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正楷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正楷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楷书和行书区别?
行书和楷书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行书和楷书的根本区别是用笔和结构布局不同。虽然楷书早于行书。
上图为行书创造者、东汉时期的刘德升的行书作品。
根据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楷书早于行书而晚于草书,所以说,行书和楷书之间是没有一丁点儿联系的。近年来,有不少书友总是把“只有写好楷书才能写好行书和草书”当作学书练字的真理,实际上这是对初学书法者的误导。行书的笔法和结体,与楷书的用笔和结体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行书与楷书的区别。用行书的用笔去写楷书,是行不通的。用楷书的笔法去写行书,也是行不通的。
王羲之学行书,师法的是东汉时期刘德升的字。王羲之学楷书,师法的是楷书鼻祖钟繇和卫夫人的字。王羲之学草书,师法的是草圣张芝的字。由于王羲之学书刻苦,且天尊和悟性极高,他的草书,楷书,行书,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通过王羲之学书的经历可以看出,行书和楷书之间是没有任何联系的。
上图为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兰亭序集》局部。
1、用笔上
行书在用笔上有了很大关键性的改变,比方说变楷书的方为圆,并去掉了顿笔。
楷书在用笔上是非常复杂的,除了斜捺之外,起笔和收笔都需要顿笔,尤其是在转折处都需要顿笔。
2、字形上
行书在字形上还借鉴了草书的写法,很多笔画可以简省和替换,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书写的速度还可以增强表达的元素,起到一种简省笔画,以简代繁的作用。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在楷书产生之前,我国的书法已产生了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书体。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
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的,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书体,它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楷书和行书是有区别的。所谓楷书,又叫做真书,是把隶书点画的波磔(zhe)改为平直,把形体的扁平变为方正,这样点画清楚,结体端正,既便于书写,又易于辨认,所以楷书一经形成,字体便长期保持稳定,一直沿用至今。在漫长的中国书法史上,群星璀璨,涌现出许多楷书大家,三国时期的钟繇被称为楷书之祖。此外还有比较著名的四大家,欧阳询(欧楷),颜真卿(颜楷),柳公权(柳楷),以及元朝的赵孟頫(赵楷)。所有这些楷书大家为我国书法普及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除楷书外,又在楷书基础上产生了行书,行书简化楷书的点画,又兼带草书联绵笔势,既不象楷书那么工整,又不象草书那么潦草,既比楷书易写,又比草书易认,最切合实用,因此它和楷书一样通行至今。天下第一行书当属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总之,楷书易写易认,是学习书法的基础。行书比较实用,是平时工作学习的实用书体。
我想要搞清楚行书和楷书的区别及联系,就必须明白中国汉字的产生、演变和发展。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流传至今从未中断的文字,汉字历经几千年历史的发展,其演变过程如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中国早期文字为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动物骨头上的;金文是在钟鼎和器皿上的;篆书分大篆和小篆,大篆据传为周朝史籀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书。秦统一后,书同文,就是小篆,秦后期开始出现隶书。传说是一***程邈在狱中创立,也就是秦隶,汉朝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汉隶)。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基本奠定了现在汉字的格局。随着经济的发展,书写的需要,隶书开始向楷书演变,最终确立了楷书,三国时期魏国的钟繇被称为楷书的鼻祖。后来发展到行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
说一下草书,草书是隶书发展演变而来,分为章草、今草、狂草。章草是在保留隶书笔法形成,今草又叫小草,小草继承章草,狂草最为奔放洒脱,与小草一脉相承。
回到行书和楷书的区别和联系上,行书是以楷书为基础的一种快写方式,也是楷书的延伸。
区别就多了,简单的说两种字体发展演变直至成熟时间不同,结构特点、运笔方式不同。
一家之言,多多指教。
通俗讲——
一笔一画写的汉字,若结体符合书法审美,就是楷书!若仅仅横平竖直,我们又俗称“方块体”。
楷书具体又分三类:魏楷、晋朝楷书、唐楷;我们大众练的最多的,当属唐楷;
而我们所谓的“连笔字”,若是其结构、章法符合书法审美,就是行书。行书又分为行楷和行草,但市场上的硬笔字帖,又分为:硬笔行楷、硬笔行书、硬笔行草;
楷书辨识度更高,美观大方,但书写速度较慢;而草书,书写很快,但却难以辨识。
于是,作为折衷平衡的书体,兼顾书法艺术性和实用性的行书,就成为大众欢迎的书体,正所谓:不真不草,是曰行书。
历史上,行书的审美,沿袭二王,追求飘逸、妍美风格。
硬笔行书,名家很多,如:田英章、荆霄鹏、卢中南、吴玉生、沈鸿根等等。
1、符合传统书法结体,但表现的是硬笔的特性,若过度去追求软笔的效果,就书写过程看,已近乎是美术字式的描字了,包括行书在内。
放弃自身特性,不会是任何美的实质,正如:男性不宜婀娜,女性不宜粗犷。
“行书宜当楷书写,楷书宜当行书写”,楷书、行书怎么融合一体?
楷书当行书写指的是写楷书时注意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内在映带、呼应关系,字比较有精神,不至于字无生气。以具体作品分析,褚遂良楷书《雁塔圣教序》,赵孟頫的楷书《胆巴碑》《妙严寺记》等。他们把行书技法借鉴融入到楷书作品中来,书写此帖时很注重笔画呼应关系,充满节奏跳跃,整幅作品挥洒自如,行气十足,笔意华美,有空灵之气。这些幅作品是楷书当行书写的经典作品。
行书当楷书写指的是写行书时,毛笔的笔尖要顶着纸面写,力送笔尖。仍有写楷书的提按、快慢、轻重节奏用笔特征。[_a***_]不能过快,否则笔画飘浮乏力,我们再来看看王羲之《兰亭序》,文征明《独乐园记》等。他们是以楷书架构为底,加以笔画连接,写出行云流水、俊秀挺拔风格。点画形质好,笔笔到位,苍劲老辣。楷书厚重沉雄,骨力劲健的特点在此帖中展露无遗。这些幅作品是行书当楷书写的佳作。
楷书技法和行书技法可以互相借鉴融合,学习书法可以二种书体一起学。依个人爱好分清主次,从而有效提高书写水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正楷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正楷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