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的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的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自学行书八个月,觉得笔力绵软,请大家指点一二,谢谢?
你的字已经很好了[赞][玫瑰][赞]
如果非要说点啥的话,我觉得很多的书法问题都可以通过读帖、临帖得以解决,或者是结构、位置不准,或者是行笔、走位不准,或者是执笔、笔法不佳………
坚持临帖,反复比较,觉当愈佳。
题主你好!练习书法八个月时间,能够达到这个水平,已经非常好了,说明你对书法艺术的悟性很好。要练好书法,是一个长过程,也是一个慢过程,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多读帖,多临帖,深刻的领悟名家的运笔,用墨规律,才能有所成就。你的运笔自己感觉绵软,说明你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建议多加练习,多读古今书法大家的碑帖,如果能从楷书入手,提高自己运笔的能力,则更好。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拜个书法名师指导,则少走弯路,进步的更快。
八个月的时间,你写到这水平已经是很有天赋了,虽然林溪谷人字帖是不二法门,但是现代一些书家临习的作品和风格也很好,比如曹宝林,方芳等,这些人也是取法二王和你是一路,如果能够见习一下他们的写法,对你这个笔力的硬挺方面可能会更有帮助,毛笔各个方面要求的都比较高,笔墨纸砚印章的各个方面都有技术含量,行书字体容易入手,但是要写到妙处又非常困难,过去我也练了许多年的毛笔字,近几年玩硬笔了,没办法,天赋不好。
视频加载中...“用笔千古不易”,难道千百年来篆隶楷行草字体在演变,而笔法却没变吗?
我国汉字到了汉朝末年各种字体都开发出来了,笔法体系己臻完备。所谓用笔就是笔法的应用,也有的叫做用锋,古人把驾驭毛笔的过程即笔势也囊括进去。其实作为笔法也就是中锋、侧锋、藏锋、露锋、提按、顿锉、铺毫、跪笔,加之运笔的逆势涩进、顺锋直入、折锋、搭锋、使转等等。当然笔法也有个丰富过程,例如篆书就是纯中锋运笔的一笔书。隶书就是中锋运笔加一个波画称为两笔书。到了楷书和草书笔法就基本齐全了。这些笔法的应用是永远不变的。然而写出各种不同的字体那是书写者不同的艺术修养和个性所决定的。使用同一种笔法可以写出不同的字体。例如使用纯中锋用笔可以写出大篆和小篆。使用中锋和波画(由提按写出),可以写出千姿百态的隶书。根据毛笔的特性,笔法是有限的。每一种笔法技巧是固定的。写什么字选用哪些笔法由书写者去选择。这方面是永远不变的。
谢邀。赵孟頫身为元代大好家,他確实说过: 结体因时而宜,用笔千古不易的话,上下文联起来看,这不易二字确是不变之意。要理解这句话,不能离开他身处元代这一背景。他不能直说我不甘生在此时,他只能借书体随时代演变而心向往之,元代人称我为元代用笔,但我用笔何尝脱离过魏晋,唐宋呢?愚以为这才是他所谓用笔千古不易之真正用意。
谢谢你的邀请,也谢谢你的提问。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在《定武兰亭跋》中提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那么,赵孟頫提出的“用笔千古不易”的用笔不易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关于赵孟頫的这句经典,由于是赵孟頫有感而发的一个题跋,没有人现场提问他,“用笔”“不易”如何解释,所以引起后人的种种猜想。主要是现代人诘问赵孟頫:中国书法经历了篆书、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的不同发展阶段,已经证明用笔是明显不一样的。为什么会“千古不易”呢?
你能用隶书的用笔写草书吗?
但是,赵孟頫本人就是精通真草隶篆的大书法家,你说他的“用笔千古不易”就是这个意思,那老赵不是自打嘴巴了吗?
还有人说,用笔没有错,不易是用笔不容易,也就是用笔最难。
赵孟頫也讲的很清楚:他在这个题跋中,主要是说用笔与结构,从他的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来看,他所谓的“结字因时相传”已经在说真草隶篆,各有各的结构。而用笔“千古不易”,是指笔法高质量的用笔之美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也就是说,凡是优秀的书法作品,尽管字体风格不同,但是,就书法的用笔的美不胜收来说是一样的。
而要达到这样美不胜收的用笔8,那是不容易的。
所以,不是你写了楷书还是行书美不美的问题,也不是像不像王羲之的而美不美的问题。
语出赵孟頫,其五体皆善,所言用笔千古不易可信度超高。追溯书法史,从甲骨文到唐楷再到如今的简化字,无一不在法度之内,我们回不到古代,古人不能跨时空而来,不易即不变,千古一套笔法,多不赘言!
全文应该是“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古人的文章精简。要准确理解,必须要上下连贯。用彼时笔法技巧和规律。它不像结字,会随着时代和个人喜好的特征改变。哪怕是篆隶行楷草五体的变化,从一笔一画的正书,到线条流美的草书,也不能改变笔法的核心规律,只是用笔技巧的侧重不同。因为笔法的核心根源是汉字和书写工具赋予它的。只要我们不改变书法的对象汉字,更不改变书法工具毛笔,那么用笔就会千古不易。哪怕你是站着坐着或者用脚来写字。
古人喜欢毛笔这种书法工具,那柔软的毫毛和弹性的笔锋。能最好的抒发汉字的技巧和情感。几千年来对毛笔的使用研究到极致。所以在很久以前都不可能有任何的进步,就像我们的中餐一样。只要你是做中餐,你就脱不开煎炒焖溜炖等方法,不管是哪一种菜系。所以求求有些大神们,不要自创什么笔法,你没有那个能力。这是我对这句话的一些浅见,相信是正确的,若有不当,请师友们指正,也是抛砖引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的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的揭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