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魏碑偏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魏碑偏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清代至今,魏碑行书的代表人物都有谁?为什么这些人比较有代表性?
清代以来,魏碑行书的代表人物有赵之谦、金农、康有为、于右任、潘主兰、欧阳中石等。
著名书法家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学书时间长,临习范围广,尤其是深入临摹魏晋以前的碑帖,能使其书法独具风骨,入木三分,充满金石气,并形成强烈个性,结构线条耐看。
上述提到的书法家,其行书字体古风,力透纸背,碑味十足,并且他们的作品多,流传广,影响大,一直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所喜爱。他们的书风都有一定的开创性,并与馆阁体形成鲜明的对比。
谢谢邀请。 以 晚清康有为(南海)先生为代表的魏碑提倡、倡导者,进行了推衍而拓展的,后又有刘海栗先生也是其魏碑学之门生。魏碑,在上世纪中叶以后,对魏碑进行了学术性整理和讨论,其结论是:魏碑只能作为欣赏而已,实际进行借鉴某局部性长处是可以的,进行完全继承,恐怕要打问号了。因为魏碑某些笔划是工匠人为的,不能实际一笔完成两个动作。例如:横折弯勾,其划转折处弯勾是外方内圆,一笔下去要不只能完成外方或者内圆,同时完成两个动作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够达到两个动作完成,只能是人为的行为,那么就不是书法范畴的事情了,变成'做'字了。'做'字,就是工匠性质了。工匠性质,就属于工艺作品性质。这样就不是书写书法艺术了!
什么是魏碑行书?
以北碑笔法入行,将魏碑正书和行书合为一体,写得较为放纵雄肆的书体。
清代至今,魏碑行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呢?
一,赵之谦,他的魏碑行书凝练质朴,气势宏博。他的字属斜画紧结类型。重心居中。(见图1一3)。
二,康有为,结字基于魏碑,大气磅礴,个性强烈,有很浓北碑笔意,不斤斤计较点画。他的字属平画宽结类型。重心偏上。(见图4一6)。
三,于右任,结字基于魏碑,属斜画紧结类型,稳重凝练,拙巧相生,刚柔互济。字的重心偏下。(见图6一9)。
沙孟海在他的《略论两晋北朝隋代的书法》文中指出:"北碑结体大致可分斜画紧结与平画宽结两个类型。″北朝早期作品斜画紧结,北朝晚期作品平画宽结。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清代利用魏碑笔法写行书,面目最突出的是赵之谦。他是篆刻家,画家,篆书,魏碑,汉隶,都写的有个人面目。他的篆刻边款,是从魏碑方笔《始平公造像记》得来的。赵是诗书画印方面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中举以前,他写的是颜体字,中举后,来京师,眼界大开,受晚清书风影响,写魏碑很快上手。其魏碑作品如《抱朴子逸文》等是他魏碑体的代表。但也不死守规矩,而是有自己的创举。就是写行书,也没有走模仿二王的老路。把篆意,隶书味道,魏碑味道,结合了进去,却突出魏碑的特点。这就是,字形拉宽,强调大疏大密,对比强烈,重心奇险却安排妥当。有的排列平行却不死板,如州字。有的旋转强烈如旋风,如草树树字的末笔。有人认为其魏行是“颜字底,魏字面”是有道理的。整幅字呈现的是磅礴大气,给人新鲜而猛烈的视觉冲击力!可以以《书龚定庵诗》为代表。
清代写魏行的另一个杰出人物是道州何子贞,其楷书学鲁公,个人风格很突出。他写汉隶相当多,一本《张黑女墓志》伴随多年,书写几乎成为绝响。他的魏碑行书笔法,就是《张玄》与颜行的结合体,这点无人可比。
现代人写魏碑极其魏行书,可以孙伯翔先生为代表。个人愚见,孙先生严谨有余,活泼稍逊,把碑和帖结合起来,还真不容易!
当今可以说写魏碑行书的人不少,各地都有,可以预见将来魏行会大行天下!
自清代以后,我所知道的魏碑行书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于右任,赵之谦,郑孝胥,邓石如等。
比较深刻的郑孝胥,虽然人品不怎么样(汉奸)可对魏碑行书,楷书,颇有研究,尤其是楷书,所作得力于魏碑版楷书,所写之字苍劲有力,相传有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称。
魏碑行书的第一位***?
我国魏碑行书的第一位***当属赵之谦。赵之谦,清代书法大家,书画兼擅,尤以书法为最。他钟情于魏碑,一生都在研习魏碑,并以行入魏,形成了其独特的书风,他的字既有魏碑之刚健,又有行书之流畅,且具个人面目,是书法界以魏入行的一代***。
魏碑与楷书是什么关系?
谢邀!
