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奠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奠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欧阳询的行书《仲尼梦奠帖》如何?临习时要注意什么?
欧阳先生楷书太过出名,尤其是《九成宫》光耀书史,以至人们很少注意他的行书。
其实在行书上他的成就也很高,其传世墨迹有《千字文》《张翰帖》《卜商帖》《梦奠帖》等,其中《梦奠帖》被认为最佳。
此帖用墨较淡,秃笔疾书,转折自如,萦带清晰,结构稳重,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劲,气韵流动,清劲绝尘。此帖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临习《梦奠帖》须注意以下几点:
1、用笔顺锋露势,干脆果断。气息从容,流畅稳健。线形方整爽朗,转折自如。
2、与其楷书类似,字形硬瘦,稳重沉实,纵向取势。 中宫紧收,融险绝于平正之中。
3、章法疏朗,字距、行距较大。行 气字字独立,不作上下牵连,通过 字形的大小、疏密、轻重、疾徐来呼应连贯。
4、欧阳询行书略险劲勇猛,临写时方笔可略少一些,转折处不必过于追求棱角分明,应适当表现线条的圆润。
《仲尼梦奠帖》,行楷,全文七十八字,是欧阳询传世的四件墨迹作品中,唯一没有争议的一件真迹。
我们现在认为欧阳询是以楷书名世。行书不如其它唐代书法家。这完全是被二田的说教影响。田蕴章在他的书法讲座中就对欧阳询行书直接了当的评价不如颜真卿。田英章则从来不提欧阳询行书。大家不要以为是田英章不知道欧阳询不会行书,也不要理解成田英章不认可欧阳询的行书水平。其原因是“不好说”。为什么“不好说”?
田英章的行书水平很普通。以号称几十年浸淫在欧体书法之中的人,居然不会欧阳询行书的用笔,这实在说不过去,对吧?应对的办法很简单,因为自己不认为欧阳询行书有过人之处,不值得学习。这是最有力的辩解。谁还能对一件不喜欢的东西进行一辈子的研究!
书法风格,是贯穿一个人所有的书体之中的。并不会因写楷书用一种笔法,行书用一秒笔法,草书又用一秒笔法,如果这样的话,叫做混搭,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不入流的初学者身上。因为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用笔体系。所以东一榔头西一棒,把这种写法叫做“博***众长”,其实是自己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书风。处于模仿阶段,不管是初一个月的,还是几十年的,没有自己独立的书风贯穿在楷行草中的人,都是模仿秀,不能入流。
书法到了超一流的阶段,只有风格上的差异,并无质量上的优劣。像欧阳询和颜真卿这样超一流的书法大宗师,他们在技能方面的应用早已炉火纯青,得心应手。他们只能和自己做比较。欧阳询行书,是他所有书体中最强的一项。
古人书写为实用。而最实用的书体莫过于行书。所以古代书法家中,行书都是他们各自最拿手的书体。既然是这样,为什么欧阳询的行书作品这么少而楷书作品那么多呢?他的行书作品是写在纸上的,存世的楷书,全部是刻在石碑上的。纸寿千年,所以大家怀疑欧阳询的墨迹真伪,并不是以书法的优劣来认定的。欧阳询距今一千四百年,不要说其间经历的战乱,自然灾害的因素,就是很仔细的保存,也难保存下来,千年不是说一句就过去了这么简单!
关于《仲尼梦奠帖》的学习方法,可以参看我昨天的头条号文章《从墨迹仲尼梦奠帖中悟解欧阳询的用笔体系》。关注我的头条号,在近期的专栏中,将推出一档详细的《仲尼梦奠帖》示范讲解视频。对解决学习欧阳询楷书呆板的问题大有裨益。
欧字行书风格独特,目前取法欧字行书的不多,但是已有开始做尝试的,夹杂欧字元素的在专业展览中可以见到。
我认为临帖最重要学以致用。
这个帖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爽利挺拔的线条,瘦长的结体以及形成的强烈的流动感,这些都是可以作为行草书作品创作中的可用元素!用的巧妙,会给作品增色不少。
临帖中,自然要体会和关注这些元素的提取。
欧阳询行书字帖哪个好?
