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偏旁字体规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楷书偏旁字体规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学习书法,为什么要掌握偏旁的写法?
结构好比人的骨架,笔法好比人的血和肉。学习笔法最好是结合具体的字来练习。
而偏旁部首是汉字结构中的基本单位,不同的偏旁部首可组合成很多不同的字。
有经验的书法家在临帖时,不是从头到尾通临,而是按结构和偏旁部首将帖中的字分成若干类,分类练习,这样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学习效果更高。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而汉字本身也是一门科学,从甲骨文到象形字,从篆书到隶书,再到当今的现代简体汉字。无不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汉字的结体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汉字中合体字占到90%以上;独体字仅占10%左右。例如,据统计:非字的偏旁有41个,单独成字的部首有148个,独体字总共不超过350个,其余的汉字都是偏旁部首和独体字依扩展、组合构造规则而成。汉字的偏旁部首,又是全体字的主要组成部分,熟悉不同偏旁的结构用笔,进行反复的练习,可以熟练地加以变化运用。所以练习汉字结构,先从部首开始,是比较容易入门的。 学习时只要用心学好偏旁部首的书写方法,练习好与之组合不同的例字,再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能学会书写好一批字。在学书练习阶段,我们先掌握350个左右的独体字还有189个偏旁部首的写法。再观察其相互之间的组合匹配规则,掌握整个汉字书写方法。
以下是一位老师总结的部分偏旁部首写法:
1、人部(2笔) 撇、捺画角度较斜,不能过坦,要协调自然,保持平衡。
2、刂部(2笔) 位居字的右边。短竖不宜长,竖钩要直而挺,竖钩与短竖之间要注意间距。
3、亻部(2笔) 先撇后竖,竖画多用垂露竖,形态向里回抱。当右边部分笔画少时撇尾稍长,笔画多时撇尾稍短。
4、右阝部(2笔) 横折折钩起笔向右上取势,折角较大,折笔后弯势要自然,竖画要直长挺拔,收笔出锋用悬针。
5、力部(2笔) 书写时要注意在笔画倾斜中求得字的平衡,其长短、形态要有变化。左部大时撇画收缩,左部小时撇画伸展。
6、左阝部(2笔) 横折折钩起笔短,并且向右上取势。折笔后弯势要自然,竖不宜长,收笔回锋用垂露。
《偏旁部首是组成汉字的最小语义字根单位,写好了偏旁部首书法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书法是一门系统工程,一手好字要有成熟的笔***夫,也少不了灵活的结构经验。如同流行的模块化建筑技术,函数小程序是手机就应用的模块,由偏旁部首组成的字根就是组成书法汉字的模块。做好了模块功夫,再将模块装配起来也就有了有模有样的书法作品。
掌握了书法偏旁模块的书写技术,接下就可以用字根组合出来整体的汉字来。
图:将汉字分解为字根部分的偏旁与部首,各个进击破
图:汉字总是由偏旁部首组合出来
能写好偏旁部首也就打好汉字书法根基。
书法的实用基本功夫在于结构意识的培育!通俗化的书法其实并不需要把构成偏旁部首的笔画一定要写得“上纲上线”,自然书写的方式处理笔法已经足够。
基本笔画是字的“零件”,偏旁部首则是字的“部件”。“部件”也是由多个“零件”组成,但它又只是字的一个部分。这就好比人的五官或四肢,它们也是一个个由“零件”组成的“部件”。“部件”“组装”好了,“总装”就容易多了。先练基本笔画,再练偏旁部首,最后练习整字,循序渐进,事半功倍。
掌握偏旁部首的写法,就是学习书法的一条捷径!
为什么这么说?
1、中国的汉字除了独体字以外,都是合体字,合体字的构成要素就是偏旁部首,因此掌握了偏旁部首的写法,安排到任何一个合体字上都是大同小异的,一通百通;
2、据统计,一般字典里有53个偏旁,就算《辞海》中部首也才250个;然而目前汉字的总数已经超过了8万字,仅最为常用的只有3500字。那么学书法的朋友,是掌握250个部首然后灵活应用容易,还是一个一个去学习8万个汉字书写容易呢?
