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颜体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颜体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颜文字哪个字体好看?
颜真卿的楷书和行书好看。楷书如多宝塔碑、勤礼碑等都好看,多宝塔碑为颜真卿中年时期所写,笔法规正,结构严谨。勤礼碑为老年所写,险绝且很有气势,笔法变化多端。他的楷书为唐楷之楷模。他的行书祭侄文稿可谓天下第二行书,有二王之基,有颜之潇洒自如,可谓气势贯虹,真性情。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真的是“丑书”吗?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50岁时书。计25行,共230字。
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季明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此评为历代书家公认。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综上所述,《祭侄文稿》作为天下第二行书是正确的,也是为古今书法界认可的。当书法与情感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也是书法浑洒自如、自然随性的最高境界,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还是苏东坡的《寒食帖》,都是最完美的典范。因此,说《祭侄文稿》是“丑书”,也是加引号的,并不是真的丑书。
《祭侄文稿》和《争座位贴》及《告伯父文稿》被后世公认颜书三稿。此书是颜鲁公是为在安史之乱中,为国殉难的侄子颜季明作的一篇祭文,当时心情悲愤又慷慨激昂,信笔疾书,笔势随着心情波动变化而书,笔与意念完全融为一体。大气磅礴一泻千里。苍劲古雅为历代书家推崇,和王羲之《兰亭序》并称行书双壁。
不知道这个说法从何而起,如果照这个说法,天下的行草就都得归入“丑书”了。
其实,国内的书法界会出现“丑书”这个怪象,很大程度上和近代以来对文化的西化有关。按照西方那套进化论的观点,书法这种沿着严格传统走下来的审美格局,走到今天就没有进步和突破的可能了,这不符合西方美学的那一套理论,所以就要给它添加各种审美元素进去,这才能算是美学。
于是乎,丑书、射书这种怪咖的出现,看似不合理,其实背后还是我们文化观念西化之下的一些产物,其企图和念头都把美学看成是一种可以对象化和形式化进行分解加工的东西,而忽视了中国人的书法和美学,实际上从本源上是必需讲究历史绵延、天人合一这些气象和意象的,没有了这种本源,就根本不是书法了,那就更谈不上新的书法审美了。
而历史上,有些看起来拙朴、或者笔画不那么规整的书法作品,比如黄庭坚的草书:
而这些本源和共同旨趣,恰恰是所谓“丑书”所不具备也不可能具备的,所以其也就根本无所谓进入书法审美范畴的可能了。
回答完毕,
一点个人愚见,权作抛砖引玉~
欢迎关注“曲江家学”,共同学习、探讨文化的传承与修习之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颜体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颜体的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