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各种书法字体狂草书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各种书法字体狂草书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里的草书和狂草,该怎么理解?
由泰汉形成快写隶书的一种独特体系,今草的一前身,叫章草。狂草从东晋形成以放纵多变连绵起伏,点画十分简练的规范体系,以章草基强进化而来,装饰性极强难度极大书写个性化为狂草吧。
谢邀。章草是草书的一种。汉代以隶书代小篆,但书写仍不便利,于是就出现一种“解散隶体,简略书之”的新书体――章草。章草与今草的最大区别有两点:一是,使用隶书的波、磔笔法。二是,字与字不接连。代表人物三国时东吴皇象、晋代索靖,代表作索靖《七月帖》。
狂草最为狂放恣肆的草书。又称“大草”。这种草书一笔数字,大开大阖,大小错落,纵横腾挪,有如飞瀑长河,一泻千里之势。代表人物唐怀素,张旭宋黄庭坚,明徐渭等。代表作怀素《自叙帖》。
草书是统称,涵盖章草、今草和狂草。狂草是草书中最放纵,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一种书体,历史上的大家如张芝,张旭,怀素,黄庭坚,祝枝山,王铎、傅山等,张旭、怀素被尊为草圣。
从书法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看,与草相关者,有"章草″丶"今草″丶"小草″丶"大草″,等分类。大草也有叫"狂草"的,如张旭的《古诗四帖》丶怀素的《自叙帖》等作品。
怀素在《自叙帖》中说到,"草槀之作,起于汉代。杜度丶崔瑗,始以妙闻。迨乎伯英,尤擅其美″。最初"章草″是由隶变而来,也可以讲是正写隶书之外的方便之体。今楷丶今草都是隶变结束之后的产物。有人误解"楷书″后于"草书",完全是一种文字名词引起的误会。篆丶隶丶楷丶行丶草的先后顺序是符合历史发展实际规律的。今楷丶"楷书″之名称固定,肯定是很晚的。"真书"丶"正书″皆同"楷″之义。篆丶隶丶魏碑楷丶唐楷(今楷),皆为特定历史阶段中的真书,或说正书。"楷″本一种树木,转用在书体定义上,为法则丶规范。
行书丶草书,都是正丶真丶楷法之外的方便书写法。行书除书写技巧的流便,在字体结构的使转变化丶点画的省简方面,都不如草书的幅度大。所以不单独对草书字体进行识别丶书写训练,辨识欣赏草书作品就有难度。
草书的原始期,也称"稁书"。如怀素所说"草槀之作″。很简单的原理,庙堂公文的撰写不能没有起草打稿的前序,久而久之,在正写之外再形成一套写法简便的字体,是顺理成章的事。
魏晋以降,草书受宠,完全是它的流便书写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和抒情性,正适应着当时的社会上层官僚士族群体的格调情趣。二王书风的形成正在于此。当时這群人的时尚,便帖信简互送赠答,以草书为尊,不能不说有闲情逸致的释放和书写技能的炫耀。"匆匆不暇作草"是当时向对方致歉的措辞。
到唐代张旭丶怀素的狂写大草,完全独立到纯欣赏的功能上去了。
草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草书,是指一切写得不规整、潦草的字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篆隶楷都有草书体,前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就自称其隶书为“草隶”。
狭义的草书,是指篆书隶化后产生的章草及演化出的今草、狂草。这种书体已将前“潦草”之书规整化、格式化。
平常我们所说的草书,主要指后一种,它既要遵循一定的书写规则,又将自己性情等个性特征融入作品中。
从东汉开始流行的章草,在魏晋时逐渐向以二王为代表的今草演化,而后出现更加大气磅礴、一泻千里、情感更加丰富的狂草。
草书,尤其是狂草,已脱离其实用性,成为艺术性最高、情感最丰富、创作最难也最难于识读的书体。
但千百年来,草书尤其是狂草并没有消失,反而更受大众喜爱,这正表明草书更能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大部分人能认得出的行书书法与大部分人不认得的狂草书法哪个更好?
1首先我认为,二者如果写好了的话都是很好的艺术作品,具有很好的艺术价值!
2书法的好坏,从来都不能以别人认识与不认识为审美选择,就那王羲之,王献之的很多行书与草书,还有张芝和怀素的狂草,难道不认识就不是好的作品吗?其实不然!