3、就学习偏旁部首而言,也是有技巧的。汉字的偏旁部首书写,都有自己的书写要领与规律(见附图),掌握这些书写要领,更加事半功倍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每天书法技巧干货分享!
左下包围的字有什么规律
您提到的“左下包围的字”似乎不是很清楚,如果您指的是***氏方格字,那么其规律如下:
***氏方格字是由81个小正方形构成的汉字,每个小正方形都有一个独立的构件,这些构件有的是独立的汉字、有的是偏旁、部首或其它汉字构件。每个小正方形可以左右排列或上下排列,总共有不同排列组合的可能性,因此产生了81个独立的字。这些字通过换位、组合、嵌套等方式,形成了其它汉字。
***氏方格字是字形构成学的一种探索,旨在通过字构造规格系统,使字形之间更具普遍性、连续性、系统性等特点。并在形式上具有较强的美感、艺术性以及实用性,适用于新字体设计、书法创作、字形分析等领域。
如何从楷书过渡到行楷?
学书法其实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谈过多理论都没有什么用。学好了楷书以后如何过渡到行楷呢?其实掌握以下五条窍门就很容易,下面麓风轩就手把手来教你:
1、第一条技法:将相邻的笔画连写,减少起笔、收笔的频率,大部分字一笔写成,简洁流畅。如下图的“笔”字;
2、第二条技法:将一些楷书的方折笔画去掉棱角,变化成为弧线,显得更为流畅生动。如下图的“贡”字;
3、第三条技法:将一些楷书的笔画顺序进行调整,适应一笔、两笔快速书写的需要,显得更加便捷和流畅。如下图的“坠”字;
4、第四条技法:以点代横,以点代撇,或者将一些长捺画,变成长点,改变笔画的形态。如下图的“皮”字;
5、第五种技法:将一些楷书写成比较常见的、通俗的草书,增强线条的流畅,调节整幅作品的行气。如下图的“特”字。
行书与楷书关系密切,楷书的快写即为行书。从楷书向行书过渡,要先了解行书相较于楷书,有哪些的基体特征。
1、圆转增多。楷书方笔多,行书因书写快捷,更加圆转流利。
2、笔画缩短。为使书写便利,行书笔画相对变短,长横变短横,短横变点画。
3、笔画间牵丝引带。这既是字与字之间呼应的需要,也是快写时自然的连带。
由楷书向行书或行楷过渡,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临习一下杨凝式的《韭花帖》。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楷书过渡到行楷两种情况。
一是强行过渡。楷书基本功不够,进行行书临帖学习,加快书写速度,笔画易于飘浮,墨不入纸,学书大忌。
二是自然过渡。楷书学习扎实到位,入帖了。此时的行书练习水到渠成,在楷书的基本功中稍微加快书写速度,简化字形结构,取神临本,比起初学楷书,会轻松惬意很多。
本人自行揣摩,不到之处敬请见谅。
首先,去掉练楷书时的“逆势、藏锋、顿笔、回描”等乱七八糟的动作(原本毛笔帖里就没有)。
次其,在原来楷书帖上,用描写法练习,把书写速度适当加快,必须一个字一气呵成,甚至连续写两个字,找到运动感。
我认为楷书是无法过度到行楷的。如果说有,也是用笔或运笔技法方面的过度。如提按粗细、转折顿挫、急速迟缓、用墨的浓淡的等技巧的过度,还有就是读帖方法和能力的过度,对书法临摹创作实践经验的过度。这些技术性的技法技巧经验完全可以潜移默化,融会贯通到行楷书法的临摹练习过程中。而在字形、点画、偏旁部首、结构特征和章法布局方面,虽然行楷和楷书非常相近但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和书写方法与技巧。之所这样认为的认识基础就在于行楷书的偏旁部首有一部分是经过连带处理的,而且在点画线条的起笔收笔方面多有有形的牵丝连带或笔断意连的意气。虽然仍然有回锋收笔的技法,但和楷书不一样,就是蓄势方面就存在的细微差异。
