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峄山碑小篆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峄山碑小篆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篆刻初学之篆书《峄山碑》临习,笔力、线条如何具得?
《峄山刻石》相传是小篆鼻祖李斯所书,是秦小篆的代表之一,具有典型的秦小篆风格特点,初学者临写该帖,建议从以下几点去把握线条、笔力和结构。
本想长篇大论写一通,不过还是梳理几点干货对书友们才有用:
1、书写用力要均匀,笔笔中锋,不强调提按变化,线条工整,穿插匀称;
2、书写上吃墨要深,不可轻飘,做到力透纸背;努力将线条写生动,不可过于僵直;
3、在运笔中要控制好适当的弧度,转折不可***圭角,笔画搭接自然,不露痕迹;
4、线条把握上还要注意墨法上的讲究,水分恰到好处,可根据个人习惯加以调试,线条以能“见筋”为妙。
5、此外,结构上多重心偏上,多取方中带长之势,讲究对称性,端庄大方。
掌握以上几点要领,然后就靠长期训练,书法临写靠实践,只有功夫到家,才会有很深的功力。
《峄山碑》线条圆润流畅。结果对称均衡。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可谓一派贵族风范。加之该碑笔法严谨,端庄工稳,临写尤其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意识,因而不失为学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您好,我是熹木木。书法笔力和线条的质量一部分取决于对该字和该笔画的熟悉程度,下面针对如何提高对篆书单字和笔画的熟悉程度来分享一下我的一点看法。
一,学习篆书先从识篆开始,识篆当以《说文解字》为本,学《说文解字》当从说文五百四十部首为纲。现代人大多不识篆书,学习篆书不是把一个字翻来覆去地写很多遍,也不是死记硬背。篆书也有部首,早在汉代许慎在其著作《说文解字》中就做了编排。许慎讲九千多个汉字排列在五百四十部首之下,所以五百四十部首是全书的纲目也是认识篆书的根本。
识得五百四十部首对于认识篆书,练习篆书有何好处,举个例子。请看“寒”字的篆书:
如果一笔笔写恐怕增加了很多记忆负担。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五百四十部首将其分作几个部分:最上面的是“宀”,中间蜷缩的是“人”,“人”字下边的两个弯是“冰”的象形,剩下的四个结构相同的部分是“屮”,这些在五百四十部首中都有介绍。知道认识这些再单写篆书就容易记忆了。
针对认识五百四十部首,我也给您推荐一本书。《基础汉字形义释源》,中华书局。该书介绍的五百四十部首很有趣味性,还将部首分门别类还参照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易于理解便于学习,而且还很薄。
二,练习五百四十部首的篆书写法。我看一些书法资料上推荐的书籍大概是以下两本。
您可以去书店看看,并且比较一下,喜欢哪种风格选购一本。
总之,我认为提高篆书的笔力和线条质量应当从识篆开始,识篆应从学习《说文》五百四十部首开始,有了这些知识铺垫,在加上一定时日的练习定会有进步。
我是熹木木,希望对您有用。谢谢!
自古人们崇拜英雄,喜欢将一些历史***归功于一人,小篆的产生即是如此,据称是李斯所创。对这一说法我一直持怀疑态度,一个人不可能创造一种字体。
扯远了,回到正题。临习《峄山碑》,其实是以笔追刀,力求用笔墨来还原小篆的精神面貌。临习时,要注意几点。
1、临习此碑,以中长锋兼毫笔为佳。秦朝用笔,皆为狼毫,日常的书写材料为竹木片、绢和丝织品,这些材料的共同特点是不易受墨,不必担心会出现渗墨而使线条不光洁。
2、《峄山碑》的线条如棉里裹针,细而挺劲。墨的选择以不浓不淡为好,太淡伤神,太浓易燥。
3、纸的选择以不易渗墨的夹宣为宜,《峄山 碑》的线条质感强。因此,线条在纸上表现出来的也应该是光洁通畅,婉转温 润的。
4、《峄山碑》的起笔、收笔皆为藏锋,行笔速度与力度均匀,粗细一致。 把握好线的方向,不能偏离中轴。弧线 在《峄山碑》中大量的出现,要注意弧 度的均衡、平稳。转折的地方慢行,调 整笔锋,避免出现偏锋和破锋,保持中 锋用笔。
5、线条的交接属于线端相接,写完一线,与另外一线的相交,不能用力太重,出现墨猪。多个线条的互相分割穿插,要注意线条的先后顺序。“篆尚婉而通”是篆书的美学法则,线条的书写要遵循此规律。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之碑。至于篆刻初学《峄山碑》的线条、笔力如何俱得,我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首先,我们要对《峄山碑》的线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以前有人说《峄山碑》线条粗细均匀,用笔简单,只要用修剪过的毛笔即可写好,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唯一的原因可能是对篆书的笔法不了解的原因,未能理解“透过刀锋看笔锋”的深层含义。仔细解读后,我们会发现,《峄山碑》的线条是在圆润均匀的笔致中凝结着敦厚的浑厚之力。并且线条流畅不轻浮。有一种超然飘逸的韵味。
临摹《峄山碑》,要重视用笔,用笔重在用笔锋,对于小篆来说,高质量的线条是体现小篆的精髓所在,所以说对于篆刻来说,更是如此。小篆的点画有两种,一是直画、二是弧画。但无论哪一种。写法都是“起、行、收”三个过程。所谓“起”,即“逆锋起笔”,它要求笔锋应朝行笔的反方向入纸,使其锋藏。
再就是关于“笔势”的问题,临写《峄山碑》不能将每个字视为点画的机械组合(很多人认为篆书的结体就是线条与线条之间的连接而已,只要结构好,就可以写的很美),必须考虑到“形与“势”相互作用(这就是篆体与其他书法门类的共性之处)。这个“势”就是“筋脉相连”的感觉。不能看似外形规整,而内在气息断掉,这样看起来就是死胎一样。
就篆书书法艺术而言,“形”的作用远远无法与“势”抗衡。有了“势”,字就会体现神***飞扬感。当第一个点画书写完毕后,应顺势使笔锋迅速地找到下一个“落点”。上一笔的“收笔”就是下一笔的“逆锋起笔”,而下一笔的“收笔”又紧接再下一笔的“起笔”,这样承上启下,环环相扣,循环往复,自然意气连贯,顾盼生情,神气活现。
关于篆书的外形练习,除了正常的临写和摹写以外,无论何时何地,或者何种工具,都可以随时使用进行随意性的练习和画字。这个画字与双钩的感觉类似,无非双钩是双线回钩,而画字是单线画形,可以暂时不考虑线条的质量,只注重其形状,毕竟在篆刻中,篆字的外形表达要高于纸上书写,有了近乎完美和具备艺术感的外形,在使用刀法去表现,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峄山碑小篆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峄山碑小篆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