魏碑就是楷书的一种写法,此时的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对北方人的影响深远,而南方人主要以王羲之为首的法帖为师。
钟致帅称魏碑“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我个人也赞同这一说法。
关于北(方)人学碑,南(方)人尚帖这一个状况,我个人分析认为与战争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战争迫使文人士大夫们携带着家眷与文物躲避战争,因不断的南迁而得以保存下珍贵的墨宝原作。
就连上个世纪的南北书法家们所写出来的字,基本上一眼就能分辨出南北人的运笔不同。总体来讲北人运笔慢,转弯抹角多,而南人运笔较快,转弯较圆滋,这就是学碑与学帖带来的运笔不同了。
魏碑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
魏碑是古人楷书和今天的楷体字的爹。是钟王虞欧褚颜柳赵的爹,是现代楷体字,美术字,以及当今8千万人学田楷和8千万反对学田楷,是一亿六千万瞎摆忽书法人的爹,近2亿人,您信吗?噗呲!
魏碑是南北朝时的过渡性书体,是楷书的一种。
南北朝是楷书的发展、演变、蜕化、盛行时期,北派长于碑版,南派重于简牍,刻碑时由人直接丹书上石或摹勒后刻石,故面目多变,风貌繁多,而书体亦以雄强峻厚、意态奇逸为主。
魏碑由于品类繁多,且多出于民间书人,字形变化多,一般人难于甄别高下,故临习时宜选用已有定论的碑版,如《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郑文公碑》等。
当代碑学高手首推天津孙伯翔先生,感兴趣的书友可查阅他的文章。千年兰亭号亦发过他的学书心得,敬请关注阅读。
魏碑与楷书的关系,就象马云与他的表弟一样的亲戚关系。
魏碑属于楷书体系。魏碑是工匠所作,而楷书是文人士大夫们所写。中国历代书家,崇尚的是以王羲之、钟繇为代表的魏晋书风。也就是通常说的帖学。
中国传统文人骨子里,具有一种特质:清高。不过有一部分是“轻高”。清高是洁身自好。轻高则是无知短视。不论是那一种,他们都不会去向工匠学习书法的。历代法帖中,收录的只有钟张羲献,欧颜柳赵这些士大夫的杰出代表人物。淳化阁帖,大观帖,绛帖,三希堂法帖,快雪堂法帖,停云馆法帖,戏鸿堂法帖,一经堂法帖,挥墨轩法帖,鳞苏园法话……从最早的宋代大观帖开始,一直到清代,数十种著名字帖中,没有任何一本字帖会收录魏碑一个字。
在清代“康圣人”以前,文人士子是不屑于学习魏碑的。这个康圣人是谁?就是把***忽悠得晕头转向的康有为。康有为忽悠的神功,不能不说一绝,连皇帝都差点被他忽悠的送了小命。不过活着更难受。康有为多次科举考试不中,连个秀才都没有混上。怀着扭曲暴谑的心态,以他超强的忽悠神功,硬生生把盛行于中国近两千年的帖学,说成是闺阁中玩花斗草的玩意。没有扛鼎举臼的雄强之气。把魏碑鼓吹成力扛天下的神作……
他成功了。至少从他以后,学习书法的人中,分成了两派。碑学和帖学。碑学甚至还略占上风。他的成功,得益于时代动荡不安,国势柔弱,外国列强横行中华,爪分割据。中国处于半殖民地位。人们渴望的是强盛。强健的字体,反映出当时受尽压迫的人们的心声。康有为只是点了一把火。这把火,便漫延开来……
魏碑和唐代写经体差不多,都是楷书家族中的两个穷亲戚。在他们当中,无名无姓,更谈不上显赫的人物。
草书、隶书、行书、楷书是如何演化而来的?
就书体的演变过程而言,篆、隶、草这一过程没问题,而行书、楷书谁先谁后,稍有疑问。
始皇帝统一中国后,“车同轨,书同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但小篆辨识度低,又不易书写,于是在小篆的快写中隶书产生了。后来,隶书的快捷书写产生了章书,草书的早期形态。
而对于行书和楷书,有种观点认为,隶书的书写过程中,逐渐去掉了只起装饰作用而无实际意义的波捺,于是产生了楷书。而后,楷书的快写产生了行书。
而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草书产生后,由于辨识度低,于是放慢速度,便产生了行书,再放慢速度,便产生了楷书。
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其实不管谁先谁后,从时间上看,不过几十年而已,或者可以认为,二者就是并行的。
在这里我要纠正一仲观念,楷书是学习其他字体的基础,这与字体的产生顺序无关。这是后人在总结学书规律时得出的结论。
这正如我们认字,没必要先从象形文字丶甲肯文、篆书学起,而是选择最便捷的方式。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魏碑偏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魏碑偏行书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