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己亥年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己亥年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各位,书法落款如何写才规范,求赐教?
这个没什么规范,只要写的不是太离谱就行,你心情好的话,某年某月某日某地点为什么写这幅作品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甚至做首诗一股脑写在落款里都可以
心情不好,只写个姓名盖个章也可以。
除非文人骚客书法大家用词讲究文雅格式讲究视觉效果,去研究这些东西。
对于我们不拘小节就行,不必太注重形式,清末民国还有落款直接写几几年,就***数字,简单粗暴,齐白石落款写年龄加名号,比如:七十八岁白石
书法落款如何写才规范,落款的规范需要几个方面做出确定,首先题款的内容以及字数和位置;其次,钤印的使用,一般一幅书法作品可以有1-3枚印章,如:引首章、姓名章和闲章等。
一、题款
题款是一幅书法作品画心内容完成后的落款,一般包括:画心内容的注明(比如:某某人诗、或某某人句等)、书写时间(一般***用阴历来书写,如:现在是2019年11月,那么就书写为:岁次己亥冬月)、地点(这个一般写地名,如:京都、榕城等之类的,还有就是一些商业场所,如:墨云轩等等之类的)、书写人加一个“书”字(如:赵孟頫书、苏轼书等)。
另外,有几种情况需要注意的:
1、由于所书写的格式不同,像横幅类的,题款处若空间不大,也可以直接写上:某某人书并加盖姓名章(可选择加盖引首章)就好。
2、印章可以1-3枚,不宜过多,主要取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最少用一枚以姓名章为主;还有就是引首章加姓名章;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引首章加姓名章再加闲章。
引首章一般在首字偏下一点的位置加盖,姓名章紧跟题名下一个字的位置加盖,闲章随后也空余一个字的位置。
3、若是狂草(大草)类的作品,题款处有空间最好写上行书或楷书作为注释,方便观看者欣赏。
等等。
规范的书法落款能对书法作品直至画龙点晴的作用,我认为应该符合以下几种规范:
落款不能喧宾夺主,它只能处于从属地位,起到补充和点缀的作用。所以,落款用的字号一定要比正文字号小一些,起码不能大过正文字号。比如,正文用五公分左右的字号,那么落款的字号在3公分左右就合适。
也有很多情况是落款字号同正文字号等大的。比如,写小楷一般用格子纸写,落款时一般不改变字号,同正文一样一写到底。有些行草书也是这样,往往落款的字号同正文没有差别,给人一种通篇一气的感觉,也是不错的。
一般的书法作品,落款要用比正文字体出现的晚的字体。比如,正文写的是隶书,那么落款就可以用草书或楷书,因为这两种书体都是隶书出现以后才出现的。但如果用篆书就不合适,因为篆书比隶书出现的早。
下图是刘炳森先生的一幅隶书作品,其落款是用行书书体,比隶书晚。
落款可以单行,也可以多行,但落款最长的一行之长度不能长过正文。有的书法作品落款长度同正文长度平齐,这也是可以的,但需要在间隔上作技术处理,否则就会显得很突兀。
还是以上图为例,刘炳森先生用三行落款,但比正文短。
落款文字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作品完成时间,如现在的时间“己亥初冬”,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就不要再写作“己亥年”了。
2、作品内容,可以简单的写作品的名字,如“王维诗山居秋暝”;如果落款空间比较大,也可以加上一些作品的简介,作者的感想等。
汉字真正统一是秦朝还是唐朝?能说出个事实依据吗?
