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罗字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罗字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中的“屋漏痕”在书写过程中如何表现?
我认为,漏,是滴漏,淌,为流淌,两者表达的不是一个意思。“屋漏痕”,原本是指老式民房屋顶漏了,雨水滴落在纸棚上之后渐渐向四周洇化,水印边缘出现毛茸茸的自然现象,形态非常柔和润泽,不生硬。借此用于比喻笔墨痕迹厚重丰满,别有意趣。如图:
▲图为本人教学示范稿——生宣纸与屋漏痕
“屋漏痕”,实际是洇的意思。这种感觉在生宣纸上书写非常明显,墨迹洇化之后,笔画或线条边缘柔和润泽。反之,在熟宣上写不洇,墨迹边缘质感齐整,即所谓没有屋漏痕。
比如同一个字,分别用熟宣、生宣写出来的效果差异很大。如图:
▲图为本人教学示范稿
上图中,左边是用熟宣写的,右边是用生宣写的。用的是同一支毛笔,一样的墨汁,笔法动作也是相同的。为什么效果两样儿? 显然,主要是纸的缘故。所以,我认为,有些字体,笔画起、收处的形状呈现圆钝无尖,不一定都是使用了“逆入”、“回描”的动作,而是在笔画的起笔处、收笔处,由于中锋、侧锋和提按幅度大小,以及驻笔时间长短所致。因为,古人不写大字……
▲
图为本人教学示范稿
这个现象表明,宣纸生熟程度对笔迹刚柔、方圆等,在渲染效果和表现力方面有直接影响。比如,在生宣上写字,“屋漏痕”即能起着美化作用,同时也存在弱化线条力度的因素。因此,掌握纸的特性很重要,所说的纸法就是指如何利用纸的特性进行创作,借以表现不同风格的笔墨韵味。当然,与行笔动作快慢、墨汁浓度稀稠也有很大关系。
▲
我是个农民,家里住着土坯房,一旦遇到连阴雨,遍地漏,漏雨也顺着墙往下淌,墙不平,遇到阻力自然拐弯,因此深有体会。颜公创屋漏痕笔法,只适合竖笔,而且笔不是直的,有浓有淡有枯有涩,又有锥墙之力度。因此我认为以中笔用笔,以划沙之功力,速度宜缓方能达到效果。只是一孔之见,见笑了。
书法中的"屋漏痕"“锥化沙”"折叉股""印印泥"这些都是书法表现到极致的现象。"屋漏痕"是写字到达尾声才表现出来的现象,毛笔开叉,虚实相生,像是下雨漏在墙上的现象,显得笔力雄厚苍劲有力,一气呵成。而现在一些书法表演者,一起笔就表现出了"屋漏痕",毫无法度可言,一味的追求力度和气势,将书法写成了丑书丧失了书法的底线,把这种现象称为求怪求变求创新,就像失去了做人的底线一样,破坏了书法艺术。
“屋漏痕"主要是指行草书追求的一种线条表现效果,也可以说成是一种用笔技法。
我们知道中国书法非常重视力度美,比如形容好书法是“力透纸背”、“力屈万夫”等;说差的书法是“笔力软弱”、“点画无力“等。欲在书写中充分体现“力”,殊非易事,尤其是行草书运笔相对较快,如果笔锋在纸上只是顺势滑行,写出的线条必然飘忽无力。如果在行笔的过程中有“留、滞”的感觉,线条就会顿挫有力。“屋漏痕”就是对这种“留”的笔法的形象表述。雨水渗入壁间,凝聚成滴,始能徐徐流下来,其流动不是径直落下,而是微微左右动荡着蜿蜒***,留痕于壁上,形成饱满而曲折的痕迹。这就是行草书线条追求的艺术效果,这个比喻是颜真卿琢磨出来的。有一次,草书大家怀素与他讨论笔法,怀素用夏云多奇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和壁坼之路(墙壁裂开的痕迹)作比喻。颜真卿说:“如何屋漏痕?”怀素很高兴握着他的手说:“得之矣。”
结合创作实践来说,“屋漏痕”就是用笔要控制得力,收得住,积点而成线,不疾不徐,笔有顿挫,上下映带,起止无痕,以使线条沉着而质厚,力透纸背。
那么,“屋漏痕”这种放果在书法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呢?下面我选几张“屋漏痕”笔法典型范例,以局部图示加以说明,大家仔细体会,自会了然于心,再回到实践中有意识地勤加练习,必有成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罗字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罗字楷书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