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快写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快写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慢写,楷书快写”,究竟怎么理解?
“行书慢写,楷书快写”,我头次听说,至于理解,也肯定更谈不上深刻了,记得启功倒是说过类似的话。
写行书时,有时会有这样一种手感:不急不躁,闲庭信步的运笔,洋洋洒洒,不知不觉已写了几页,沉浸其中。
这样写的行书谈不上快,和日常行书比,是略慢的。
又说“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大概意思是讲,写字要有平平仄仄的韵律感,有缓有急。
硬笔与软笔是相通的地方,写一段文字,大概呈现什么风貌,写字前心里就要有数,字的缓急轻重,多临多思多写,自然也会有相应的感悟。
这样写行书的感觉,是很有乐趣的一个过程,此其一。
再者,有轻重感的慢写行书,也是巩固行书的重要方法,结构能写对,却不能自然书写,慢写就是个很好的过渡。
至于慢写行书,写的有多慢?
正如赵孟頫的楷书,有些人说是行楷,其实,只是笔画间的顾盼、呼应更明显了而已。
“行书慢写,楷书快写”这句话确实没有听说过,只记得启功先生说过:
启功先生的这句话与“行书慢写,楷书快写”结合起来看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先说一下我自己的体会吧,我自己年轻的时候练行书少,也没见过真正的书法家是怎么写行书的,脑海中对写行书的印象就像电视剧中写草书那样,纵笔疾驰,任意挥洒,一气呵成的样子。因此自己有时候忍不住写两笔行书的时候也是写的很快,总想着一下子就把它写完。后来因为工作原因,很少拿笔写字了,但对行书的这种认识,一直保留了十几年。
这些年重新开始拿笔写字的时候,看了很多老师的书法教学视频,发现原来写行书不是自己想的那样一味强调快,人家写起来是快慢有度的,有一种节奏上的变化。
行书一味地强调快,最容易出问题的是点画的形质不过关,然后就是启功先生说的,结字容易失去法度。但这绝不是说行书要很慢地去写,行书要写的太慢了,就失去了行书的那种流动的韵律感,失去了行书的特色了。
所以,个人感觉写行书关键是行笔的节奏和笔势的问题,何时快何时慢,什么地方要驻笔,什么地方要快速行笔,这种书写时候的节奏感是很重要的。笔势问题就是每一笔有来源有去处,一笔结束又是下一笔的开始,一字结束也是下一次的开始,或牵丝萦带,或笔断意连,行气贯通,连绵不断。
我们刚开始练书法的时候,特别是临帖的时候,都是写一笔停一下,看看位置对不对。结果养成习惯之后,就容易造成笔势不连贯的毛病。
写楷书最忌讳写的太板滞了,呆板了,缺少一种行笔的流动感。特别是我们刚开始学习楷书的时候,临的都是碑版刻帖,更是容易把楷书写死了。孙过庭《书谱》中就曾经这样说:
那是不是写楷书的时候要写的快一些呢?绝非如此,不是简单的快的问题,还是前面讲到的节奏感和笔势问题。
无法理解!似乎没有这种说法!
楷书沉稳行笔,柔中带刚。
在楷书的作品写作中,需要沉稳行笔,注重笔画的粗细与刚柔的变化;注重字体框架的结构变化。这样才能将一幅作品写好。从整体章法来讲,也需要达到整章字体基本一致,而不可忽大忽小,忽细忽粗,要做到“纵有行,横有列”,纵横整齐,在落款,加盖名章后,看整幅作品情况,可加盖闲章,以提高作品的灵动性与艺术性。
比如,上图中柳公权的《神策军牌》之书写,劲道而富含骨力,在日常学习中可以做一个范例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楷书作品,从整体来看应该是:清楚、平稳、匀称、大方,让人赏心悦目。
行书洋洋洒洒,急缓有度。
在行书的作品写作中,行笔的快慢要依据作品整体情况而定,墨之浓淡也需根据作者对作品的理解而适当调整,整个篇章需要首字引领,字与字、行与行、列与列之间相互照应,相辅相成,整个布局舒适合理。
依据自己对章法的设计,可以选择“纵有行,横无列;横有行,纵无列;纵无行,横无列”中的一种方法来书写,整体篇章行气贯通、自然而不做作。
另外还可按照当时作者对整幅作品的理解,和自己当时的情绪与心境来对作品进行发挥。这样才能写出一幅自己满意的书法作品。
比如,下图中苏轼的《赤壁怀古》就是一幅非常具有情怀的作品示例,把作品的豪放之气势皆发挥与笔墨之间,我们可以对这幅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讨。
行书作品的写作过程,笔势的运行要急缓有度,从容不迫,顺从自然。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在写作过程中,需要作者充分理解写作内容的含义,这样在写作过程中就会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心境与作品紧密结合,从而写出一幅好的作品。
行书慢写,楷书快写,指的不是绝对值。行书的书写速度,肯定比楷书快。否则行书就不会成为日常书写最常用的书体了。
这里说的行书慢写,楷书快写,是指的是在单一的同类书体中的快慢。不是行书与楷书相比较的快慢关系。
行书本身的书写速度快于楷书。行书慢写,说的是行书中的节点,要留得住笔,不可信笔浮滑。王羲之《书论》指出,下笔不用急。为什么?笔是将军。故应筹谋画策。指的就是意在笔先。心里有了规划,点画位置,才不会造次。
书法中常说的“疾涩”,用我们现在比较容易理解的词语来讲,就是节奏的变化。节奏是快慢变化交替进行的。涩,是沉着稳健,力透纸背。故应迟。疾,劲捷刚强,故应快。每书欲十迟五疾,十曲五直,十藏五露,十起五伏。运笔在有序的节奏中进行。不可以用匀速的快或者是慢来书写。明白了快慢的关系,就不难理解“行书慢写,楷书快写”的道理。
"行书慢写,楷书快写"。是一种是一种辩证思维的运笔方法。主要针对初学行书,或者由楷书刚过渡到行书的学习方法。是为了对冲那种片面以为"行书就肯定快速书写,龙飞凤舞的连笔字的片面理解"。
"楷书就是,一笔一画截然分开,互相之间没有映带衔接的行气的观念"。
但总体来说,行书还是要相对楷书快一些。楷书。是要相对行书慢一些。这都是相对来说的。
正如宋代苏东坡所说:"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这个走就是跑的意思)。而如何"行",前人有过许多论点,特别是启功先生对他的学生有过一些经验之谈,概括就比较明了准确。
他说,"行书要当楷书写",这个道理就是说写行书时,要笔笔把力送到,就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加快运笔的速度和流动性。将楷书的标准笔画作些变通。
其中不免就会有一些笔画之间的牵丝连线,笔断意连以及用笔的浓淡,简洁省略的变化处理等等。只有这样写出来的字也更生动活泼。写楷书心中要有行草书的连贯笔意,
但对于初学行书的人来说。因为手还比较生疏,行书的运笔功夫还没有到。所以导致运笔浮滑点画失调,结构失态的毛病。
所以初写行书尤其是写像《圣教序》,苏东坡,赵孟頫的行楷类行书,这样行书的典范之作。不妨把它当"楷书"来学,先慢慢体会笔画之间的连带呼应。就容易写的稳妥,用笔准确。达到形似之后,久而久之,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再加强行书用笔速度和流动性,提高行书的书写水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快写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快写法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