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代刘墉书法草书字体风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清代刘墉书法草书字体风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刘墉书法怎么样?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刘墉并不陌生,因为早年曾有一部电视剧火遍大江南北,这部电视剧叫《宰相刘罗锅》,这里的刘罗锅就是刘墉,他不仅在诗词、政治上别有建树,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因为喜欢用很浓的墨,被人称为“浓墨宰相”,当时和他齐名的另一位书法家,叫王文治,被称为“淡墨探花”,同时他还和清代的成亲王、铁保、翁方纲并成为清四家,可见他的书法在当时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
刘墉初学书法,受到当时书法风气影响很大,不过在那种时代下,受到影响是难免的,每一个人都无法摆脱时代的影响。他初学书法学习当时流行的赵孟頫和董其昌的书法,因为康熙和乾隆皇帝都比较喜欢这二人的书法风格,同时刘墉也学习馆阁体书法,以参加科举考试,这也是他一声都没有摆脱掉的。
后期刘墉楷书学习苏东坡、二王甚至碑学书法,书法风格为之一变,在众多的的馆阁体书法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虽然这种风格仍然没有完全摆脱馆阁体的影响,但足以使他成为清朝帖学集大成者。
刘墉虽然力图改变,但没有像郑板桥一样破坏式反叛,自创乱石铺街体,而是在自身基础上,汲取古人智慧,形成自己风格。
我们今天谈书法,很少谈到刘墉,是因为在清朝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新颖的东西太多了,清朝前期的王铎,中后期的碑学,掩盖了帖学,加上帖学又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沉浸在前朝的阴影之中个,文人也不满足于小修小补了。
才有了后来对于碑学的大家赞扬,以及碑帖融合。这和当时的整个社会大环境也是分不开的。
先说观点,刘墉书法初看并不美,但越看越有味道。其书作外表以朴拙示人,内涵却耐人寻味。这正是刘墉的高明之处。我总结刘墉的书法特点:沉静雅然,厚朴而灵动。
刘墉深受儒家思想“中庸”的影响,书法审美以中和为尚。所以在乾嘉朴学盛行,书法家纷纷转向对碑的学习和研究的时候,他依旧坚守贴学派,正是受这个思想影响使然。刘墉是清代贴学重镇,对伊秉绶、何绍基、沈曾植等书法大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刘墉的书法风格主要受俩人影响最深,其一颜真卿,其二苏东坡。他作书喜欢用狼毫,用墨浓、重、黑,所以有“浓墨宰相”的称号。历史上对其曾有“墨猪”之讥诮,实际上这正是刘墉的过人之处。他的墨虽重,却并不呆滞,源于他用狼毫,用笔取“骨劲胜”。他学颜真卿,却能灵活灵用,这很不简单。沙孟海先生曾评:“他(刘墉)的大字学颜真卿,写得出神。颜字是多么森严的一种书体啊,出于他的手,却变成和宛通灵的一副面目了。”
至于不懂书者,讥诮刘墉书法为“墨猪”,真谬论。“墨猪”者,形态肥而笨劣,气息滞浊。而刘墉作品恰恰相反,那些浓墨的笔画并非缺乏骨力,而是暗用顿挫,骨力内含。如上图作品的“岁”字,用笔虽然浓重,但起笔、行笔、收笔、转折、提按能让人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真高明之处。这幅作品结字平和,不剑拔弩张,字富天真烂漫之趣;字字独立,结构疏朗,有杨凝式《韭花贴》的神韵。
《艺舟双楫》记载:刘墉的学生,翁方纲的女婿戈仙舟互问两人书法,翁方纲说“问汝师哪一笔是古人?”刘墉反驳说“问汝岳翁哪一笔是自己?”可见他在学习古人的过程中也在努力摆脱古人的束缚。刘墉的书法之所以能被广泛接受,并启发众书法大家,即在于他笔下有古人,而不受古人牢笼,超然独出,这才是对古人最好的继承,而没成“书奴”。
黄庭坚有“笔短意长”之说,刘墉受其启发,点画不求龙飞凤舞,而求深厚中的灵动,不愧其“浓墨宰相”的美誉。
浓墨宰相石庵
如果说书法作品也有上相不上相之说的话,刘墉的作品绝对属于不上相那种。
因为刘墉的作品看真迹和看网上电子图片绝对是两回事。
刘墉作品好不好,当然好,清朝四大家的说法不是空穴来风,可是为什么对刘墉作品的质疑声音那么大呢?我觉得和很多评论者看到的可能是网上电子图片有关。
先说说刘墉这个人,很多人对刘墉的认识大概离不开《宰相刘罗锅》里那个机智聪明天天与和珅斗法的那位乾隆皇帝的宠臣。
《宰相刘罗锅》的片头序幕有一个印章——“不是历史”,确实,真实的刘墉和《宰相刘罗锅》中的刘墉不太一样,少了几分狡黠,多了几分谦谦君子的风度。刘墉可谓出身在一个书香门第、清华世家,他祖父是进士,他父亲刘统勋也是进士,刘墉也是进士出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可以说位极人臣。
