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点画灵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点画灵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学好行书—点之法?
点的写法,通常取其敲侧之势,点要写得沉着有力、落笔爽快,有高山坠石之势。
下面以米芾行书为例,一一将行书点画技巧解析如下:
在行书中,出锋点较多,以增强顾盼之意。出锋点写法同侧点,唯在回锋后向左下挑出。如《宋 · 米芾 · 苕溪诗帖》家字:
三、右向点
点在字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具有不同的姿态、形象。右向点与侧点的方向相反,一般在字的左边。写法同侧点,唯顿笔方向向左下。如《宋 · 米芾 · 复官帖》只字:
写法同右向点基本相同,回锋收笔后向右上迅疾挑出。如《宋 · 米芾 · 张季明帖》八字:
鸟在天上任意翻飞纵横折转,映于目则无不美也,书亦是如此,气聚于胸,力凝于臂腕,神注于笔端,意有所动,纸有所显,神灵活现,无所遮彰,意有心出,功随意转,虽入木三分而通灵活現,是点存乎于意也,犹郑板桥胸有成竹!程乎于纸,出乎虚灵,诚神之作也,书亦如此,恐舍功而无从谈起!
书法很讲究点画,能说说书法学习中的点画有多重要吗,该如何掌握?
点画其实就是线条。常说的线质和线形,就是指线条的质感和形状。练好点画,应该从临帖中去感悟,经典法帖中的线质和线状,当然,线条是通过用笔来完成,而墨色的把握,也需要认真领会。
其实中国书法严格来讲,只有点画,而没有线条。中国书法笔法是核心,笔法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毛笔的毛的弹性写出来,这样笔画的质量才能写出来。赵子昂所说的用笔千古不易就是这个道理
点应该由画形成的,看着是一个点,细看,在点画形成的过程中,那一点上是有笔尖走过的线条的。画应该是由点组合的,也就点的延伸。
当笔着纸时,初期形成的应该是个点,笔在纸上运行时,无论在什么位置,笔在纸上的形态都是一个点的状态。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大变小,从有到无,也都是在移动的过程中不断的变化着的。
别信我的,我这是在瞎侃呢。
都听***们的,千万可别被我误导了。
不是说书法有多讲究点画,而是因为点画包涵了笔法,才显得特别重要。
都知道汉字由点画组成,“积其点画,乃成其字”,用笔考究的点画和粗糙的点画都可以成字,但是质量是天差地别的,学习书法从点画开始,培养一套正确的用笔习惯和动作,是事半功倍,受益终生的。
点画质量所体现的笔法内涵,加以高超的结构,和谐的章法,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件书法作品的审美高度,这三者之中,以笔法最为核心,所以说通过点画观察笔法,点画体现了一个书写者的技法修养。
行书中有中锋行笔一说吗?
首先,必须要说明的是这些概念本来就不是非常严格的,不同时期的帖子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用现在的书法用语来讲,中锋一般来说就是笔身基本垂直于纸面,只用笔尖书写。侧锋就是就是笔锋倾斜,用笔尖和一小部分笔肚书写。注意传统的书写方式是不会用到笔根的,如果你写字经常把笔压到笔根,那你用笔肯定有问题。
一般来说,传统笔墨要求无论是中锋还是侧锋,笔尖都是藏在线条的中间,不会外露,笔身倾斜的方向和线条走向基本一致。如果笔尖外露,则视为败笔。当然现代的书法不一定要讲究这些,要看作品的要求。
首先要弄清起笔、行笔、收笔,一个笔画的完成包含了这三个过程,横竖的起笔都是侧锋,然后转笔改变方向,使用中锋把线条拉长,再顿笔回锋即可。但不是所有笔画都是使用中锋行笔,比如含撇的笔画,撇的部分就需要用到侧锋行笔。
毛笔书法入门,是以基本笔画「右侧点」为笔法之基,依照笔画进阶顺序:点→横→竖→撇→捺→勾→挑→折,循序渐进,详实分析用笔、行笔、力道、劲道及用墨等心法。让初学者能充分了解到毛笔特质,灵活驾驭毛笔,在短时间内熟识永字八法的基本运笔方法,再配合十种基本字体结构的分析,了解字型组合间架要领,触类旁通,逐渐契入书学的无穷妙境。
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中峰行笔指笔锋始终保持在行笔轨迹的中间运行笔杆竖直下向。用中锋写出的线条饱满有力,有三维立体感。古人曰:“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即指的中锋运笔。中锋行笔时用墨不能太枯,更不要一笔写到底,应根据需要随时“舔笔”使其保持“锥形”。此外,中锋运笔的效果还与书写速度的快慢有关,也与书写技巧生熟有关。故书法上对于中锋运笔效果有两种:一曰:“折钗股”;二曰:“屋漏痕”。两种特殊效果的线条都给人以美感,但其韵味截然不同,一个“秀媚”,一个“苍劲”。前者行笔较快,后者行笔较慢,当然,书写中有意的快或慢却不能达到目的。这还与书家功力深浅有关。
