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长楷书字体钢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长楷书字体钢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硬笔行楷,为啥吴玉生老师喜欢用钢笔,并表示钢笔更易表现行楷?
行楷是介于楷书和行书的一种字体,在书法的字体中过去没有把它作为一种单独的字体提出来的,它的优点是介于楷书的容易识别和行书的书写速度,所以他没有严格的标准,你写的字很好,属于偏行书的一种。
钢笔的吃纸性非常好,所以适于控制,但是它的笔画圆润性不足,写起来的流畅感也不足,而现在流行的中性笔优点是流畅性好,但经常是比较滑,所以要求控笔能力的好,可以用0.7的尖或是0.5的尖控笔就相对容易一点了。
所以说他们是各有优点和缺点,只要用习惯了都一样的,这不应该是写字的障碍。
视频加载中...题主的字深得吴玉生老师行楷的要领,赞!
吴玉生老师喜欢用钢笔来练硬笔,虽未见老师本人的具体表述,但大抵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吧。
(1)硬笔书法源于毛笔书法,毛笔在笔锋的运用上有藏锋、中锋、侧锋、回锋和勾锋等。虽然硬笔书法对笔锋掌控要简单得多,但钢笔以其物理特点,在笔锋变化上较之于其它硬笔有着天然的优势。
(2)钢笔练字能更好的产生肌肉记忆。钢笔没有滚珠类硬笔那么滑,该用力的地方能用上力,比如写横折等这些笔画,笔锋显见质感强;不该用力的地方,走痕掠过,映带生辉。
(3)缘于钢笔的固有特点,钢笔练硬笔书法,在笔锋的运用、线条的表现力、质感、气韵等方面优于其它硬笔,因此,硬笔书法在章法呈现上更有优势。
笔者管见,欢迎爱好硬笔书法的朋友们探讨交流!
我理解的硬笔,就是吴玉生老师用的这种钢笔,还有过去老式的水笔。上世纪九十年代,即硬笔书法兴起时,爱好者多用这两种笔。后来,有人把笔头那部分扭弯了,也算数,但已失去用钢笔(即硬笔)书写的意义。
普通意义上讲,用钢笔写出来带有艺术性的字,就叫硬笔书法。
用软笔(即毛笔)书写的字,所表现出来的字的形式,有软笔的特征。
用硬笔书写的字,所表现出来的字的形式,有硬笔的特征。
软、硬笔书写工具不同,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肯定不同。它们之间还是有本质的区别,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现在,对软硬笔创作的作品,评判标准不清晰,容易使人用软笔的标准去评判硬笔,我认为是不对的,应在艺术界限和种类上有所区别。
比如,鱼。常见的有鲤鱼、鲶鱼、锦鲤等等等。我们统称为鱼,但它的种类很多,长相不一样,生存环境不一样。饲养者就不能将其放在一个池子里喂养。
吴玉生老师的硬笔书法出写规范,字形俊逸,笔画稳健,内敛含蓄,情智高雅,功力雄厚,可以作为硬笔书法的范本。
早年“书法”杂志即有“钢笔书法”,并风行一时。我也曾用过英雄牌依金笔,后来有专门为能写出类毛笔效果而研发的“美工笔”,其实是将笔尖向上一定角度弯曲使笔端通过与纸面接触空间伸展度更为活跃而写出“肌理”效果很美的字。
吴老的字很美,和庞中华老师在我看来均为中华硬笔拓彊之祖。因钢笔(包括其它硬笔)操作较毛笔书法而言更为方便简约,可小面积方寸之间玩味中华古文明神韵,但决不能替代毛笔书法。
这只是剑走偏锋营造出的一种美,是嫁接于古老艺术上的一枝奇葩,使之焕发绚丽的时代气息……
吴玉生老师的硬笔行楷,堪称一绝。他大概成名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喜欢用钢笔,其实是有时代背景的。
上图是我保存多年的一本《中国钢笔书法》杂志,是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书法刊物,出版时间是1990年。也许很多年轻朋友会纳闷,为何不叫《中国硬笔书法》?
早期,常用的“硬笔”书写工具大致有三种:铅笔、圆珠笔、钢笔。
铅笔表现力差,不宜练书法。
圆珠笔,其实是“油笔”,其内部是“油墨”,书写时出油不稳定,笔画较细,对笔画线质的表现差。等到后来出现了中性笔,油笔就较少有人用了。
而一支好的钢笔,不但出油顺畅,其笔画表现力也不错,可以轻松地写出笔画的粗细变化,表达出线质美感。
所以在那个时代,对喜欢硬笔书法的人而言,钢笔是书写工具里妥妥的扛把子。从上图杂志的名称里就可见端倪。所以说,吴玉生老师喜欢用钢笔,可能与这个时代背景有关。
中性笔出现得较晚。中性笔其实也是一种圆珠笔,只不过其墨水不再是油性,而是中性。中性笔相较于油笔而言,出墨顺畅,书写性好,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长楷书字体钢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长楷书字体钢笔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