3行书比起草书而言,更多的人认识行书,而不认识草书,但是我们写作品又不能以写出的字别人不认识为能,尽量做到让具有一定书法水平的书法爱好者能够欣赏的了。
4行书如果写好了具有很好的
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我建议多写行书,我个人也一直坚持临摹王羲之的行书,因为我们写的字或者作品尽量让更多的人能认识,而狂草也很好,能够抒情达意,二者我认为都好!!!
书法的好坏和艺术价值不是以大众认不认识为评判标准,只能说明这一类书法作品是否大众化而已。这里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需要搞清:
1、大部分人认不认识,不是作品好坏的标准。如果说大众都认识的就是好字,那报纸上的印刷体最好(但印刷体毫无艺术性可言);如果说大部分人不认识的就不是好书法,那从事甲骨文、金文、狂草书法创作就失去了意义。
2、行书和狂草,包括真草篆隶都一样,不存在哪个更好、更高级的问题,好坏要就作品具体而论。有很多人认为写狂草的人就是牛,这种错误的观念致使很多学书法的人都放弃楷书、行书学习,直奔狂草,反正别人看不懂一顿乱写,还有人给掌声。这种人是自欺欺人、麻痹大众。
3、还有人认为书法首先是写给人看的,必须以大众认识为基础,这种观点看似有道理其实也荒谬。如果是写大字报、写宣传标语我同意,如果是写书法我就不同意了。因为书法中有一些小众领域,比如草书、篆书,特别是一些取法碑刻的书体(如非隶非篆和不太好看的碑刻楷书),到现代已经是小众字体,不可能大众都认识或都喜欢,因此不能以大众的审美眼光去评判。
一家之言,欢迎留言交流。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从欣赏性和抒情性、概括性上说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极则,其艺术性也是最高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书写的草书都能达到如此高度,一流的草书艺术,能够当得如此殊荣和艺术境界者寥若星辰。欣赏性是指的美学和书法艺术、文化内涵的欣赏性。抒情性则是是否达其性情,抒其哀乐。概括性是指是否技法和书法艺术的线条、情感、空间是否高度凝炼概括,即简约到极致而内涵却越加丰富,就要人们常说的“邮票虽小,气象万千”“咫尺千里”那种概括。
我们知道正是这种概括性,高度的提炼或凝炼,才使得看似几根线条的绝妙组合,而能使得人们数千年之临摹研习不辍,而越觉其内涵丰富。如人对《兰亭序》的研习还有怀素、张旭草书的研习那样,其艺术魅力历经千年而仍然光彩熠熠,仍然让人叹为观止。
在古代经典草书书法中,经典草书如《淳化阁帖》收录的作品,亦如张旭、怀素的作品,还有孙过庭的《书谱》王羲之的《十七帖》、傅山或徐渭的草书;近代如于右任、毛泽东;现代当代如沈鹏、张海、刘洪彪,申万胜等的草书作品。
行书和草书虽同属书法范畴。其实二者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行书多于实用,草书赋予了更多的观赏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谁优谁劣。张芝的草书和王羲之的行书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不能简单地进行比较。
汉字毛笔书法历史的开端是实用。但是由于其所具独特的造型艺术,一路走来,其欣赏价值也越来越成熟。书体多样,风格多变,异彩纷呈,特别现今当代基本形成了专科艺术门类。
艺术,是迴避单调和呆板的,是崇尚抒情和写意的。中国特有的书法,正好适应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和艺术赏鉴趣味。真(楷书以及篆丶隶的正体)丶行丶草,各体书法作品,实际是既适应了不同的书写实用目的,又并显了不同的艺术情趣的抒发和欣赏功能。
认识读诵,首先归于实用范围。当然也有助于艺术欣赏的深入和提升。但是对某一具体作品上的字认识不全或全不认识,並不会从根本上消减形式美的欣赏效果。美之为美,丑之为丑,主要是直感先入。其欣赏之深入是第二步的进展培养熏染。中国民间目不识丁的普通俗人都有与生具来的文雅气质趣味。所以题主的问题並不成为问题。各种书体之间並无优劣好孬之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各种书法字体狂草书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各种书法字体狂草书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