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德行书书法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德行书书法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有人说书法中的“德”字可以少一横,而日常书写又不能少一横呢?
记得小时候写“德”字,经常少写中间一横,好几次被打一个大大的叉。
翻看古代碑帖,“德”字的写法五花八门,最常见的就是有横和无横的。
比如,王羲之在两个帖子里,就分别写过有横和无横的。
而柳公权在《神策军碑》中,写过有横和无横的。
古时候,虽说秦始皇以小篆统一了文字,但各地方文字还是在民间流传,加上一些异体字,此别,书法中因为艺术的需要,可以增减笔画,所以造成一些字有多种写法。
而新中国成立后,对文字进行了规范,所以,如果你和我一样,少写“德”字中间一横,只能被打一个大大的叉。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这是古人的异体写法!在书法作品里允许这样书写 但是在日常生活里考试中不能这么写!!!书法里有好多异体字 再比如河流的流 在书法里可以没有右边结构上面的那一点!所有异体字都是从古人那里学来的!在书法里古为今用!!是可以的!千万不要自己造字!!在日常生活考试答卷中不要用异体字!!!仅仅在书法里面异体字是可以用的!除了在书法作品中 日常生活考试答卷中 切记千万不能这么写!写了就是错字!在字典里也查不到你写的异体字!
谢谢邀请!
对于这个问题,我谈谈自己的观点。为什么书法中的“德”字可以少一横,而我们在日常书写中又不能少一横呢?书法创作中,主要是沿袭古人的写法。
德,古代的写法是“徳”。德和徳实际上是同一个字。汉字简化后,就把这个“德”确实下来,做为汉字的规范用字。至于古时的“徳”字,就把它果断的放弃了。但是,在书画创作中,一些书画家仍沿用古时“徳”的写法,这些都是允许的。
上图中篆书德的写法,有的德少一横,有的徳少一横。
上图中的隶书徳,都是少一横的。古代人就是这样写的。
上图中行书徳字,都是少一横的。
非常感谢邀请。为什么书法中的“德”字可以少一横,而我们的日常书写又不能少一横?这个问题应该说“书法”是“艺术”,是艺术肯定会有艺术处理的方式和方法。不能按标准的日常书写来看待,日常如果不严格按照国家字的正常标准来书写,那恐怕就是错字了。为什么书法就可以开“绿灯”了呢?还是回到书法是艺术的本身上来,如果对中国几千年来的书法艺术,做一个认真梳理的话,从篆、隶、楷、行、草的书体及各家各派都做了了解,或者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过,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书法的艺术处理上,有一个方式、方法叫“借代”或“替代”。其意就是为避免同一笔画重复过多,在不影响该字可读性的情况下,做一些艺术处理,“德”字就是属于这种情况。还有把横变成点,把点变成竖及多一笔或少一笔等各种各样的处理方式。再就是古来篆或隶及其他古字就是这种写法,为追求古意,便沿袭下来。在创作作品上便形成了默认和认可。当然,在不影响艺术的前提下,还是应该提倡正确的书写汉字,以免误识和误读。正确又美观,是不是更好呢?
在书法中有增、损、移位和补笔。德字去中间一横,属于损(也叫减笔或省笔)笔。省笔的原则是不能因去掉这一画而变成另一个字,也不至于因少了这一画你就不人得了。这个不是刻意的追求,不减也可以。德字减去这一画的目的是使笔画不至于太拥挤,增加透气度。
八大山人的草书就是钢笔字的写法,你怎么看?
为了不跑题。 咱们只讨论他的草书,不讨论绘画。
您好。我个人认为不能把八大山人的草书和比作钢笔书法。任何我国传统毛笔书法都是钢笔书法没法比的,完全是两个项目。
咱们传统书法,离不开笔墨纸砚。要熟悉毛笔和纸的吃水,湮墨的那个感觉,那个尺度,这个尺度无论的物质成本 还是书写者下的功夫,时间成本都是钢笔🖋难以比拟的。咱们先看看八大山人。大家觉得他草书类似钢笔,就是因为他用笔极其简练,流畅,不似书法史上任何一个流派大家,咱们往后看。
说起朱耷,启功先生曾作诗一首,是这样描绘八大的:“钟王逐鹿定何如,此是人间未见书。异代会心吾不忝,参天两地一朱驴。”看,朱驴,启功在书画也是他晚辈,何以称他驴?因为他以驴自称。
朱耷,明末清初的书画家,号八大山人。因署驴、驴屋、个山驴等款。朱耷是朱元璋第十代孙子。天启六年(1626年)出生于江西南昌。十九岁时,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上吊***,明朝灭亡,对朱耷来说,家国破灭,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看破红尘,23岁遁入空门,释名传綮,后来犯了癫狂病,这里注意,很多草书大家,其实都很癫狂,率性,比如怀素和尚,还有张旭等等。很多传世草书名作也是酒后,大悲大喜等情绪激动时挥笔而写,事后作者本人再也写不出来。55岁病愈后还俗。59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款。
朱耷在书法圈独特到令人惊讶的程度。研究他的作品是很难寻找到他书法的来路的,其结构的奇崛,是受到了何种经典的启发而形成的?也很难寻到些微的来历。虽然有大量存世的作品,证明了他早期曾模仿唐朝欧阳询的楷书、宋朝黄庭坚和明朝董其昌的行书,虽然清代的邵长衡在《八大山人传》说:“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但我们仍然很难发觉这些作品与后来的“八大体”有任何蛛丝马迹的联系。八大书法用笔,有两个极突出的特点,一个是“简”,一个是“圆”
无论是崇尚沉着的用笔风格,还是追求轻灵的用笔审美效果,总归要节奏鲜明、清晰,这样,才会使点画丰富多样。到了八大这里,一反常态,崭的面貌出来了,他简化了用笔的动作,任由笔豪做平面的运动,提按微弱到了极其隐含的地步。这的确让人很吃惊,因为人们追求的那些复杂而且高档次的用笔技术,八大弃之不用!这样的追求确是需要些魄力的,因为要冒着“单调”的风险。石涛和尚有两句诗称赞八大山人 “书法画法前人前”、“眼高百代古无比”,就用笔追求上说,八大应该当之无愧的,是去掉铅华返本真。
其实用毛笔写出最有硬笔书感觉的,当属宋徽宗这个老小子是吧,银钩铁划,瘦金体已经是属于他个人的标签。八大,总归还是毛笔字。
谢谢阅读,回答完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德行书书法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德行书书法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