🎈行书中有中锋行笔一说,中锋行笔是书法的不二法则。
🎈那么什么是行书呢?书法是艺术。古人把楷书比着人站立,行书比作人行走,草书比作人奔跑,说得很形象。行书又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凡写得比较工整的接近楷书的叫行楷,凡写得比较奔放的类似草书的叫行草,行书笔势活泼,笔法多变,使转自然,时藏时露,有中有侧,方圆兼顾。由于行书比楷书好写又比草书好认,所以实用价值大,领域宽广,容易发挥,表现力丰富,在诸体中最为风流。
🎈中锋行笔是运笔的一种方法,这是中国书法传统的基本笔法。中锋行笔是指笔毫铺开后,笔锋沿笔画中线移动的一种方法。基本功扎实,擅长中锋行笔者,用湿墨把字写在大薄纸上,晾干后反过来看,只贝笔画中间有一条黑线,这便是中锋运行的路径。清代周兴莲于《临池管见》中说:“所谓中锋者,自然要先正其笔。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笔正则锋易于正,中锋即是正锋。”
✨我们来看毛笔,毛笔笔尖最主要的一撮笔毫叫主毫,围绕在它周围的笔毫叫副毫。当我们写字的时候,让笔的主毫经常在笔画的中心行走,这就叫“中锋行笔”。这样写字,笔头所含的墨汁从笔的主锋注入纸里,渗向笔画边缘,写出来的点画中间浓重,两边浅淡,有立体感。
✨如果在运笔的时候,毛笔的主毫在笔画的一侧,副毫在另一侧运行,那就叫“偏锋行笔”。这样行笔笔力不能贯注,笔头所含的墨汁就会过多地渗入点面一侧,如果总是偏锋行笔,点画浮薄无力。
✨在笔者运行时,笔的运行方向和整个笔毫的指向肯定是相反的,中锋和偏锋不一样的是:中锋行笔的笔尖(锋)指向笔的运行方向相反的一方,并在笔画中心运行;而偏锋行笔的笔尖(锋)指向和笔的运行方向的中轴线相垂直的一方。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略一停顿,把笔锋提一提,让主毫端接触纸面,再接着运笔,又是中锋行笔了。我们不断地写字运笔,不断的提、按,就能不断地调正笔锋,保证中锋用笔,好像踩钢丝的人,左右摇摆,而重心常不离开中心。
🎈中国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因此要想练好书法,就必须练好最基础的笔法,练习中锋是练习笔法的基础。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谢谢!
在中国书法中,90%以上都是中锋用笔,中锋用笔是书法的核心笔法,行书当然也不例外。
据99版《辞海》关于行书的定义:“介于草书、正楷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没有正楷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相传始于汉末,流行至今。”
张怀瓘在《书断》中说:“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他在《书议》中又说:“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
书法是讲究传承的,其最基础的笔法,更是从传承中而来。
书法自隶变进入今文字始,产生了隶书和草书,而后又有了楷书。但是因为草书难于辨识,楷书书写法度过于谨严,书写不便,所以又产生了行书。
所谓中锋,笔锋在画中,如古人所谓的“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等形态。笔画深沉韵味绵长,力透纸背让人百品不厌。
结构确实从古至今发生着变化。殷商甲骨文、周金文,秦小篆,汉隶,魏晋行、草书,隋唐楷书等等,随着书体的发展演变,结构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从篆书的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到隶书的提按、顿挫,再到草、楷、行有了露锋起笔,也有了侧锋用笔,笔法不在断丰富,也变得更为复杂,但是,中锋用笔依然是书法的主要笔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点画灵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点画灵动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