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大小怎么调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大小怎么调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同一书法作品中的字体积大小有何规律?
谢谢悟空邀请!同一书法作品中的字体积大小有何规律呢?在行草书中有何规律?
以苏轼行草书《寒食诗帖》为例试作分析:
一,在一行字中有一二个为主字较大,如第一行中的"过″字,"寒″字。第二行中的"年″字。
二,整幅作品中,有几个字特别大,较突出抢眼,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字眼″。如"灶"字,"途″字,"穷″字。
三,通篇节奏随着情感的起伏,中间(8一11)行明显字形加大,笔画加粗。多按少提,以表达他的不可遏制的悲苦心情,十分压抑。
四,通篇为了有虚实变化,某一板块字大而重,和某一板快字小而轻有虚实对比,如此帖整幅作品右下角板块多数字较小而轻,形成行间字间白多黑少。左上角板块字多大而重,形成行间字间黑多白少。
五,大小变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作品的疏密对比,让视觉冲击力更强。使行间空白有起伏感。使字与字之间有主次关系。大小变化能更好的表达书者的情感起伏。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1一6是苏轼书写的《黄州寒食诗帖》,图7一9是笔者临摹习作局部,谢谢指正。)
字形大小问题,实际上是有规律也没有规律。比如在一些比较方正字体中,字形大小并不是特别悬殊,特别是楷书一路的作品。基本上***取了均匀布势的方法,比如颜真卿的楷书。字形大小悬殊的做法在行书和草书中比较常见。
其主要变化原则是依据字的点画多寡而定,点画多的字,大一些 点画少的字如果写的大了难免显得空旷一些。
在就是说字形的大小变化也与行气也关,笔势到了,字形大小甚至会出现相反的变化,点画少的字可以写大一些,点画多的字写紧凑一些,是完全可以的。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将点画较多的字形***取分割处理的办法。可以将其中部分偏旁部首进行夸张或做疏密处理,强化空间比列的对比,也有***取点画少的字形,造型复杂一些,点画多的字,点画造型简洁一些的处理,都可以改变字形点画多寡问题。这种做法在行书和草书中比较普遍,特别是草书中。还有一种办法就将点画少的字和上下字的结构处理成一个整体关系。实际上在行草书中对于点画多寡的处理方式是非常丰富的。
如上图中的字,点画多的还***取了减省的办法,“飘”字的“风”部。“神”字由于右下部较空旷,加了一个点,疏则变成了密。
又如“一”字虽然只是一画,但处理的巧妙仍然能够显得非常紧密,通过情况下,在一个方格之内,要处理好“一”字,使其不至于太空旷,往往会把点画适度加粗一些,甚至强化粗细变化。把“一“字的位置放到黄金分割点上。仍然能够于疏中见密,也就是小中见大。
又如“觞”字点画虽然多,但点画变细了。角字的左部“用”字的左上角***取的圆弧线处理,增加的字形内部的空间。使得整个字形点画虽然多,但仍然不会感到撑破格字的感觉。感觉上比“一”字还紧奏。
实际上具体到一个字,其体积大小处理是千变万化,变幻莫测的。大者可以变小,小者也可以变大。其关键在于和谐融洽,不能因为过度的对比悬殊而跳出整个作品来。
书法最高的境界应该是:书贵自然!所谓自然,肯定不是人为的做作,而是一种接近自然中规律的东西。就书法而言,和音乐和其他艺术都有相通之处。看之顺眼,听之顺耳,不刻意,不雕琢,不留痕迹才是高!
但这么说,好像故弄玄虚,其实还是理解的层次。书法首先是技法层面的东西,如临习古人字帖可以寻迹而书,能够掌握他们的办法,但只要注意观察,就可以发现一帖一样,根本没有具体规律。你去分析某个帖就没有很大意义!
那么,怎么掌握规律呢?我的小看法是,1临古代优秀碑帖,毕竟这些都是历经考验的东西。肯定有其可取之处!看他们处理办法来处理!
2通过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来寻找相通处,比如音乐里的鼓点!
3掌握书法基本开合伸缩关系,比如可以112,不能111。注意不要机械化!
4遵从感觉,这个可能比较慢,需要长时间临帖学习才能掌握,就是意来则行,意去则止。
这些说来可能比较抽象,也是我孤陋寡闻,不能尽意。欢迎探讨!
写不好楷书,能写好草书吗?
写不好楷书,写不好行书,也写不好草书。
我是一人。楷书不一定要好到某种程度,但至少不能太差。
楷书写得很差,草书绝对也很差。
其实这个问题有两点要特别说明,我知道有些人就喜欢把楷书和草书分开,这种想法的人一般会扯到两个问题。
一,楷、行、草三种书体先后问题
现在大部分的书法理论书籍,记录的书法顺序是“篆隶草行楷”。有一点要明确,这里的楷书,行书,草书可以说几乎同一时期出现的,这个草行楷的排序,如果要说应该是草书,行书,唐楷。
三国时魏钟繇,他是书圣王羲之之前的大家。
据传现存钟繇小楷《宣示表》,就是王羲之临本摹刻。
小楷算楷书吗?章草算草书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大小怎么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大小怎么调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