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的魅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的魅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是最受大众欣赏的书法之一,这与《兰亭序》的影响有什么关系吗?
我是书法爱好者。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如下:
一是行书字的问题,的确行书是最受大众喜爱和欣赏的书法之一,不信你看看各类书展和周边的书法爱好者或书法大家或者书法名人,一般提笔就是书行书,再则看看周边的人,工作和生活也是行书字为主流。毕竟行书字是最实用、最广泛应用的一个字体;毕竟行书字对笔法、笔画和结字的要求与楷书、隶书、篆字的要求差之千里之外,所以引起众多人书之,无可非议的。
二是行书字与《兰亭序》的影响问题,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的看待,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天下第一行书,影响行书字至今未衰。但因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爱好,也有不爱好《兰亭序》的,也有喜欢唐代欧虞褚薛的,也有喜欢五代杨凝式、李建中的,也有喜欢宋代苏黄米蔡行书的,估计喜欢兰亭序的暂多,这只是我的猜疑。毕竟行书字一般认为起于东汉刘德升,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行书法,钟繇之后二王造其极,遂大行于世。但从近年出土的秦代竹简、西汉竹简或帛书,魏晋历史资料和墨迹来看,可以远远追溯至古隶时期,行书完善当推至魏晋之间。不管怎样?王羲之的兰亭序还是传承临习最多的字体,当然还有其《圣教序》,还是那话,根据爱好者的喜好不同,选择的行书字体也不同。但我还是建议《兰亭序》是学习行书的最好范本。因《兰亭序》行书字具有中和之美,不肥不瘦,动中寓静,方圆并用,刚柔相济,富有自然之美、变化之美,疏密得宜,无论在笔法、墨法、点画技法、结构、章法都有指导和模仿的效果,特别是风格气韵,书写意境、流露书写者真情,自然生动、意趣横生,都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行书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书体,既实用又好看,写行书易得手漂亮,写楷书很难做到行书效果,在其中兰亭贡献不少!对行书质量提高很大是事实,兰亭前卫夫人,锺繇,张芝,伯远,书圣长辈们行书都是高手,当时风气,习气都纯正,对书写很敬重,没人敢写丑书,怕人笑话,直到今日行书还是主力。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行书最受大众欣赏的书法之一,这个无可厚非。但是,行书受到大众喜并欣赏,与王羲之《兰亭序》关系不大。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不也是行书吗?难道大众就不欣赏它?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也都是行书啊,难道大众就不欣赏它吗!
所以说, 《兰亭序》只是《兰亭序》,并不是说大众欣赏的行书只有《兰亭序》。王羲之行书《兰亭序》的影响是大了点,但是,做为一个书法家或者是书法爱好者,不要动不动就把大众喜欢并欣赏的书体与王羲之《兰亭序》拉扯在一起。据了解,学习书法之人,还有不喜欢王羲之《兰亭序》的呢,这叫萝卜***各有所爱。 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强加给别人。但是,对王羲之《兰亭序》,我们还是应持敬畏之心的,它毕竟是“天天第一行书”嘛!
世上的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综上所述,大众喜欢并欣赏行书,并不完全是受王羲之《兰亭序》的影响,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不排除受王羲之《兰亭序》的影响。
当然有影响,三大行书都是写自己的文学作品和充分反映当时的情感情绪,所以后人要想完整表达自己的思想思绪必须参照《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如此才能写出高水平的行书作品!
行书是书法的一种,自古以来是人们常用的书体,主要是因为它书写效率高,比看书书写速度快,比草书容易为大众所辨识,同时也易于抒发书者的情感,故此广为流行。《兰亭序》只是行书中堪称典范的体例,是王羲之为用而写,不是今人标榜的为艺术而生作品。因此,行书作为主流书体,过去流行是因其用,今日流行是因其容易抒情,与《兰亭序》没有直接关系。
硬笔行书谁的字帖最好?
庞中华的硬笔书法,清新秀逸,自成一家,被称为“庞体”。上初中那会接触到庞体,受字如其人之影响开始练习硬笔书法,很喜欢庞老师的书法,多年来,庞中华在大陆及港台地区、欧洲、日本、东南亚的高等学府、中小学校、机关、部队演讲逾千场,反响热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书法情缘。被海内外媒体誉为“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
自古文无第一,行书字帖每个书法家有每个书法家的风格,谁的字帖最好,完全取决于习字者的喜好,喜欢哪位书法家的行书,哪位书法家的字贴就最好。
那么我们来盘点一下,比较有名的硬笔行书大家主要有:庞中华,卢中南,司马彦,吴玉生,顾仲安,田英章,荆霄鹏等。下面我们来一一了解一下这几位硬笔行书大家的行书风格,看看你喜欢哪一位吧。
一、庞中华
庞中华是著名书法家,当代中国硬笔书法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现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名誉主席。 庞中华的行书形状圆润扁平,字体比较端正,中规中矩,秀气婉约。
二、卢中南
中国著名书法家,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硬笔书法委员会副主任。卢中南的硬笔行书博***众长,注重笔法多变,挺拔险峻,灵动潇洒。
三、吴玉生
吴玉生酷爱书法, 担任过中国硬笔书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华艺硬笔习字会副会长、中国书协函授培训中心副教授。硬笔行书清新脱俗,舒朗工整,笔路清晰。
四、司马彦
司马彦著名书法家教育家。自幼酷爱书法,功底深厚。其名已编入《国际硬笔书法家大辞典》。司马彦作品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作为范字推广。其行书作品刚劲有力,笔画锋芒毕露,结构严谨。
如何看待草书的实用性?