我们知道楷书的点画是非常清晰的,点画之间的连带是意连形断,而行楷书则不一样。
字,非常清晰的是有明显区别的,就是在写法上。所以说,如果有楷书向行楷过度方法的话,就是技法方面的过度,在字形方面是各有各的特点的。实际上,从本质上说,书写技法可以互换,如楷书要当做行书去写,行书要当做楷书去写,是这样的。但设计到具体的写法方面他们仍然是有区别的,仍然需要我们去临摹行楷书字帖掌握行楷书的字形特点与规律。
比如行楷书中的一些偏旁部首的连代减省写法。如三点水的写法等。
所以说技法技巧和书法的一些基本原理可以过度,涉及到具体的楷书和行楷是难以过度的,因为他们是各自有各自的自身的规律的。
学习楷书要掌握楷书的技法特点,学习行楷也要掌握行楷书的技法特点。是无法学过楷书就能直接过度到行楷书法的,需要通过临摹学习行楷书法帖,掌握其自身的一些规律和技法才行。
行书的偏旁和楷书的偏旁有什么不同?
● 行书偏旁不同于楷书的书写规律主要是:牵丝引带、连笔书写、笔顺变化、书写简化、笔形调整、笔画转换、位置改变、笔画省略、增加空白。
一、牵丝引带
——不同于楷书笔画收笔的相对固定的笔形,行书的偏旁笔画收笔向下一笔、下一字牵丝,引带送势。如三点水、单人旁、竖心旁、八字底等。贝字旁与贝字底收笔引带方向不同,前者向右上,后者向左下。
二、连笔书写
——有两种方式:带连——引带之连;合连——合笔之连。如三撇旁、心字底的右两点牵丝引带连写。牛字旁、底的撇与横合连;广字头、老字头横撇合连;包字框撇与横折钩合连;凶字底竖折与末竖合连。
三、笔顺变化
——为了书写连贯便利,符合不同笔势,笔顺有别于楷书。如王字旁第二笔写竖。衣字旁、示字旁第二笔横竖连写。耳字底末笔为右竖。
四、书写简化
—— 楷书中比较复杂的笔画,在行书中是简化书写的。如走之底的横折折撇,简化了曲折。
五、笔形调整
行书的偏和楷书的偏旁有什么不同?
除了比楷书随意以外,没有什么不同。
行书,楷之小伪也。小伪,既稍稍的改变。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为了趋于便捷而产生的[_a***_]。它的偏旁与楷书完全是一样的。在写法上,楷书的偏旁和部首独立工整。行书的偏旁流畅连带。但基础的形态仍然能知道它在楷书中的写法。并没有特殊的行书偏旁独立多法。
有的行书作品中,往往会混搭上草书进去。这在古代书法作品中是很常见的。反倒是现在的书法,写的不怎么样,规矩倒是不少。什么各种书体之间不能混合,简体繁体不能混合,古人是没有那么繁文缛节。他们写字不是为了参展,不是为了迎合评委的欣赏式样。他们写字,发送信息,就和我们现在用手机发条信息一样。谁会指望着自己发出的信息会得到另一个人来评判写的怎么样!所以他们的书作很随意,就会出现混搭,同一篇作品中,楷书,行书,草书都用上。以至于题主在看到这样的作品时,对其中的草书写法不清楚,认成了行书,其实只有草书才会有完全不同于楷书的偏旁。
如下图赵构所写的行书千字文,其中很多字都是草书。如第一行的“止、若、言、安、定”等字,都是草书写法。中间一行的“無”字,也是草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偏旁字体规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偏旁字体规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