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小篆字体用笔特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小篆字体用笔特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学生学篆书篆书的特点?
1、因形立意 古拙多变大篆中象形字很多,表现方法也是千变万化,结构法则还没有规律化,因此比较难认。但大都属于因形立意,或因意造型,看起来古拙典雅,耐人寻味。
到了后来的小篆,才比较趋于统一,但仍然保持很多因形立意的图像文字。
2、曲笔弧线 体正势圆篆字都是中锋用笔,一律曲笔弧线,结体平正,横必平,竖必直,形体大小均匀,体势以圆为主,方中有圆。
3、左不见撇 右不见捺篆字基本上是用点、直、弧三种笔画组字,而且起止藏锋、粗细均匀,没有撇、捺出现。
请问小篆和大篆笔法的区别有哪些?
大篆,亦称金文。大篆的笔法与小篆同,都是中锋用笔,入笔回锋,线条圆润且有沧桑感,线条均匀,艺术性表现得很强烈。大篆的结构布局与小篆不同,细观可发现,大篆的体势的空间布局与小篆相比,是略松散的,但空间比例是均匀的。
上图为青铜器上的大篆作品。
李刚田老师说,学篆书,应先从小篆入手,把小篆临熟练之后,再临摹大篆。我认为,李刚田老师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上图为吴昌硕***临摹的大篆《石鼓文》四条屏。吴昌硕写篆书,用笔中锋,逆入平出,起笔,行笔,收笔都有动作,且符合篆书的用笔法则。
上图为张继老师的小篆作品,中锋用笔,书写快捷流畅,艺术观赏性极强。
大篆也叫篆籀文,是小篆以前的文字。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太史籀著的大篆十五篇。是当时教学儿童识字的课本
许慎《说文解字》曰:"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 与古文或异。"
二是《石鼓文》刻在十块石鼓上的文字。它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主要笔法特点是结体方正,圆中见方,体现出来的是雄浑,朴拙之美。
三是把秦代统一文字之前的篆书文字,皆叫大篆。是有甲骨文,金文就是熔铸在青铜器皿,大祭司用的方鼎上的文字 。
大篆里的甲骨文字形狭长,笔画尖细。金文则有长,有扁,西周的《散氏盘》为扁宽,而石鼓文则为横势,康有为总结大篆特点是"钟鼎文及籀文,皆在长方之间,形体或正或斜,各尽物形,奇古生动。"
如下图石鼓文
散氏盘
甲骨文
大篆与小篆除了出现先后之别,还有名称的变化,大篆又称金文,石鼓文,大篆用笔藏锋但质朴,豪迈而有灵动,结字错落而有致,以奇为正,布局随器形而变,这和简牍上的汉字書体相同。出竒而守重。
大篆用笔墨畅而抒情如男士之豪迈。如搬石壘居之景,是艺术性极强的字体。
小篆逆入而藏锋,笔笔中锋,圆转而无豪迈之气,如扭腰摆身之妇行。一直以对称为美,变化少,中规中矩。结构严谨,所以我先学大篆而后练汉简,中规中矩的字我不喜欢,自然也不适合,这也是我不太会写唐楷的原因。
如何评价赵之谦的书法?他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赵之谦是晚清最重要的书法家之一,他的才情使他的书法艺术注定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他魏碑书风,使清代碑派书法体系趋于完美,从而成为清代碑学技法的典范。
赵之谦的书法,由于创新,在当时社会是不被人理解和看重的,特别是何绍基那样的当时的书界大佬,康有为也对其提出过尖锐的批评,但后人对他的书法确是大受追捧,以至于到现在,他的书风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赵之谦的书法艺术是非常有特点的,他有非常高的驾驭笔锋的能力,他书法的点画是精熟的,具有很好的连贯性;他的字形结构是生动的,灵活的,不是生硬扭捏的摆布,笔随字势而变,具有很好的多样性和灵动性。沙孟海先生对赵之谦有着客观的分析,沙老说:能把森严方朴的北碑,用宛转流利的笔子行所无事地写出来,这要算赵之谦第一副本领了。其实,赵之谦是一个全能艺术家,他的诗书画印无所不精,也就使他的书法借取了他所精通的各个领域的营养,进行了努力的融会贯通,寻求到一种融北碑与传统书技于一炉的方法,使这些***有机的整合进他的作品中,从而形成了清代书法中的“赵之谦风格”,开拓了书法历史上具有独特魅力的创造之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小篆字体用笔特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小篆字体用笔特征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