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粗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粗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笔画粗细变化很大,是作者随心所欲变化,还是有固定的规律?
行书笔划的粗细变化反映书者的控笔能力的高低,变化越大越精美,说明你的控笔的能力就越强。
时常看到一些写毛笔字的人,书写起来如行云流水一般潇洒超脱,叫好的人很多,提出质疑的人也存在,这就可能是提按出现问题了,也就是所谓把软笔书法写成了硬笔书法了。提按不过关,粗细变化不明显,确实很流畅,很潇洒,可是,失去了毛笔的属性书法还是软笔书法吗?
在书法的行进过程中时常会提到节奏两个字,节奏其实就是快慢结合,产生一种类似于音乐的韵律感,让人感觉到音乐,舞蹈的美感!书法提倡节奏不仅仅是美感那么简单,她还有更高深的笔法理念存在,那就是提按顿挫!什么地方需要顿?什么地方需要流畅?需要每个书法人深思!
我一直提倡书法需要速度,即使是楷书都需要速度,至于行书与草书更是如此,在高速行进中的顿挫就像赛车的急切变向,漂移一样,需要你有高超的控笔技巧,也最能显示书者的书写能力。
很多人说书法没有高低,没有标准!真是无知,无能的话。按照提按的粗细变化,笔力强弱分析去评价书法,是可以评判出高低深浅的。
书法,书法!书法不是没有法度的,从古到今,无论是哪位书家字体,不论是楷书、行书、草书,还是篆书、隶书,它们的章法和书写结构都是有规律的,该提笔的时候就不能拖笔,该顿挫的时候就不得提笔行走,随心所欲也讲究不越雷池,特别是在写行草书时粗细变化、留白、牵丝确实非常重要,写字就是写“心“,所以说书法还是有法可循的!书法,它是一个黑白分明的美丽世界,让人书写"心"声,乃我们书法爱好者人生之一大快事也……!!个人拙见,望亲们不吝赐教!🙏🙏🙏己亥桃月尙旾於武汉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这个问题要分两个方面了看,一方面,行书笔画粗细变化很大,有一定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对比”,通过粗细的变化构成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对比关系;另一方面,上述规则又不是程式化、机械式地应用,在一篇当中需要随心所欲,轻重任意由之,尽显自然之态。
1、笔画与笔画的对比原则,常常一边轻一边重,一边粗一边细,或者部分笔画粗、部分笔画细;如下图《晋 · 王珣 · 伯远帖》从字(左细右粗),又如王羲之《圣教序》“苦”字,起笔粗重,其他笔画轻细,变化任意由之。
2、字与字之间的笔画粗细对比关系,往往体现在一个局部,有的字笔画粗壮,而另一些字笔画轻巧,形成“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孙过庭语)的境界。如下图《圣教序》集字中的局部对比效果:
3、在一个篇章之中,要根据自己创作的风格特点,布局轻重、大小、粗细的笔画和字眼,不要刻意做作,要任意自然为妙。如王羲之《二谢帖》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节奏变化,简洁明快:
在学习书法和书写书法的过程中,我们都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状况,也就是说,很多书法作品,他们在书写的时候,有些笔画写的是非常细嫩的,而有些笔画是显得非常粗壮的,那么这样的笔画到底是出自于书法家个人的风格安排,还是有必然的一个规律呢?
我认为之所以会造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某些书法家在一个字中,笔画会有不同的粗细变化,这是因为它的书写风格让他变成这个样子的,并不是有固定特殊的规律。
我们可以以楷体书法作为例子来,详细的说明这个问题。
在楷体书法中,欧阳询和颜真卿的书法是有着鲜明的对比的,欧阳询的书法就是在在一个字中笔画的粗细大小是基本上一致的,没有特别大的对比,或者说起伏变化,但是在颜真卿的书法中,对于一个字的笔画安排,粗细变化,就非常的大。
比如说在颜体中,一般而言,横向的笔,它就非常的细,而在竖向的笔画中,这些笔画相应的来说,就书写的较为粗。
而之所以会造成书写书法过程中,呈现出这样的两种不同的笔画形态的原因,就是他们所信奉的书法美学以及书法审美形态有非常多不一样的地方,欧阳询遵循的是二王一派的书法风格,所以他的书法就体现出了二王中正秀美的一面。
书写的最佳的状态是心手合一。点画的粗细浓淡、结构的正斜疏密,既有毛墨由多及少自然耗散的原因,也有书者笔墨章法技术取舍的成分,因此它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同时也存在即兴发挥的偶然因素。
需要把握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也比较笼统,抱庸将其归纳为“三不”。
一是不要违心,不能刻意布设安插、矫揉造作。书法讲究自然真诚,墨随缘生,情到笔到。粗细疏密的变化,不是数着字数去隔三差五,也不是故意“显山露水”地去描字画字,否则就会损减天性、失于自然。
二是不可遏势,不能孤立突兀,阻滞割断行书的自然流畅。古人一笔通常写5―9字,这中间墨量墨色是依次递减的,再加上笔法着力与点画形状耗墨的不同,自然而然呈现出浓淡粗细枯润滑糙的丰富变法,从而形成行云流水的状态。“来势不可挡,去势不可遏”,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般的截然陡顿,阻滞了书法的气脉顺畅。
三是不宜逾度,点画大小、墨色浓淡、结构疏密的对比变化不能随心所欲,是有度有底线的。古人碑帖里也常见一些“鹤立鸡群”的字,但只是在字幅上稍有出入,一般不会数倍于它字。今日许多“江湖书法”,为增加作品的动感变化,有的大字数倍甚至十倍于它字,这显然是有违和谐的。
“书画同源”往深处挖根源,书还是书,画即是画,如果将其理解为书法就是画字,只要“美观”,像绘画一样搞也未尝不可,那就大错特错了。行书的变化,始觉脱不得笔墨章法,功夫主要还是在笔法章法上。
抱庸浅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粗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粗的行书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