如何看待草书实用性?
现在已经很少用软笔写东西了,另有硬笔书写实用性之材料,或记笔记或会议记录,而实际上只有学生依然用中性笔而无钢笔文具了。因此在书写过程为了快捷或便利而通常用草书笔法而书写。
如何看待,那便是合度草书,俗成的草书符号,不可以随心所欲而创自己的书写状貌,所谓实用性,就是能够识读为标准,当然,书写规范合法,合乎规矩之理性,则有更加飘亮洒脱精彩,一方面实用,另一方面有书法艺术之魅力。
所以必须书写规范,易于识别,那么草书的快捷方面之特征,极具实用性,也有欣赏性,则有喟叹,――如此棒的书写,赏心悦目。
我是简繁,对于草书的实用性,这是个好问题,但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草书没有实用性。
我不止一次的说过,我学草书很多年了,而且只要是不用给别人看的内容,我都是用草书书写,但只要是给人看的,那只能用行书。为什么呢?因为没学过草书,根本就不可能认识,这都还不算什么,就算你学过草书,但是有的字吧,它不止一种草书写法,那么抱歉了,学了跟没学一样,还是不认识。
草书注重的是艺术性而非实用性
草书最初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而当初草书仅用于快速传递军情而生,你说这没学过草书的人如何能够看得懂?又哪来的实用性可言呢?草书发展到后来,特别是到了张旭、怀素的年代,草书更加具备了艺术性,大草一出手,普通人就感觉在画画一样,久而久之,草书的飘逸、草书的线条等就逐渐的成了艺术,也就更加租种艺术性了。
我相信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的看法跟我都是一样的,我再说个简单的,别说草书了,就说说繁体字,据我平时的观察而言,70%都无法完全认读繁体字,又何谈什么实用性呢。仅从字体来讲,具有实用性的恐怕只有楷书、行书了,行书你都别写的太绕了,否则一样有人看不懂。
最具实用性的,非“仿宋体”莫属,这恐怕不会有争议,说简单点就是绝大多数人都能认读的字才最具有实用性……
一点个人浅见,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欢迎评论区讨论,打字不易,且看且点赞;分享不易,且读且关注。
草书由隶书的快捷书写发展而来。原本是因为实用而产生的草书,在其发展过程中,其点画、结体、章法等特征不断强化,这种从表面到内涵的探求,是草书成为艺术的标志。
汉代时学习草书的风气盛行,艺术性高度发展,实用性下降,故当时就有人认为草书无益于治,对习草风气予以否定。
但是,近两千年前已不实用的草书,却能流传至今并仍受大众喜爱,这充分说明超越实用的艺术性是书法永存的内在动力。
概言之,草书之起,源于书写方便;它之所以成为通用书体,是由于其规范性;而由实用发展到成为一种高深的艺术,则是基于书写规则之上的人性化。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无用的草书已成为艺术性最强的书体。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草书的实用性是和“艺术性”做对比吗,难道古人专门造出一个书体,专门为了搞“书法艺术”的吗?
哎,能不能不要把书法划分到艺术一类啊,尤其是现在“艺术”这个词不是褒义词。
我是一人。听我认真的说说,草书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的[_a***_]。
我们先说一个有点“牵强”的。
我们现在使用的标准字,很多来自“草书楷化”。
比如说我们现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也就是我们日常规范的“简化字”。
其中上图,书法的“书”,就是典型的“草书楷化”。
学过书法,或者说没学过的,大多都认识这个古时候的“书”的楷书。
我个人认为,草书本没有实用性。若要说实用性,可能仅限于章草,因军情的需要立马而就,隶书显然太慢。
小草在实用方面也是很少,主要因为它特殊的草符,限制了一般人的识读,王羲之的手札,也仅限于文人间高雅的交流活动。
至于大草,更是没有实用性可言,只是文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性,而挥洒的一种书体。
古人有匆匆不暇草书之说,也就是说草书有的闲暇时养性的作用,如玩技。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草书的艺术性。这就比如我们不能因为绘画没有具体的实用功能而否认其存在的价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的魅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的魅力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