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字体练习草书毛笔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字体练习草书毛笔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王羲之的书法应该怎样练习?
无论唐诗,宋词,书法,都有好与不好。临兰亭序你要学会先择优而学,不必全篇学完,你要注意单字间的行笔方法和行气。待写完学熟能背临那些堪称完美的字再临全篇,会事半功倍。平时多读古代名帖,汲取养份,这样学起来进步会快一点。我不是书法家,应邀作答,见谅,勿喷。
若真下决心临好书法,先从您喜欢的单字开始临,反复临,一天,10天,20天,30天,3个月乃至更长时间。直到不看帖,随意写出来就跟帖一样,然再写另一个字,同样亦复如是,坚持积累,不用到10个字,您便能找到王羲之帖中的结字、笔法、线条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就可以尝试通临了,一般通临不少于两年,然后再集字练习创作,坚持3~5年,其间不能换帖,否则前功尽弃,最后四不象。当能领悟和掌握到王義之帖中的所有结构、笔法、笔势,线条等感觉,并且已熟到无法忘掉,随写便是,才算是临帖入门了。这时再临别的您想临的帖,您会发现很容易且很快找到感觉,也能很快掌握。这便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从而达到一通百通的境界。同时又能得到人生最有价值的毅志力锻炼,大业观复。若心不能静下来的人,请配合阅读国学经典,也是如此,一部一部累加,以帮助修清净心和坚持力,再结合读帖、读王羲之书法理论文章等,长期坚持不退转,定能练出王義之特点的书法。以上仅代表个人一点浅薄的认识和做法,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正。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座高峰,历史上学王的书家极多,已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学习王羲之书法,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注重选帖。
王羲之行书多以书札和手卷形式传世, 由于时代更迭,至目前只剩下少数唐宋人的勾摹响榻本。初学王字可从《圣教序》入手,同时参考《兰亭序》、《丧乱帖》、《奉橘帖》、《快雪时晴帖》、《姨 母帖》等。
二、选好工具。
王羲之行书多在一寸左右,因此,选笔不可太大,为写出劲健 的效果,宜以寸楷狼毫或兼毫为佳,纸则多选毛边纸或吸水性不太强的仿古宣。
三、临摹得法。
我主张临与摹结合,不可偏废。摹书易得结构,从摹入手,从单字开始,逐步过渡到临写。
临摹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并分析线条的动作形态。王羲之行 书用笔変化丰富,往往中锋、侧锋并用, 完全是顺随笔锋提按、绞转自然而成,而 且运笔的速度有疾有留,疾而能留。
四、模拟创作。
临摹达到一定的水平 后,在坚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可逐步参 考王书其他范本的风格,丰富自己的书法 语言。
想必大家都知道“书圣”王羲之小时候刻苦练习书法的小故事。比如,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就叫它“笔山”;他家旁边还有一个小水池,他天天在这个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慢慢地,把一水池都变黑了,人们又把这个小水池叫“墨池”。可是,你们真以为王羲之就是这么练成书法家的吗?
王羲之之所以在书法上能够取赢得千古美誉,与他的高起点书法启蒙是分不开的!他的启蒙老师,是一位书法造诣极高的女同志,史称“卫夫人”。她教授王羲之书法,从三个笔划开始,而且是从最基本的一个元素——“点”开始的。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用毛笔沾墨后点到纸上,要求他不停地练习“点”,好好感觉“点”,顺便在旁边注解了四个字:“高峰坠石”。王羲之从“高峰坠石”中,理解了重量与速度。
卫夫人教小羲之的第二个笔划元素是“一”。在汉字中,“一”可以是一个文字,可以是一条直线,也可以代表广阔的大地。她把王羲之带到户外,让他在广阔的平原上站着,凝视地平线,凝视它的开阔无垠,凝视它的无边无际,然后,她在小羲之的耳边轻轻说:“千里阵云。”王羲之从“千里阵云”中,学到了生命的广阔与沉稳。
卫夫人教小羲之的第三个笔划元素是“竖”。这次,她把王羲之带到了深山里,从枯老的粗藤中拉出一根,老藤既坚韧,又有弹性,孩子把身体吊上去,可以借着藤的力量,悬在空中,荡来荡去……她又告诉小羲之四个字“万岁枯藤”。王羲之从“万岁枯藤”中,知道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
我们说,中国的“书法之美”,不仅在它气韵生动的线条变幻之中,更在于,它是与一种与人的生命智慧相通的艺术。王羲之正是从这样的书法启蒙开始自己“书圣”之路的。所以,选对起点,比艰苦跋涉更重要!