此题有歧义,因为汉字是在不断发展中演变成型的,而不是一蹴而就。是一朝一朝为了发展不断创新和改正才有今天的汉子。要说谁先统一文字,那肯定是秦朝,秦朝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结束了各国割据的局面,但秦朝只是统一了小篆,以小篆为通用字体。汉朝以隶书为主,西汉前期是秦隶篆书为主,西汉中期隶书脱离篆书完全成。东汉以隶书为主,东汉也出现了楷书、行书,以后各朝代沿用。
三国时,钟繇创立真书(楷书)。至此汉字的演化已臻完善。
宋朝在此基础上增加、使用宋体字。
清朝再增加、使用黑体,还有圆黑体。
所以没有要真的说统一汉字,秦朝开始,后面朝代改进和沿用。小篆我们现在也看不懂,但是到魏晋时期已经出现了我们可以认识的行书。所以没有那个是真正的统一汉字。
嫪毐、扶苏、胡亥这些大名鼎鼎的秦人,他们的名字究竟何意?有学者提出“秦始皇是说蒙古话的女***”,上述名字是音译的。《赵正书》出土后,扶苏的名字被写作夫胥,看来此说正确。一个上层政治人物都还在使用蒙古语的朝代,虽然提出“书同文”,但可能实现汉字的真正统一吗?
因而我觉得汉字的真正统一时间是在唐朝,其标志就是以律诗为代表,讲究平仄对仗的书面语言正式确定下来,并得到全民族广泛认可。
文字的政策统一是一回事,实行效果如何又是一回事。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特别适合文学创作,因而一朝有一朝的文学体裁。如东周有诗经、诸子散文,汉朝有楚辞汉赋。但恰好开国五百余年的秦国是个空白,由此可见其文字统一没有落到实处,起到实效。秦代的法家统治,注重实际理性,发对虚夸敷衍,很难产生较大文学影响。与秦国同一时间段产生较大影响的文字,基本都不是秦人写的,以楚人最有影响。
秦朝统一度量衡,文字,是中华文化的一次提升,是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
事实依据就是“书同文字”。
“书同文字”一语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日「黔首」,大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蘭,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殷商以后,文字逐渐普及,但是因为地域差异,一个字就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写法。这种情况在春秋战国时候,各国分立,不好的影响还不多么明显。但秦统一后,这种文字差异化,大大影响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
于是,秦灭六国后,就统一文字,全国统一用小篆。这样一是维护统治,二是能灭亡六国文化,防止六国死灰复燃。
我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文字的规范整理,秦代统一文字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官方大规模对文字进行整理,唐代是对正体字进行规范。
汉字从殷商甲骨文开始,文字就开始出现大量的异体字及简化字,一字多写的现象常有发生,比如“车”字。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政令不一,文字使用同样显得比较混乱,各国文字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给彼此的信息交流和传播带来麻烦。战国时期的文字最显著的特点是俗体字的流行,俗体字中最常见的则是简体。
周代史官籀编撰的《史籀篇》是用大篆书写的规范字书,是供贵族子弟学习的启蒙教材,但这只是对文字的整理,还不是对文字的统一。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的政策,秦始皇命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这些书用小篆写成,是国家颁布的标准字样,也是秦代人们的识字教材。这是汉字的第一次大变革,汉字由异而同,大量的异体字被淘汰,字形比较统一了,字体由字无定形变成清一色的长方形,从而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限制异体字的产生和使用,简便的俗体字隶书在民间一直在使用,隶书在秦代是一种***性的俗体,《说文解字序》中称之为“佐书”。于是在秦代,文字就向两个方向发展了:一方面战国时期秦国文字中的正体字发展成了秦小篆,另一方面俗体字发展成了秦隶(古隶)。秦代统一文字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官方大规模对文字进行整理。
至西汉武帝时期,隶书渐渐走向成熟,隶变完成,隶书变成了汉代的正体。文字从古文字变成了今文字,至东汉末,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已演变完成。
至唐玄宗时,颜元孙撰《干禄字书》,这是一本规范字形的字书,也是唐代科举取士者的必用之书。《干禄字书》把楷书文字分为俗、通、正三体,俗体可用于书写文案、药方等;通体可用于书写表奏尺牍等;正体可以用于著书立说、科举考试等。正体对后来的楷书规范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1964年5月国家公布了《简化字总表》,从此简化字作为正体字在全国报刊、图书使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对汉字的简化整理,我们称之为一简字。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是1986年10月废除二简字后,重新[_a***_]的1964年版《简化字总表》里的汉字。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的专栏《汉字演变过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己亥年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己亥年楷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