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有什么字体演变而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有什么字体演变而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来源?
简单的讲一下草书字体的来源吧。
我们都知道,草书是由隶书演变过来的,而隶书则是汉代的官方文字。
章草,我们把它认为是隶书的一种快写字体。
章草的出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书家们在书写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和丰富书写技巧,于是出现了大草和小草。
当然以上说的只是一个大体的脉络,期间还有一些细节的变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些专业书籍前往查看。
图片:索靖章草史孝山出师颂(局部)
我是书法有云,一个书法爱好者,从事书法软、硬笔基础教学,偶尔有点疯,喜欢,就关注我吧。
草书,不就是书写潦草的字吗?有字的时候,就应该有了草书!但是~,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它形成于汉代,从隶书演变而来,初衷也很简单,只是为了书写方便!东晋时候,又出现了一种叫做“新体草书”的草书,也叫今草,又分大草和小草”,于是汉代的草书被叫作章草,目的是为了和今草区分开来。而实际上呢,他们都是草书!
早期的草书,与隶书平行,又叫隶草。什么意思呢?就是汉初出现了草书,被称为章草,来源于隶草。隶草有别于隶书的规矩,有草草急就,好似奔逸之感,就叫作了草书。之后,可能真的是因为赶时间,或者有的人急性子,或者有人领会到了草书不拘章法,狂放的美感,这种被称为隶草的字体就流传了开来。慢慢地演变成了章草,其中,比较有名的:三国时期的《急就章》就延续了章草的笔划省变,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草书看似是草草急就的,其实呢,他的笔划省略变化都是一定的,有章可循的。实际上就,隶书有隶书的规矩,草书有草书的规矩。所以才是章草这一字体,而不是书写潦草的字。提到了章草,就要提到一个人,草圣,这并不是他的名字,这是后人对他的尊称,他的名字叫张芝,别人也叫他草书之祖。他的书法有一个独特的名字,极好地诠释了草书这一涵义,他写的字叫作“一笔书”。写法上下牵连又富于变化。想想也是,别人好几笔,他一笔就扭完了!不过也只能想想,他并没有墨宝留下,真是十分遗憾的事情!我们的书圣曾经自叹不如,说张芝写字犹如雁过,可见王羲之也是十分虚心的人,也从侧面上说出了张芝书法的飘逸无与伦比!既然张芝的章草没有留世,那就说一下有留下来的,《月仪帖》传为索靖所作,是十分有名的古章草作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
章草在西汉宣、元年间形成,兴盛一段时间,比如东汉、三国及西晋。到了东晋,作为今文字新体的行书、楷书、草书全面成熟,章草就被取代了。取代后的草书就叫作今草。今草不拘章法,讲究流畅,他是章草的进一步草化,这样说,可能比较容易理解,章草就是点地飞奔,今草差不多是能凌空而起就凌空而起!招式更少了,姿势却更飘逸了!今草就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来。今草,主要要说的是“二王”,二王是谁呢?王羲之、王献之,这两父子中,王羲之更被后人尊为“书圣”,《初月》《得示》更为人推崇。今草盛行于魏晋,到了唐代,你想想,唐代人作风何等开放,于是,今草更是放开了自己,更加放纵,放纵到了字形有些奇变,有人点评为点画狼藉,更是被叫作狂草,大草!说起狂草,张旭和怀素的作品就很有了代表性,完全脱离实用,达到了为艺术而创作的高超境界!其中,张旭《肚痛》还有怀素《自叙贴》,都是现存的珍品,看得出来,这两个名字就完全体现出了狂草的放纵程度!然而,就算是这样,也挡不住狂草迷对于他们的尊敬,张旭史称“草圣”。从那时到现在,学习借鉴他们字体的人爱好者比比皆是。
基本上,现在的草书就是这样发展过来的!
