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魏碑行书的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魏碑行书的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清代至今,魏碑行书的代表人物都有谁?为什么这些人比较有代表性?
谢谢邀请。 以 晚清康有为(南海)先生为代表的魏碑提倡、倡导者,进行了推衍而拓展的,后又有刘海栗先生也是其魏碑学之门生。魏碑,在上世纪中叶以后,对魏碑进行了学术性整理和讨论,其结论是:魏碑只能作为欣赏而已,实际进行借鉴某局部性长处是可以的,进行完全继承,恐怕要打问号了。因为魏碑某些笔划是工匠人为的,不能实际一笔完成两个动作。例如:横折弯勾,其划转折处弯勾是外方内圆,一笔下去要不只能完成外方或者内圆,同时完成两个动作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够达到两个动作完成,只能是人为的行为,那么就不是书法范畴的事情了,变成'做'字了。'做'字,就是工匠性质了。工匠性质,就属于工艺作品性质。这样就不是书写书法艺术了!
清代以来,魏碑行书的代表人物有赵之谦、金农、康有为、于右任、潘主兰、欧阳中石等。
著名书法家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学书时间长,临习范围广,尤其是深入临摹魏晋以前的碑帖,能使其书法独具风骨,入木三分,充满金石气,并形成强烈个性,结构线条耐看。
上述提到的书法家,其行书字体古风,力透纸背,碑味十足,并且他们的作品多,流传广,影响大,一直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所喜爱。他们的书风都有一定的开创性,并与馆阁体形成鲜明的对比。
自清代以后,我所知道的魏碑行书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于右任,赵之谦,郑孝胥,邓石如等。
比较深刻的郑孝胥,虽然人品不怎么样(汉奸)可对魏碑行书,楷书,颇有研究,尤其是楷书,所作得力于魏碑版楷书,所写之字苍劲有力,相传有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称。
清代赵之谦创造了魏碑行书,其特点横画舒展,转折跌宕,字体形态妩媚多姿,风格独特个性鲜明,作品大气磅礴,引人入胜。现代的魏碑高手应数天津的孙伯翔先生,他功力深厚,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利乃当代碑书第一高手。
清代利用魏碑笔法写行书,面目最突出的是赵之谦。他是篆刻家,画家,篆书,魏碑,汉隶,都写的有个人面目。他的篆刻边款,是从魏碑方笔《始平公造像记》得来的。赵是诗书画印方面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中举以前,他写的是颜体字,中举后,来京师,眼界大开,受晚清书风影响,写魏碑很快上手。其魏碑作品如《抱朴子逸文》等是他魏碑体的代表。但也不死守规矩,而是有自己的创举。就是写行书,也没有走模仿二王的老路。把篆意,隶书味道,魏碑味道,结合了进去,却突出魏碑的特点。这就是,字形拉宽,强调大疏大密,对比强烈,重心奇险却安排妥当。有的排列平行却不死板,如州字。有的旋转强烈如旋风,如草树树字的末笔。有人认为其魏行是“颜字底,魏字面”是有道理的。整幅字呈现的是磅礴大气,给人新鲜而猛烈的视觉冲击力!可以以《书龚定庵诗》为代表。
清代写魏行的另一个杰出人物是道州何子贞,其楷书学鲁公,个人风格很突出。他写汉隶相当多,一本《张黑女墓志》伴随多年,书写几乎成为绝响。他的魏碑行书笔法,就是《张玄》与颜行的结合体,这点无人可比。
现代人写魏碑极其魏行书,可以孙伯翔先生为代表。个人愚见,孙先生严谨有余,活泼稍逊,把碑和帖结合起来,还真不容易!
当今可以说写魏碑行书的人不少,各地都有,可以预见将来魏行会大行天下!
魏碑的神韵在哪里?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 。在我国的书法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书楷书两种字体的风格,神韵独特 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明显。
魏碑书法也称魏楷,笔画严谨,朴厚灵动,堪称汉碑中的精品,古今书家都对魏碑给予高度评价,可谓集汉碑之大成者。
魏碑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其中精品有《郑文公碑》 《张猛龙碑》,《高贞碑》,《元怀墓志》及《张玄墓志》等。
清代中期书坛兴起“尊碑抑贴”之风,冲破“馆阁体”的束缚,碑学大兴,书风为之一变。
作为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体,魏碑“上可窥秦汉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对后世的楷书产生极大的影响。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赞誉魏碑有“十美”:“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碑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
怎样将魏碑和隶书字体融合,形成自己的风貌?魏碑和隶书融合的名书家有哪些?
