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毛公鼎是大篆还是小篆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毛公鼎是大篆还是小篆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毛公鼎是篆书还是楷书?
毛公鼎铭文为大篆。
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有4***字、499字、500字三说),在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有人说学习书法不学《毛公鼎》,犹如儒生不读《尚书》,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尚书》的价值不必多说,我国自古以来,四书五经,总有《尚书》一席之地,可见其地位。但《毛公鼎》为何就是书法界的《尚书》呢,除去其巨大的文物价值外,还有以下原因:
毛公鼎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近500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其内容叙事完整,记载详实,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而且,最重要的是,该铭书法极其饱满庄重,充满了无与伦比的古典美,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倾倒。
毛公鼎的铭文作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之作,表现出上古书法的典型风范和一种理性的审美趋尚,体势显示出大篆书体高度成熟的结字风貌,瘦劲修长,不促不懈,仪态万千。章法纵横宽松疏朗,错落有致顺乎自然而无做作,呈现出一派天真烂漫的艺术意趣。通过《毛公鼎》文字书写的完美布局,表现出西周晚期的文字书写形成了具有纯熟书写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形式和规律。毛公鼎铭文的笔法圆润精严,线条浑凝拙朴,用笔以中锋裹毫为主。在具体操作中应是逆锋而入,抽掣而行,提笔中含,锋在画中而至于收笔;其收笔未必笔笔中锋,只是轻按笔锋停止即可,即所谓“平出之法”。因而在临写时应特别注意表现出线条的浑厚、拙重与雄强之气。但在表现轻重变化笔意时,不可有故作颤抖之笔,否则难以体现其真意而毫无生气可言。
所以,毛公鼎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临摹模版,被推崇为书法界的《尚书》,学书法之人,必临摹。
这是教育家、书画家李瑞清题跋该鼎时说过的话:“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我认为此话说的有道理。
先简单说一下《尚书》,《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不管儒家经典体系怎么变迁,《尚书》一直是不可或缺的经典。
而毛公鼎明确记载了西周王朝册命、《典》《诰》形式以及名物制度,故其意义被郭沫若称之为抵得上一部《尚书》。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
金文的发展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西周时期的金文是一种很成熟的书法艺术,它把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推溯至 3000 多年前。
毛公鼎的铭文作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之作,表现出上古书法的典型风范和一种理性的审美趋尚,结字瘦劲修长,笔法圆润精严,线条浑凝拙朴,章法纵横宽松疏朗,错落有致,呈现出一派天真烂漫的艺术意趣。
毛公鼎被历代视为钟鼎文(金文)中的经典名作和书法艺术瑰宝。
谢邀。历史上诸体兼善的书家如凤毛鳞角。想信术业有专攻,一个书家一生能精通一两种字体就不错了。同时也没有人去要求他们非写哪种字体不可,学习哪种字完全是个人爱好。《毛公鼎》出自西周晚期,是处于成熟期的金文,线条圆劲,结字端整浑穆,是全文中的佼佼者。对于习篆者是不可多得临习资料。当然学习楷行草诸体者也不妨涉猎。但决不是学书者的必由之路,因为在笔法上楷草用笔要比大篆(金文)丰富得多。长江万里,泛舟何必非从源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毛公鼎是大篆还是小篆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毛公鼎是大篆还是小篆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