草书,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不论年代,凡写的潦草的字都算作为草书。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关于草书,我们往往有个错误观点,以为先有写得比较规范的楷书,然后才有相对潦草的草书。
(章草《月仪帖》)
其实正好相反,字体的产生,往往先出现相对潦草、不规范的写法,然后才逐步规范。
比如隶书。在小篆出现后不久,人们在抄写的过程中,为了赶时间,不可能每一笔都写得很到位,越写走越草,于是在秦代末期就产生了隶书的雏形。
(早期隶书)
但是,隶书在出现后,又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在经历了西汉,直到东汉时才完全规范、成熟并发展至顶峰。
草书的出现与此类似。隶书产生后,人们觉得一笔一画摆开架势来写还是费时间,于是加快速度,简化笔画,于是出现了草书的雏形。
(王羲之早期带有章草意味的草书)
书法的发展,其实我们最应该感谢那些爱“偷懒”的人,他们为了更方便书写,往往不经意间唤醒了另一种书体的萌芽。
早期的草书与现在的草书有较大区别,字字独立,波折分明,带有很浓厚的隶书意味,称为“章草”。
正如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汉兴而有草书。”明确地指出了草书的兴起年代,那么什么是草书呢?所谓“草书”顾名思义就是草率的书写。从这个层面上讲,广义的草书也包括隶书的草写,还包括篆书的草写。从狭义讲,指书写上有一定规范法度并能自成体系的草写汉字,如章草、今草、狂草。草书的主要特点就是结构省简,笔画连贯,书写流便迅速,但不易识别。
(一)章草:亦称“急就草”,其特点是字字独立,不相连属,行笔波磔显著而犹带隶意。存世最早的章草纸本墨迹是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唐张怀礶《书断》中:“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章草的创造者一般都认为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但事实上我们已经在大量出土的汉竹、木简中看到了许多书写简洁而草率的草隶,由于它不受成法的规矩约束,书写随意,在民间已先被大量应用。这种民间使用的“俗体”被当时文人所喜好,而汉元帝的黄门令史游以它作急就章,便奠定了章草的规范,所以后来把经过规范的草隶称为章草。由于汉章帝对当时的章草推崇倡导,使章草书有了迅速发展,至张伯英时达到了极致。张伯英又变章草为今草,这也给王羲之父子留下了丰富的资料,并对他们进一步确定今草的风格起到了积极的先导作用。
(二)今草:今草始创何时在唐代说法不同,欧阳询和虞世南认为起源于东晋。欧阳询说:“草圣张芝,***八绝,并是章草,西晋悉然,迢乎东晋王逸少与从弟洽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婉转大行世,章草几将绝矣。”那么章草和今草的区别在那里?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无隶法。今草已完全脱离了隶法而变为今草,它是连点为画,以点画为性情。其笔势流畅险峻,纵任牵逸,韵美婉转,使转有楷法,取纵势。时有牵丝萦带,血脉不断。但比“狂草”的连绵不断而规范。
(三)狂草:大草又称狂草。因其书体极其放纵姿肆,有如颠狂而得名。
纵观整个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草书的兴起是极具重大意义的一件事情。草书不仅为书法艺术的百花园增添了一片令人惊炫的奇葩,而且极大的丰富并拓宽了书法艺术本身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空间!
草书有何历史文化?
中国书法发展史是一部不断探索并创新的历史,也是一部草书演变发展的历史。在所有书体中,草书尤其是狂草因难度极高而最能体现中国美学精神,只有草书才真正摆脱了实用性,而成为纯审美的观赏艺术。只有草书才能称“圣”,张芝是“草圣”,张旭是“草圣”。中国书法史上没有“篆圣”,没有“隶圣”,没有“楷圣”,没有“行圣”,只有“草圣”,可见狂草之难!这种纯线条力度、情感张力和时空转换的审美追求,使草书线条蕴含了无限生机和精神意向,在笔墨经营取舍与心灵才情律动之间奏出空间化了的流动乐音。
草书产生于汉初,有章草、今草和狂草的分别。狂草是草书中最为纵情狂放的一种,传为汉代张芝所创,字与字相连,常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张芝因《冠军》、《终年》等帖传达出夺人的审美个性和创造***,被冠以“草圣”。汉代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可见当时社会对狂草书法的热爱程度。
唐代张旭和怀素是狂草的杰出代表。狂草纵笔恣肆,锋芒毕露,通过挥毫构线来抒情达性,是人的精神自由解放的书法杰作,是书法理性与非理性统一中的“酒神精神”集中体现。这种阳刚之美的意境的完成是气势恢宏、界破空间的蛇行线的迹化,而这线条因情驰骋,大气盘旋,成为中国美学的线条狂“舞”的大美境界。
鉴于草书的大气盘旋和难度极高,一代代书法家都在寻找走进狂草的文化密码。于右任先生1931年起在国民书法教育中提倡草书,并潜心多年投入“标准草书”的实验。1944年于右任《百字令·题标准草书》中强调:“草书文字,是中华民族自强工具。甲骨而还增篆隶,各有悬针垂露。汉简流沙,唐经石窟,演进尤无数。章今狂在,沉埋久矣谁顾! 试问世界人民,寸阴能惜,急急缘何故?同此时间同此手,效率谁臻高度?符号神奇,髯翁发现,秘诀思传付。敬昭同志,来为学术开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有什么字体演变而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有什么字体演变而来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