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梅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梅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宁静致远"四个字怎样书写写好看?
谢谢好手机用户友邀请!关于“宁静致远”四个字怎么写好看,我谈谈自己的观点,供题主和各位网友参考。
宁静致远,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稳沉着 、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
宁静致远这个句子最早出自西汉初年道家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蜀汉丞相诸葛亮的 《诫子书》也有引用。
关于“宁静致远”四个字怎么写好看,我认为,用篆书、隶书、楷书和行书写都好看,只要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或者是集古今书法大家的书法。但是,我更侧重于用隶书和行书来写 “宁静致远”四个字。
用行书写“宁静致远”四个字,建议取法晋字。晋字,建议取法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
上图为王献之写的“宁”字,用的是繁体字,这个宁字,点画十分丰富,线条非常优美,且神韵十足。
上图中的“静”字,取法王献之的书法,用笔老辣,重心稳健,结体微妙,左右呼应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堪称雅致,高古!
王成喜是当代画国画梅花的代表人物,他的书法您觉得怎样?
书法可不是一年几日之工能写好的,光练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悟”,先生书法写得“气”很流畅,洒脱飘逸里带着淡淡的严谨,如果能更放飞自我相信会更上一层楼,不过现在已经是晚辈的榜样了!
谢谢邀请!
王成喜先生是我尊重的画家,他的梅花雅俗共赏,热烈向上,非常适合新时代的审美,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与喜欢,影响广泛,称为当代“梅花王”。
先生书法有传统功底,用笔流畅,一气呵成,与先生的梅花相得益彰,协调融合,在画家里面书法水平是不错的。
但是,若单纯从书法评价,与传统意义的书法家还是有较大距离,格调境界少书卷气,基本属于画家字的范畴。
附:王成喜先生梅花作品
不懂画,也不敢妄论。作品传达的是艺术家的思想,也可以引起同类人的共鸣。我作为圈外人,从‘俏也不争春’去看,它给人的视觉感是 ‘争’的有些热烈。个人更喜欢含蓄中品味出来的回味无穷的热烈。
王成喜先生和我同是河南人,所以我对他就有亲近感。但总的说来还是他的梅花画的好,我特别欣赏。他画的梅花雅俗共赏,浓淡适宜,热烈喜庆,所以一些厅堂楼馆包括家庭都喜欢挂王成喜的梅花图。其它的当代的画家画梅花的不少,诸如关山月董寿平等,但由于达不到雅俗共赏,所以流传不广。 说到他的字,很多人倒并不在意。其实字画都优秀的大家并不多见,吴冠中的画很好,但很多人对他的字确评价不高。范曾的画不错,也兼写书法,但对他的字争议很大。因此王成喜的字也就是一般画家所具有的水准。画的多了,手熟了,毛笔运用自如,就不练书法,也能写出差不多的毛笔字。古代的画作最早没有题字落款,就有也是在不关键的空处签上个名字。为什么?就是因为他觉得字写的不太好,落了款反倒影响画。后来的有些画家练了书法,字写的也差不多,才慢慢兴起了在自己的画上题字落款了。
梅花,给人的感觉是凌霜傲雪,坚贞不屈。当在白雪皑皑的严冬,傲然挺立的梅花,迎风开放之时,给人带来傲然生机,不由使人欣喜若狂!因此,历代有人写诗词赞美她,赞美不足,又画成图画描绘她。而以唐宋时的诗词为最,出现了“陇头逢驿使,折梅寄故人”的文人掌故;宋代文人王安石,苏东坡,陆游爱梅咏梅,家喻户晓。如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苏东坡“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勻。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借物喻人,是为绝唱。尤其是放翁“当年走马锦城西,曾因梅花醉似泥。”使人倾倒。明代又有“梅花得意占群芳,雪后笑我追随忙。折取一枝悬竹杖,归来随路有清香”,简直把梅花置于众芳之首,自己却府首称臣了。
元代画家王冕赞梅画梅很出名,其《墨梅图》并题诗曰“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不仅画梅精妙,还点明梅花极其高尚的精神境界!
用中国画的水墨画梅,也称写梅。历代写梅的画不乏高手。如八大山人《古梅图》,孤傲冷逸。吴昌硕的梅花饱含金石味道,董寿平的梅花峥嵘向上。
王成喜先生的梅花,在当今中国画家里,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其特点是画梅成为他的主创题材;画幅大,画的梅花热烈昂扬,黑红对比鲜明;花朵圆融,富有立体感;善于构图,艺术构思巧妙,梅花图虽多,却时有新鲜感,不重复,无老套;借物舒情,托物寄意,体现了时代精神面貌,讴歌了美好生活,充分传承了中国文人画家的传统艺术而又使之发扬光大!
