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镜花水月草书字体设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镜花水月草书字体设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如何看待有些人认为“学习书法的最高目标就是要往死里像古人”?
在很多人眼里,临帖就是要像原帖,越像越好。其实这是对书法的一种误解。
学习书法,临帖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古人写字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要写的内容中去。
当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写得与原帖相似,但这种相似,我们更看重神似,而形似只是一种低端的要求。
启功先生曾说,临帖不是为了当复印机***原作。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历代大家临摹《兰亭序》中找到答案,每一件大家的临作从外貌上看都与《兰亭序》有较大不同,但其笔法又都出自王羲之。
不知此观点,大家同意否。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谢谢大家讨论这个问题。人家说的是“学习古人”,没有说书法创作。所以,学习古人“往死里像”也是比较狠了。
关于学习古人能不能“死像”?也就是绝对像,我们真能达到吗?
历史证明,达到绝似古人字帖,仅仅是一个理论理想,实践上根本不可能。
大家有兴趣找一下历朝历代临摹《兰亭序》的大书法家看看,能不能达到“往死里像”的程度。
不要说赵孟頫,董其昌这些临摹高手,就是看看唐代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模本是不是能够达到“一模一样”就很清楚了。
我最近一直在关注临摹像不像的问题。看了很多古代的临摹,也看了现代人的视频。
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临摹古人书法作品,往死里像,几乎门儿都没有!
以我们现在的临摹方法,距离“往死里像”有一百步都不过分。
那么,我们为什么达不到“往死里像”的理想?
为什么现在出不了书法大家?我觉得,有二种极端的做法影响了我们,致使现在出不了书法大家。
其一,就是你提问的这个问题,一昧的模仿古人,终其一生,走不出古人的藩篱,永远笼罩在古人阴影里。
其二,就是没有根基的创新,导致了丑书盛行,书坛一片乌烟瘴气。
中国书法起源于实用,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行草,一路走来,现在将篆隶行楷草纳入书法五体。
书法,与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都是在创新之中求生存、求发展。每次大的创新都具有对前人颠覆性质。没有创新,何来发展?
只要是对书法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除了书体的变革之外,书写的工具(笔)、书写的载体(甲骨、竹简、绢、纸),甚至书写的姿态都在发生着变化。
往死里像古人?像那个时代的古人?如果所有的人都抱着这种观点,我们现在是否应该茹毛饮血?
我们举个实际的例子:李斯用规范的小篆代替了大篆,李阳冰的小篆跟李斯风格一致吗?邓石如的小篆又赋予了篆书新的生命力。里面有继承、有创新、有发展。这才是书法保持长盛不衰的发展模式。
我们现在的人,千万不要走极端,不要气的老祖宗们跳出来,大骂这些不肖子孙,把书法都给糟蹋了。
个人观点,欢迎指正。
谢谢邀请!
关于这个问题,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学习书法的最高目标在传承古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不是把目标锁定在“往死里像古人”!
古人的书法是没有任何人可以超越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就是因为没人超越古人的字,所以才要学古人的字。可是,这样一来,就出现新的问题了,什么问题呢?有不少学习书法的人,不愿意深入临帖,或者是不喜欢临帖,即便是临帖,自己临的也不像,怎么办呢,干脆就“创新”吧,因为自己再临也临不过古人的字。于是乎,就抛开古人的法帖去放飞自我了。这样一放飞自我不当紧,可问题又来了,什么问题呢?没有传统和古法做支撑的书法作品,不但专家学者不认可,而且也不受大众待见。在到处碰避的情况下,这些人不得不回过头来又重新师法古人的碑帖。大家知道,如果让一个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他能认真做下去吗?即便是做,也是强按牛头让其喝水,是心不甘,情不愿啊!说到这里,就回到题主提出的问题上来了,说什么“学习书法的最高目标就是要往死里像古人“之类的话。我以为,真正热爱书法的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想法的,只有一些“叶公好龙”的人,和心存浮躁、心存名利的人,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上图为古人的法帖局部)
我们学习书法,主要是学习古人的笔法、字法和书法精神,并不是要照搬古人的东西。学习古人的书法,旨在继承,在没有继承好之前,先不要谈书法创新!当你的字超过了古人的字时,再谈创新也不晚。
(上图王福庵先生的隶书作品)
但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书法创新,也是可以的。那么,在什么时候才到创新呢?启功先生曾经说过,当把古人的字临到“七分像”时,加上自己的“三分”个性,你就是书法家啦!仔细想想,七分像加三分个性,说起来容易,而真正达到这等水平,是难之又难的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镜花水月草书字体设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镜花水月草书字体设计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