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回延安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回延安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回的反义词是什么?
回的反义词是:去。
“回”,普通话读音为huí。“回”的基本含义为还,走向原来的地方,如回家;引申含义为掉转,如回首、妙手回春。
“回”,最初见于商朝甲骨文,古代文字形像水流回旋的样子,本义是旋转。后来表回来、还等意。后逐渐见于金文、楚系简帛、说文、秦系简牍最后演变成楷书体简化版的“回”。
中国是什么时候繁体字改简体字的?
我1***0年上小学时就已简化了,记得那时我不会写字,写得特慢,比我高二年级的同学(三个年级学生在本村一个教室)看不过去,便帮我做起作业来,他当时写了几个老式字,我发觉了他却说不要紧(没关系)。
我记得初中时汉字又进行了一次改简,但没成功,好像语文书也没有及时改新。到了高中时所谓汉字改简也就彻底泡汤了。不少报纸当时评论汉子改简有诸多不便和汉子美术感差,更是卬刷没有及时跟上,造成汉字多样化。报纸的评论彻底终结了汉字的改简。
根据我的了解,中国大陆是1958年以后,繁体字改为简体字的。
1958年,中国***院颁布了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长起草的(中国常见汉字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从此,中国大陆就进入了简体中文字时代。
1***8年,***院又颁布了(中国常见汉字简化字总表修订版),这次汉字改的一塌糊涂,被中国人民痛批。随后不久,***院宣布取消1***8年颁布的(中国常见汉字简化字总表修订版)。我在读高小的时候,语文老师教的字很多都是1***8年颁布的简化汉字。直到读中学的时候,我才在语文老师的帮助下,书写正确的简化汉字。
现在,我的家乡湖南农村的老房子,还残存少量1***8年版简化汉字标语、口号,现在的年青人还认不全。
中国港澳台地区,至今依然保留书写繁体中文字的习惯,台湾同胞书写书信,还从右到左,竖写成行,真是令我们大开眼界。
我完全凭自己的知识,不翻阅资料,凭记忆写的本篇文章,如有错误,请网友批评指正。
我出生於40年代末,長於新社會。上學於50年末期,明事於中學。依稀記得,剛解放時,中國有四億多人口,文盲(男女)就佔了90%左右。53年開始掃除文盲運動,對於不識字的人來,面對繁體字更是“瞪眼瞎”,各地掃盲効果極差,困難重重。於是國家試著出版公佈了一批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簡化字,就是這樣學習,還是有相當的人不願意學,特別是農村人對學文化抵觸很大,城市工廠工人通過夜校、家庭的形式開展識字競賽,看誰識的多,對於優秀者,敲鑼打鼓戴大紅花,受到人們的尊敬,那時,能有個高小文化程度的,大隊、生產隊當寶貝使用,什麼記出勤、算工分、結賬,可了不得,很是吃的開。50年代雖有簡化字,但是對於有文化、有知識的人來說,書信往來,出版物等基本上還是使用繁體字,很多文學作品還是竪排版,因為國家剛剛建立不久,百廢待興,并沒有強行干與繁體字的使用。60年代我上中學,所使用的課本雖是橫排,但字體是簡中帶繁,文學作品的語言基本上是半文言半白話,我就是在這種環境與氛圍中學到的知識,60年過去,至今記憶猶新。
至於國家強力推薦和普遍使簡化字也經歷過風風雨雨:1956年正式公佈了第一批《漢字簡化方案》上面我說過,在實施過程中遇到很大阻力,所以這個方案基本上並沒有認真執行。1964年國家又公佈了《簡化字總表》,這次是由國家和***發力,情況才有好轉,但我記得一些文學讀物仍有部分是竪版繁體字印刷,當時我看過的小說:《東周列國誌》《三國演義》《保衛延安》《三十里鋪》《一代風流》等作品。要說全面徹底推行簡化字的時候,應該在1***7年***的後十年,剛剛恢復高高,這個時期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又公佈并實行了一批新的簡化字,70年代的學生都經歷過新簡化字的使用,課本以省地自編和鄉土教材相結合,都是用新體簡化字印刷,所以這個流毒影響了那個時代學生的書寫,一直到現在,仍有部份人在用。這次僅僅時間很短,這樣的簡化字暴露出許多問題,和人們平常習以為常的習慣字體格格不入,難以接受而廢止,所以,1***7䄵又重新公佈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才算是真正定下來。當然,中國漢字的改革與發展也要隨著時代的進步而創新,漢字表現力極強,是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都無法與中國漢字比美、比內涵的,這就是世界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人越來越喜歡中文的原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回延安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回延安楷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