在书法上,刘墉学赵孟頫、钟繇、颜真卿、苏东坡,然而不受古人拘囿,自成一体,他的字初看又圆又软又滑,像一团团棉花,因此还有人说刘墉的书法是“墨猪”,但是刘墉书法细看会发现骨气洞达,绵里藏针。有人用“清、静、淡”三个字概括刘墉的书法境界,非常贴切。
刘墉在书法上的贡献是突破馆阁体束缚,乾隆皇帝是一个极其喜爱书法但是审美又不甚高明的皇帝,比较喜欢规范整饬的馆阁体书法,以致上行下效,馆阁体盛行,在这样的条件下刘墉敢于突破馆阁体牢笼自成一家,在书法史上影响甚大,呈现出的书法新面貌与当时的郑板桥、金农等相应。
回到开头的话题,如果见过刘墉作品真迹,会为刘墉那浓墨之下洋溢出的厚味儿十足的丰姿喝彩,不愧是清朝四大书法家之一。
清代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与翁方纲、粱同书、王文治齐名,称为清四大家。
刘墉书法作品,楷书厚重端庄,行书因字有大小悬殊对比,笔画有较大粗细对比,而显得节奏感较强。墨色较浓,神***焕发。点画到位,温润丰满,隐含颜迹,醇厚高古,有天真之趣。
(下图为刘墉书法作品,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感谢悟空邀请。
刘墉书法初从赵孟頫、董其昌,且喜好苏轼笔意。据史料记载,他曾潜心研习《阁帖》,对唐宋诸家并六朝碑帖无不研习。作书时喜用短毫,好浓墨。其书丰腴淳厚,落落大度。被称为“浓墨宰相”。后人对其书法褒贬不一,有“肉多骨少”的看法,但也有认为这是“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有绵里藏针之妙。我觉得刘墉的书法特点是:沉静雅然,厚朴灵动。
历史上刘墉有后吗?
有后代。
清朝刘墉有后代。在《清史稿刘墉传》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刘墉的儿子,只在描述刘墉的时候顺带提到了刘墉的太爷爷、爷爷、老爸和胞弟。没有提及刘墉的儿子,第一种原因是刘墉的儿子不够出色,不值得记录史册。
第二种原因是,刘墉太过出色,要写的东西很多,但是每个人的篇幅都是规定的,因此,就将刘墉的老婆孩子都省去了。
按照刘墉的家族图谱来看,刘墉是有儿子的,而且刘墉的下属分类中只有一个儿子,而且这个儿子是养子。
康熙五十九年,刘墉出生于山东诸城,家族是名门望族,其曾祖父刘必显在顺治年间官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祖父刘棨在康熙年间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刘墉成长在名门相府,家族成员世代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刘墉(1720年8月19日 ~1805年1月24日 ),字崇如,号石庵,又号香岩、日观峰道人、石庵山人、天香室道人、青原等。 山东青州府诸城人 ,清代乾嘉年间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和诗人。 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长子。
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先后历任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冀宁道台、江宁知府、江西盐驿道、陕西按察使、内阁学士、湖南巡抚。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调入京师后,历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兼吏部尚书、吏部兼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以及尚书房总师傅、管理国子监事务大臣等职。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 。刘墉以为官清廉著称,深得百姓信赖,早在任江宁知府时就获赞誉 "少时知江宁府,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比之",朝鲜使臣称赞。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刘墉的书法与翁方纲、成亲王永瑆、铁保齐名,并列为乾隆朝四大书法家。刘墉擅长于草书,书法用墨饱满,墨浓字肥,浑厚端庄,雄厚劲遒,时人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美誉。其诗的体裁和内容都很广泛,语言朴实清新,颇有可读性。 著有《石庵诗集》。
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 ,刘墉去世,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代刘墉书法草书字体风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代刘墉书法草书字体风格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