《张翰帖》是《史事帖》的一部分,《张翰帖》是欧阳询仅存的四件墨宝之一,它是唐代欧阳询最具代表性的行 书作品,共11行98字。《张翰帖》被称作天下十大行书之一,排位第七。。
张翰帖
张翰是西晋时的苏州人,富于才情,为人舒放不羁,旷达纵酒。他身居***时却时常思念江南故乡,于是萌生隐退山林、远离乱世之念,后终弃官回乡。欧阳询因此写下此赞誉之作。
《张翰帖》是典型的欧体行书,与欧楷风貌具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关联。据说,宋徽宗在赏鉴此作以后,评论此贴是“笔法险劲,猛锐长驱”,可谓贴切准确,评价中肯。
宋徽宗鉴赏《张翰帖》时还说,欧阳询“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应该说,宋徽宗的这段评语很中肯的,对我们欣赏《张翰帖》以及其他欧体书法,是有帮助的。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欧阳询字信本,曾做太子率更令,所以,后人又称欧阳率更。是我国唐代书法家,“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被称为“唐朝楷书第一人”。他的楷书结构森严、险峻,沉稳、劲爽,布局舒朗、清新,被称为“欧体”。
其实,欧阳询行书也是出类拔萃,名贯古今的。能代表欧阳询行书最高水平的书法作品是《季鹰帖》。又名《张翰思鲈帖》,行楷书,是欧阳询为张翰写的人物传记。主要是写了张翰字季鹰,虽为官,但是心里不快乐,总是思念故乡,思念故乡的菰菜鲈鱼,后遂弃官归隐,终于回到故乡。
《季鹰帖》取法二王,字体修长,结字险奇,遒劲挺拔,险中求稳。此帖是欧阳询行书中的精品,是中国十大行书名帖之一。
宋徽宗赵佶观《季鹰帖》之后颇有心得,遂在此帖的后背用瘦金书为此帖题一跋。他评价此帖是“笔法险劲,猛锐长驱”,并且说欧阳询“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清乾隆帝评价此帖是“妙于取势,绰有余妍”。两位书家皇帝的专业的评价,对我们欣赏和学习此帖有很大参考价值。
您好,我是菩提娑哈,希望和您相互关注,相互交流。欢迎您的转发,欢迎方家指正。
欧阳询(557年——641年)是初唐楷书四大家之一,也是整个书法史上开宗立派的楷书***,他创造的“欧体”楷书结构森严沉稳,线条劲健爽利,结体平正险绝,布局疏朗畅通,跟开拓进取的大唐王朝的精神气象十分匹配,因此,欧阳询在当朝被誉为“楷书第一人”,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敬仰。
虽然欧阳询的楷书成就非常高,但他的行书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他以楷书的笔法来写行书,其行书结体在体态上跟楷书一样是方正的,但在用笔上圆笔较多,笔画线条刚劲而不失妩媚,风格清峻犀利,打破了唐代之前行书普遍偏向于柔媚清秀的特征,开拓出了行书“刚柔并济”的特征,这对后来的影响非常大。
欧阳询传世的行书作品不多,目前能看到的有《卜商帖》、《张翰帖》、《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能代表他的行书成就最高水平的无疑是《仲尼梦奠帖》。
《仲尼梦奠帖》全文78字,大约写于贞观年间的635年左右,跟他的楷书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写于632年)创作时间间隔不长,此时的欧阳询已经年近70,书法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仲尼梦奠帖》可以看作是他的巅峰之作。
《仲尼梦奠帖》主要有两大特征:
一是结体比较修长。这个特征直接来源于他的楷书风格,他的楷书修长、挺拔、清峻,给人有一种亭亭玉立之感,他把这种特征吸收到了行书创作中,让字形显得非常舒展自然。
二是在用笔上随意自然,灵活多变,主体上以魏碑笔法入书,在笔画转折处并不藏锋,让锋芒毕露,有一种刀刻般的质感,增加了线条的厚重感,以整体上的庙堂之气,这些特点跟他的楷书是一脉相承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奠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奠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