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柳字体行书技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柳字体行书技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柳楷怎么写得更自然呢?
我所理解的自然一是写自己才可以自然,别人的眼目不能长在我的脸上,再有就是对于柳的执笔,结构的理解是否到位。对于后者之前说过,这里不做重复也就是执笔,结构方法要接近柳才自然。下面说说如何写出自我。
董其昌曾说学书法不要拘泥于外形,要目击道存。所谓目击道存就是概括字的内在规律,是更好层的东西,这样才可以不被外表外形束缚,写出自己心中的字。
董其昌曾说何为神品,也就是要有作者自己精气神的字才是神品,而不是有柳公权,颜真卿,要有自己的个性。
对于书法高级的概括,比如说,势,裹束,笔法,九宫结构,等等都能让字的规律更加提炼。还记得米芾,曾经临帖特别像,像的要死,钱穆父告诫他不要刻画太甚,当以势为主!从此米芾的字就从古人哪里脱胎而出,更加自然了。
什么是势呢?
所谓势者,趋向也,是指笔画的起笔或者末尾所指的方向,是指向背关系也叫向背势,还有快慢疾涩势,执笔笔势,节奏韵律等等一切有趋向的都可以叫做势。所以扔掉在外的形态,按照节点,势,九宫就可以尝试写出来自己的理解,日积月累就会有大的变化。
精通九宫之学就可以千变万化。
还有书法的变化也是通过不断的置换实现的,比如米芾开始学柳公权金刚经,但是金刚经比较散,而且书法讲究追根溯源,所以他又学了结构紧密的欧阳询,接下来又发现欧柳都比较外露筋骨不够含蓄,所以又学了温润内涵的虞世南,学虞世南以后结构提按又少变化,所以又学了褚遂良,最后到这米芾的体才写出来。所以《书法雅言》说如果你按照米芾的路子再走一遍,就可以赶上米芾。这便是集字,置换的方略。
毕竟古人的字,不像现代人那样,随意了就不够严谨,严谨了就死,而是在九宫中有规律的变,所以学书法不容易,需要耗费很多精力时间,最后才可以实现心中的理想。
当然自然还有很多因素,比如习惯,古人说习惯若自然,无意于佳乃佳也是自然,所以还要大量书写,提高速度,否则一味描字,做字笔画都不是一瞬间写出来的都不自然。
怎样把柳体字写的自然?
现存的柳体楷书都是石刻拓本,照着字帖去写,最大的难点就是把字写的富有灵动性。石刻的字是经过匠人刀刻加工的。对毛笔的笔痕有增有损。为的是使碑文工整端庄。所以在看碑文的时候,同是一个书法家所书写的碑文,每块碑文都有出入。书法家本身会有一定的改变,但最主要的还是刻工不是同一个人。在刻凿的时候,按照各自的理解来。就和大家在临帖时是一样。同时临写一个人的字帖,大体上一致,而细节上的东西千差万别。
要把柳体字写活写自然,你就得从柳公权的行书或草书上寻找突破口。《蒙诏帖》,是柳公权传世的墨迹作品。虽然字数不多,你潜心练习,把他的起行收要领弄清楚,应用在他的楷书上。你或许会说,行草书的体态和楷书不一样,怎么应用?一个人的笔法,是贯穿在他所有的书体当中的。墨迹,是书法家最真实的笔迹。把碑帖中的那方头折,鹅头钩弱化,以墨迹中得到的起止来写,你的柳体楷书就能写自然。如果认定了碑帖上的样不作改变,就是让柳公权本人来写,他也一样的不能自然。不是人的水平,而是碑文本身的特性,自然不了。
柳体能够到达自然书写的状态很难,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个人经验。
书写柳体字需要强劲的笔力,所以在执笔时绝对不能轻握,但是,还不能握得过紧,笔握得过紧则精细与舒展的笔划难以书写完美,这是一个很矛盾的事情,开始时,可以说没有人能够掌握好这个分寸,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把这个矛盾处理好。
横划的方头起笔,对于柳体的爱好者方头起笔是难点之一。我的经验是起笔需要逆锋,尤其是长横主笔必须逆锋起笔,至于作为辅笔的短横,在熟练之后可以直锋径入。
柳体长横的运笔过程,我之所以把柳体长横的运笔单独列出来,是因为感觉多数柳体爱好者没有把长横的精髓理解透,柳体的长横是中间细两头粗且带油明显的弧度,写好柳体的长横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需要笔力强且指头的控制力要更强,才能把柳体的长横写得从形到神的完美!
柳体的结构,关于柳体的结构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注意柳体结构的穿插,左右结构的穿插,千万不要按照正常的结构那样,把左边的结构与右边的结构处理的高低基本相等,柳体字的左右结构是左边的高,右边的低,我看过许多写柳体字的人,习惯性低把左右结构写成高度相等,其实,这样写是向馆阁体靠拢的迹象,一定要禁止,而且是必须禁止!
柳体字的钩最为遒劲有力,写柳体的钩之前有一个轻微的笔锋捻锋的动作,不要小看这个捻锋的动作,正是这个轻微的捻锋才能使你写出的钩时,沿着正确的方向钩出,而且是能蕴含力气的钩出。
能把柳体字自然,轻松地写出来绝对是件难事。可以这么说,如果谁能自然,轻松地把柳体字完美地写出来,你就可以称为书法家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柳字体行书技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柳字体行书技巧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