我觉得不要一开始就练习王羲之的书法,可以先练一下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和后人临的钟繇五表,尤其王羲之临的《宣示表》,然后再练习王羲之正宗的书法《乐毅论》,《黄庭经》(传说王羲之作)一段时间,就可以去写王羲之的行书了。丧乱,平安,快雪,十七都不错,最后静下心好好临习《兰亭序》。
行草书法怎么训练?
行草书法怎么训练,我认为这是二个概念是有区别的,我想说的俗一点,行书就是把楷书写快一点,把字写快一点,比楷书快,楷书比作正步,行书就是行走,草书就是跑步。行书在写的过程中自然出现的省略,直入,映带,流畅,圆转等。它不像正书那样端正,也不象草书那样潦草。草书就是跑了,为了快,笔画更加省略,结构更加简单,甚至以点画或符号代替偏旁和字。写起来是纵任驰骋,快速急就。归纳起来行书的最大特点是‘’畅‘’,草书的最大特点是‘势’,楷书的最大特点是‘’正‘’。
一般说来,行书以王義之《圣教序》,再配以《韭花帖》,(得圣教序笔法尤为明显)。草书王義之《十七帖》为范本,〈再配以王義之《修小园子帖》,怀素《自叙帖》,陆机《平复帖》,孙过庭《书谱》等。仔细领悟里面的笔法,结构,章法。它们都是练习行草书的精典范本,书法奥妙尽在其中。前面讲了,草书有的简化到符号,书写与辩析就需要仔细了。民国书法***于右仁讲过,我只有在写草书时才感到书法的乐趣和神妙。于老讲在早期,二、三天才学一个草字,最后学习积累,写草书得心应手。另外,多学多练王義之的尺牍,更会有大的收获。书法家魏启后说,我是先学王義之楷书,褚遂良楷书,再学王義之行草,学米芾吸收其精华,再追二王,形成自己的风格。
写好行草书,正楷的基础不容忽视,楷书***田英章说过,没有正楷严瑾结构的底孑,是写不好行草书的,我认为很有道理。
关于行书范本,济南的书法家魏启后先生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圣教序》是集字,有些字是偏旁集成的,一个字的势就没有了,在学习中应注意集字的缺陷。
所以,在学习行草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其特点,不能把行和草混为一谈,认清它们的特点和规律才少走弯路。学书者,不学行草是有遗憾的,真正的书法乐趣深在行草中。
【书谱】→【十七帖】→其他诸家,优先智永怀素。
配套:书法字典***,学习诸家草法。另外刘东芹写了一本入门的部首/字根草法的书,但是有些地方思路走偏了,比如解释車这个部首之类。
我楷书入门之后,老师让我熟悉熟悉行书,让我先看看草诀百韵歌学学草字写法,方便临习集王圣教。
然后我搜集整理了一番纸面和网络上的一些学法,再加上随便写了十来页草诀百韵歌实在没意思,就从《书谱》开始学了,然后感觉非常的爽。当然,学了很多遍之后,为了不让笔画更油滑,后来又得再去用集王圣教、文赋之类的约束一下。
当时学书谱,自己回老家过暑***,老师没在身边,一个字一个字的认和揣摩写法(翻***,看放大笔顺版,看优酷视频。有时候问问网友中的一两个老司机,他们都很热情,但是有些半桶水的反而在边上冷嘲热讽)比读所谓歌诀认字,要有效率有印象得多。同时书谱境界远远高于韩的示例(方便初学不得不写得通俗),可以说临完几遍书谱,书法上的审美和认知才真正入了门(草楷行一系,篆隶不行),才知道有些人的字为[_a***_]好、为什么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另外:草书虽然行笔快,但是除非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了,否则草法制约下,只会比写楷书行书更痛苦更不自在,因为你在没有王颜等人的技术和境界的前提下,去抒发苦痛,写出来的东西自己看了都会受不了。
不过行书为主,偶尔草化,也是可以的,这样一些笔画繁多的,题主就可以草写。
一、从基本功入手
三看:1、平时多看名帖、2、看书法展、3、看名家挥毫。从好作品中汲取养分。
二、推荐范本
“多景楼”、“虹县诗”、“研山铭”、“李太白忆旧游诗”、“花气诗”等。
三、三大创作原则
★线条坚而浑——***原自线条的熟练。线是力和势的组合,行笔要沉着痛快,做到稳健、轻便,重笔势(即趋向),根据字形大小排字的走向,线条斜势,整体纵向走势。
★结体奇而稳——注意重心。欹侧、擒纵、疏密、高低。
★章法变而贯——竹节式(几个字一节)节数间有空隙;贯珠式(中心线);蛇行式(左右摆动);疏影式(疏疏朗朗)。
四、七大整体布局要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字体练习草书毛笔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字体练习草书毛笔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