先生的书法也是流丽的,行草书倔强纷然,于古人书处能得加减乘除之妙。其用笔如泥里拔钉,如锥画沙,如折钗股,如篆籀,对画梅花枝干花蕊犹如神助。其隶书也不一般,甚得古意,题字与其画幅相得益彰。
傅山的书法有何独到之处?
傅山,清初著名学者,对先秦诸子很有研究,但其书法最为后人称道。性格倔强,崇尚气节,曾因卷入秘密反清活动而入狱,脱身后归隐山林。康熙十八年,他73岁,又被举荐,却称病不赴。即使用抬床硬抬到北京,他仍不入城。他的性格决定了傅山的所有临书都“无一近似者”,因而呈现出特立独行、孤傲不群的个性。这种性格,也反映到了书法上。他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最讨厌“奴气”,“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其书风摆脱了技法规则束缚,任凭个性宣泄,无任何拘谨造作之态,为后人所崇尚。
应科举、入仕所需,清初以所谓“馆阁体”书法最为流行,该体追求方正、光亮、乌黑、大小一律的书面效果、虽方正光洁但拘谨刻板、毫无生气。这难免让人担忧书法发展到清初就要“夭折”了,庆幸的是还有一些有真才实干的书法家存在,比如,明末清初的书法大家傅山,其书法最大的独到之处是至始至终没有“俗气”,
可能有人会认为,作为一个真正书法家的书法肯定是没有俗气的,如果是这样的认为,那么书法认知就过于肤浅了,要知道书法创作的过程就好比一个人的生长过程,由稚气到成熟,然而有些书家的书法难免还残留点“稚气”,也就是俗气未尽,只有一个真正入道的书家的书法才不会残留俗气,书法中的章法关乎于“道法”,人的修为的最高境界。
而傅山就是这么一个悟透道法的书法家,他提出的书法理论是“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大概意思是宁缺毋滥,你要么不写字,要写的话就写到极致,书法者,却莫自欺欺人。有高人这样评价“傅山的草书圈眼多,繁而不乱,于郁勃浑脱之中,又有逸岩之态”。
傅山书法造诣甚至可以可一代“草圣”张旭媲美,这主要是因为他博览群书、于学无所不通,又工书善画,书法初学赵孟頫、董其昌,又受张瑞图、倪元璐、王铎等人影响,后推崇颜真卿的人品书品而转学苍劲浑厚的颜体,最终自成一家。其《草书轴》临摹“二王”,全以大草挥就,流宕不羁、巍巍浩荡、气势逼人。
傅山字青主,山西曲阳人。博通经、史、诸子及佛道之学,精于医学,又工书画,尤以笔墨的雄奇逸宕著称,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勿媚的书学审美原则。作为明朝遗民,身经沧桑及家国之恨,与现实形成的心理压抑,形诸于书法,呈现出一种朴拙酣畅的风格。
傅山书法的宁拙毋巧是对明末奇巧书风的矫正,排斥人为的机巧,任其性情流露,归真返朴,以求自然。不谐流俗,宁丑毋媚,去俗去柔,求古朴劲挺之美,弃姿态妩媚之美,寓真美于貌似丑陋之中。
傅山书法犹如一股清新的空气,冲击着元明以来妩媚为尚的书风,对清代金农、板桥等人书法以及碑派古拙刚劲书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傅山的书法,以草书的成就最高,他秉承了明代末期注重个性的特征,以磅礴的气势掩盖了技法的不足。
傅山傅青主这个人很了不起,在梁羽生的武侠***中,他是飞檐走壁的“无极剑”,而在现实生活中中,傅山工诗文、擅书画,满腹经纶,一手医术更是出神入化,是颇有名气的妇科圣手。同时,他一生又致力于复明,是当时名声较大的反清志士。
正因为他如此博学,又愤世嫉俗,故而可以想见,不守成法的他,不可能花太多时间去认真临帖,因而,他临摹的古帖大多不像,尤其是他临颜真卿的楷书,也只有个大概。
所以,傅山只是在掌握了书法的初步技法和规则后,就开始自由创造,放弃了传统技法和前人经验。
好在,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书法大变革的时代,前有徐渭开路,而几乎与他同时代的张瑞图、倪元璐、王铎等人,都大举变革的旗帜,书风明显不同于前辈。
与王铎相比,傅山在气势上明显要强出许多,但在技法上,王铎则要高出许多。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傅山草书的平和式章法有其独到之处。这种章法需要书家有较强的整体章法布局能力。在字距、行距上不过分的疏阔或压缩,中规中矩。自然生动。
傅山《草书五言诗轴》,如下图。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早起非真健,研头枕似杈。空心微乞酒。不寐总仇茶。脆妒经霜枣,凉怜带月瓜。掀窗试眼镜。破句入楞伽。傅山。
此幅书法作品用的是平和式章法。笔势迅猛绵延,横冲直撞的[_a***_],气势恢宏。动感十足。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梅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梅的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