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以小篆字体写大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以小篆字体写大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甲骨文里大字的故事?
甲骨文为:
故事:
“大”是一个张开手脚顶天立地的人的形象。这个象形字在甲骨文里面,已经瘦化了人头,瘦化了肢体,变为线条化。在金文里面,又以肥笔(写得比较粗重圆大)大致上恢复了人的形象。到了秦代小篆阶段,字的形体便已讹变到只见人头、手和特长的两脚,不见人的躯体了。至于汉隶时,又进一步把字体从线条化演变为笔画化,人的两手已变成一横,头颈和双脚已变为一撇一捺。最终发展成为今天的楷书“大”字。
邓石如在篆书上面有哪些突出成就?
邓石如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其篆书初学李斯、李阳冰,后学《禅国山碑》、《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识、汉碑额等。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为清代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他的篆书纵横捭阖,字体微方,接近秦汉瓦当和汉碑额。隶书是从汉碑中出来,结体紧密,貌丰骨劲,大气磅礴,也使清代隶书面目为之一新。楷书取法六朝碑版,兼取欧阳询父子体势,笔法斩钉截铁,结字紧密,得踔厉风发之势。行草书主要吸收晋、唐草法,笔法迟涩而飘逸。大字草书气象开阔,意境苍茫。总观其四体书法,以篆书成就最大,楷、行、草次之。
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隶书则从长期浸淫汉碑的实践中获益甚多,能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其风格自然独树一帜。楷书并没有从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笔,笔画使转蕴涵隶意,结体不以横轻竖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浑朴,与时俗馆阁体格格不入,表现出勇于探索的精神。
刘墉陆锡熊:“千数百年无此作矣。”
曹文埴:“此江南高士邓先生也,其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
包世臣《艺舟双楫》:神品第一
——邓石如篆书集篆之大成;以隶笔为篆,参以方、折之笔;婉通与精密、疏宕与坚实、灵动与沉健相结合。
——邓石如融会秦汉,参取百家,熔为一炉。篆书出自“二李” (李斯、李阳冰),又不拘泥于“二李” 。“以国山石刻、天发神谶文、三公山碑作其气,开母石阙致其朴,芝罘二十八字端其神,石鼓文以畅其致,彝器款识以尽其变,***碑额以博其体。” (吴育《完白山人系书钩记》)真可谓集篆之大成。在广收博取中形成了既坚实沉健又疏灵畅达的审美特色。
——篆隶互参,其胜人处尤在以隶笔为篆,在婉通圆畅的篆势中参以方、折之笔。包世臣评曰∶“山人篆法以二李为宗,而纵横捭阖之妙,则得之史籀,稍参隶意,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与秦汉当额文为近。” (《艺舟双楫》)笔画圆中有方,曲中有直,转折化圆转为圆折,婀娜中有坚挺,增加了坚实稳固的意味。“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孙过庭《书谱》)。在邓石如的篆书中,确实达到了婉通与精密的有机结合,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圆、方、尖笔并用,自然多变,写意十足。起笔时方时圆,逆斩结合。收笔孕尖于圆,往往在匀力运笔至画末时,略提,锋露即收,得劲利之健而无虚尖之病。一些方收之笔,在笔至画末时戛然猝提,有斩钉截铁的果断之力。
——结体精密紧结,严整肃穆。又时时长脚垂曳,极尽畅达婀娜之姿。紧结处凝实团聚,固若金汤。空白处伸展散朗,通畅开放。坚实与疏宕、丰茂与空灵,在其书作中相得益彰。
——与“二李” 比较来看,邓比李斯增加了灵动自然的书写性,又比李阳冰多了坚实沉健的因素。在篆书发展中具有集大成、开先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康有为说∶“完白得力处在以隶笔为篆。或者疑其破坏古法,不知商周用力简,故籀法多尖;后用漆书,故头尾皆圆;汉后用毫,便成方笔。多方矫揉,佐以蛲毫,而为瘦健之少温书。何若从容自在,以隶笔为汉篆乎!” “吾尝谓篆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禅家之有大鉴禅师,皆直指本心,使人自征自悟,皆具广大神力功德以为教化主。” (《广艺舟双楫》)
——邓石如开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之先河,受到一代宗仰,至今海内外学篆者多奉为圭臬。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以小篆字体写大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以小篆字体写大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