书法史上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隶书向楷书发展的过程中,南方的王羲之家族将其规范并发展,成为秀美典雅的楷书新体。
而在北方,书法则按自己的理解,走一条完全不同于南方的道路,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大气雄强的书体:魏碑。
在魏碑的形成过程中,较长时间内,曾经隶书、魏碑的字体杂糅在一起。
但是,清代碑学崛起后,魏碑与隶书的融合,绝不是回归到过去隶书、魏碑杂糅的字体,而是以魏碑的笔法和笔意写隶书。
在书法中,很多理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按传统理论,不能以后世的笔法写前世的书体,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能用楷书的笔法写篆书、隶书。
但是,清代碑学崛起后,理念变了,大家爱用魏碑的笔法写篆隶,写出的字别有一番韵味。
在这方面,清代的赵之谦是其杰出代表,他的创意在于用魏碑笔意触于隶书之中,却有别于南北朝时楷隶相杂的变体书法,此创举是清代第一人。
赵之谦的篆隶基本上秉承邓石如,篆书更注重切笔直入,字形扭曲多姿。而隶书更注重燕尾收笔的飞扬之态,装饰性更强。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想把魏碑与隶书融合,当然要先把这两种字体学会,不仅学会,要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才行,最简单的融合方案,就是取魏碑的方整,用笔以方笔为主,横划考虑借用隶书的蚕头燕尾,但这个蚕头燕尾不能写的太圆润,作品圆润曲转过多,则魏碑的特征马上消失,把魏碑与隶书融合是非常有价值的书法探讨,这两种字体的碑贴资料较多,信息量较大,有比较坚实的书法创新基础。🤔🤔🎊🎊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魏碑隶书相互融合的范例实在太少,现在最有参考价值的字料当属【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
上图为【爨宝子碑】图片
上两个图片均为【爨宝子碑】的集字作品
其中第二个图片的题款处有一首【爨宝子碑评】的小诗,诗文是:
出土在云南,乾隆四十三。
隶向楷过渡,典型实物参。
小爨有微名,格与嵩高般。
隶书余姿古,少临可多观。
我认为没有一定书法基础,最好不要临习【爨宝子碑】,因为它的结字与造型的夸张较大,有些怪异,对初学者容易产生误导。
魏碑和隶书所于不同门类的字体。魏碑属于楷书范畴。艺术鼓励融化为一体,当代大家中沙孟海,陸维钏就是魏隶融为一体的代表人物。要想二合为一首先学识要达到高水平,加之用创新思路来指导探索,并且用时间来堆积表现力,惟有如此方能取得成效。之于是***水平还是书法家水准,需要造化。
书法家的个性风格,并不是单纯刻意的把两种书体或多种书体融合到一起形成的,而是在学习和实践中对古法的理解、偏爱、个人书写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积累自然形成的。如果刻意去拼凑融合,很难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个性风貌。
上世纪涌现出大批的书法家,其中取法魏碑兼顾隶意的成功者,莫过于沈延毅先生,其他诸家不足一提,当下更无与其比肩者。
谢谢悟空邀请!汉末至两晋、南北朝期间的书法有很多书体在隶楷之间,这些碑石与墨迹就是魏碑书体。如《灵庙》《郭休》《爨宝子》等。这些作品都是魏碑和隶书融合的。
在清代的赵之谦,他作过隶书和魏碑融合的创作,在意临隶书《封龙山颂》时,起笔加进了一些魏碑笔法,如横画方笔起笔、勾挑平出、作品落款中字的撇画方收笔。形成一种隶书和魏碑两种书体之间的新面貌。浑厚朴拙。落款字魏碑味多一些。
(上图为赵之谦意临《风龙山颂》碑)
隶书《封龙山颂》,东汉延熹七年立,现在河北元氏县。为著名汉碑之一。结构宽博奇崛,气宇轩昂。有阳刚之美。
上图为《封龙山颂碑》局步。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魏碑行书的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魏碑行书的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