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青山关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青山关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赵孟頫《青山吟》在他哪个阶段?从楷到行,抓不住学习头绪,请指导?
一、先回答《青山吟》的问题,《青山吟》是赵孟頫的行书作品,具体年代未见考证,但是从风格上看应属于赵孟頫艺术成熟期的作品,虽算不上最好的精品,但也姿态优雅,秀美飘逸,是学习赵孟頫的范本之一。
二、说说楷书转行书的问题。一般人认为,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应该先练楷书。但是在写的时候就会发现怎么也写不对,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首先,行书是楷书的快写,行书不光是行笔速度快,更重要的是为了达到快的目的,一部分偏旁部首使用了符号代替,如言字旁、三点水、四点底等等;另一方面为了方便书写,书写的笔顺也也进行了改变;再有就是行笔的方法也与楷书不同。
爱好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用楷书的笔法写行书,起笔藏头,收笔回锋,行书的起笔往往是顺势入纸,转折地方也不像楷书要顿笔,行书总体是中锋行笔,但也不拒绝侧锋,行书的行笔速度与节奏也与楷书不同。还有就是行书的握笔方法相对也比较随意,不一定要五指执笔。握笔部位也可高可低,灵活为主。请看清代查生临的圣教序,非常生动,值得参考。
再看赵孟頫临圣教序,比较规矩,也是一种临法。
所以,行草学习首先要摒弃楷书思维,再者是要多向老师请教,多看名家临帖视频,要仔细深入的读帖,搞清笔顺和行笔方法,多把自己的字晒出来给人批评。具体的临帖学习方法我以前回答问题里说的很清楚,可以看看。
中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作品,能代表全国草书最高水平吗?
应该客观地评价。有些人对书协存有成见,这些人的一些观点似有道理的,但中书协体制内的书法家,造诣是可圈可点。就草书而言,沈鹏先生原来就是中国书协主席,后来是顾问,你不能说沈老写的不好。张旭光先生、刘洪彪先生,也是中书协的,草书应该是非常有意境的。当然,许许多多民间艺术家,草书写得也非常地道,值得学习。
"全国草书的最高水平″,其标准没法定。但"草书委员会委员″的职位可以人为地确定,但是他们的书法作品却不一定能代表最高水平,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作品的影响力,必须是长期传播过程中的实力,不是众口一词,也应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国民能够公认。譬如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再有争议,几乎也没有撼动其地位的可能。除非再有人写出超出其右的作品。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中书协草书委员作品不能代表全国草书最高水平。梁开帝萧衍《草书状》认为,今草的产生是由于:“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说明了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在不同作者,不同的作品中这种简省不一样;同一作品中的同一个字也都不一样;不同的字可能简化成一样,要参照上下文才能辩识。所以草书作品要求写释文,平价标准不明确,也不能明确。民间也有很多高手没有加入书协。所以不能说中书协就代表全国最高水平。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懵头。从线条形态就可以判断这些教头没有传统优秀帖学楷行草的基本功。连字都写不清楚,是画字伎俩,走江湖耍花枪卖狗皮膏药,靠胡涂乱抹懵人。给人的感觉只有野蛮疯魔,没有一星半点国学文化书卷味。由这类江湖书法教头引领中国草书发展,以帖学为主流的传统优秀草书必然被糟蹋,叹!叹叹!!叹叹叹!!!
那与要看按照谁的标准去评价?
按照中书协的标准呢!他们还觉得这几个人还能为中国草书事业带来你和繁荣的盛世呢!这样评价的话,怎么也有个草圣之类的人物吧?
如果按照什么沈鹏了,林散之,以及于右任的标准看呢?似乎也能摸到大家的门槛。
按照祝允明,黄山谷的标准呢?也就够个书法家的水准,不过需要做工作啊!
再往上升的话,给你太高的评价,张旭与怀素两位老爷子是要骂人的,唉!这个爱好者还算突出吧!
魏晋?咱就知趣吧!别让人家看了,这水平能给你个草书入门,也是人家给你留面子了!
典却青山供早厨,老妻何必更踌躇,这是那首词?
元中书左丞吕仲实所作,出《辍耕录》 典却青衫供早厨,老妻何必更踌躇。
瓶中有醋堪浇菜,囊底无钱莫买鱼。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教数行书。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青山关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青山关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