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今草草书字体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今草草书字体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同样是草书,章草与今草有什么区别?怎样习练章草?
草书源于隶变,形成一套独立的笔法、结体体系,形成之初称为章草。
章草在汉代兴起,有说是汉章帝所创(或推行),一说是史游作《急就章》而得名。
根据历史的发展规律,章草不可能是一人一时创造出来的,必然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有初创、完善、发展、成熟等几个阶段。
陆机平复帖
章草之后,出现今草,变章草的字字独立为相互引带,气势连绵不绝,尤其是狂草、一笔书等,字形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二者的区别,王世镗(tang)先生有过论述:今喜牵连,章贵区别。今喜流畅,章贵顿挫。今喜放宕,章贵谨饬;今喜风标,章贵骨格;今喜姿势,章贵严重;今欲速,速贵能留,留则罕失;章欲缓,缓贵能走,走则不滞。今收笔故抑,抑便就下;章收笔故扬,扬便截上;用意不同,取势自异。今多用之寻常酬答,章辄用之郑重文牍。
不管是章草、今草、还是狂草,其偏旁部首以及结体等已经成熟到符号化,俗称“草书符号”。有些字的结构差别甚微,在一篇书法作品中要靠语境等方能区别。
要练习章草 ,首先要能识读,这需要下专门的功夫。但是,正因为草书符号的存在,以及它的结体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因此,识读和练习并不是无从下手。
我个人习草书是从章草开始的,因爱其古雅可爱。根据我的老师的建议,先从王世镗先生的《章草草诀歌》,这本字帖总结了一部分章草的规律,浅显易懂,可以一边练习,一边认字。
王世镗章草草诀歌
章草,传为汉书法家杜度所创,汉章帝赏识杜度的草书,允许他以草书上奏,故称杜度草书为章草。其实,在杜度之前,史游的《急就章》所编字书,在后来出土的汉晋木简残片以及敦煌汉简中的急就章觚都是隶书,或许史游的《急就章》并非章草。后因吴皇象用章草书写的《急就章》流传下来,故后人将《急就章》也称之为章草。
今草相传为张芝所创,《书断》称其为“初学章草”,后“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气呵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可见张芝打破了章草字字分离的规则。后“二王”继之,代表作有《十七帖》等,至唐,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是为今草之最。
章草与今草的区别:章草是隶书的简化,带有草化的隶书,整体章法严谨,气息拙朴淳厚,格调古雅。点画简约、含蓄,点画之间偶有牵丝映带,但自有法度,临习章草,《急就章》为最佳范本,具备章草典型特征,一是结体方整宽博中,显绰约风姿,取横势,波画舒展而韧劲,中宫疏朗、适匀,这一特征,要求运笔要稳,尤其是点画中段,不能轻轻滑过,如图一。二是点画圆润、运笔取圆势,遒劲委婉,呼应自然,这一章草特色,为用笔最难,非要下苦功夫练就,如图二。三是笔势沉着而流畅,书迹犹如笔尖在纸上跳舞留下的痕迹,故初学章草,不宜快,越慢越能体会到笔法细腻的韵味。还可以参考历代诸多名家的临本,如元代的赵孟頫、俞和,邓文原,明代的宋克及现代的高二适、王蘧常等,以更好地学习《急就章》
今草亦称“小草”。草书的一种。始于汉末。是对章草的革新。笔画连绵回绕,文字之间有联缀,书写简约方便便。为东晋王羲之所发扬完善。唐代张怀瓘《书断》载:“(王)献之尝对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踪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更加纵放的“狂草”为“今草”的发展。
来源今草是一种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适应隶书向楷、行体发展趋势和形体上的变化,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划波磔,成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体。中国最早的一个今草***,是东汉的张芝。张芝(约至193年),字伯英,敦煌酒泉人。他敢于创新,省略章草的繁难之处,在运笔上使用了流利的笔锋,显示出的奋逸的力量,打破了章草的常规,从而创造了“今草”这种书法体。
今草行笔自然,刚柔相济,疏密相宜,后世将张芝列为“草圣”。连后世“书圣”王羲之也说自己的草书不如张芝.但最多的说法却是王羲之其儿王献之所创造,而不是张芝。可惜,张芝书法的原迹流传极少,只有宋刻的《淳化阁帖》卷二载张芝五帖,这些是真品还是伪品,众说纷纭,至今难以论定。
今草与章草的区别
1、今草亦称“小草”。草书的一种。始于汉末。是对章草的革新。笔画连绵回绕,文字之间有联缀,书写简约方便。
2、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今草草书字体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今草草书字体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