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魏电脑字体行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魏电脑字体行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人说用唐楷笔法解魏碑不合适,这个认识对不对?
任何字体,包括唐楷和魏碑,它们的笔法,都是互相有所同,又有所区别。比如,我们强调用腕,而魏碑却稍加用指。强调唐楷用腕,而蝇头小指又得用指。字体之间和各类风格之间,其笔法都会稍有区别。
魏碑书法代表——龙门二十品,线条多直来直去,点画信手拈来,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 魏碑”体的代表。启功先生说:“透过刀锋看笔锋”,“刀锋”在龙门二十品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魏碑用笔, 笔力强劲,兼***中锋及侧锋。走笔时用锋的腹部牵引,使笔尖跟随在后。
比如正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
又比如反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切点”。
而唐楷也千变万化。比如禇遂良的《大字阴符经》其用笔丰富,有方有圆,在藏有露。多用侧锋取势,一波三折,《大字阴符经》风格略近《雁塔圣教序》,笔势纵横清晰,天趣自然。其总体结构方中见扁,多见横势,宽绰而见虚灵之气,此乃从隶书中来。
而柳体笔法有一个显著特点,起笔非常特殊,一改颜体蚕头藏锋,而多以欧体方切入纸,但又有别于欧体,笔锋入纸后迅疾有顿挫,故往往在点画起笔时,呈三角或圆厚之态,而收笔多以圆势。还有,转折、踢勾、挑等,往往也都伴有力度加大的顿挫动作,而收笔都带圆势。另外,长横体显瘦劲,但中断有提按,极具张力和灵动之势,短横粗壮;竖画粗实,或悬针,或左竖细、右竖粗等;长撇画轻、短捺笔重等,这些笔法特点,虽不是绝对之理,但有利于理解。
很显然,魏碑笔法和唐楷笔法有本质上的不同,用唐楷笔法解魏碑是不合适的。
本人觉得,手机字帖比纸本字帖更方便,不光是省钱,更重要的是临摹时更方便。如有需要,你可以进入本人空间,里面有诸多***手机字帖供您临摹!
唐楷与魏碑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书写方法。不可混为一谈。字体结构相差甚远。用笔也完全不用。
分析于右任早年字近颜。后近魏。晚成草书自成一体!觉得阶段分明。清晰!值得借鉴!
若在书法中有所建树,也就是说能混饭吃,唐楷魏碑也要涉及一下,因为是对自已在笔上和字上的功夫明亮一些,说起来也略知三分事儿。其实我们不是理论研究,那些所谓学术理论尽是纸上谈兵不实用。其实古人优秀作品,你喜欢的各种典范他们的笔法,字法都大徑相同的。自己认真了就能分辨分明。
楷书分为魏碑唐楷两大体系。
魏碑是我国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流行的书体,是楷书的一个流派,即早期的楷书,尚未脱尽隶意。它的基本特点是字形端压大方,刚健朴实。在用笔上起收、顿挫、藏露、中锋等,多明显利落,笔势雄奇。用笔在隶、楷间,并在方圆变化中,又强调顿挫折锋处运用断笔或似断非断的笔画,形成和谐的笔趣,较楷书具有变化的美。结构上具有严谨、方扁的体势,斜欹反正,纵放变化,以气贯神,给人以奇险取胜之感。又有落落大方、雍容和厚之态和开张洞达之趣。魏碑的内容十分丰富,粗略可分为造像记、碑碣、摩崖石刻、墓志铭等四种形式。
唐楷书集魏晋南北朝楷法为一体,形成了字体严肃端庄,笔划平稳凝重,结构严谨,法度森严的风貌。初唐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四大家;晚唐有颜真卿、柳公权。他们的楷书,不仅有继承,还有创新。
因此,可以说魏碑和唐楷既是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又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分别产生的时间?
1、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2、金文之始,实在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距今约3300年。
3、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距今约2200多年。
4、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距今约2200年。
5、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约形成于汉末、三国时期,距今约1900多年。
6、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距今约2000多年。
7、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在汉末即有雏形,距今2000多年,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我国汉字字体演变的顺序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甲骨文出现在商朝,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因为考古发现那时绝大多数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称之为甲骨文。
金文产生于殷商到秦朝统一之前,主要是浇铸在青铜器上,因此也称为钟鼎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文字统一为小篆(因为金文又称大篆),统一后的小篆更均整美观,也便于书写。
小篆字体很漂亮,但书写起来较麻烦,于是到汉代,便产生了隶书并不断发展成熟,更易于书写了。
草书中的“草”,含有草率之意,最初的草书是章草,出现于汉末,由隶书演变而来,是隶书的快速书写方法,后来进一步发展为今草,最后到狂草。
楷书最接近于今天所用的字体,传说是三国时期钟繇整理加工而成,经过两晋到唐代,楷书发展到顶峰,出现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一批楷书高手。
行书介于草书与蒋书之间,多数人认为出现在魏晋时期(因为它应在草书和楷书之后),其最繁荣时期是东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相对而言,行书最为实用,书写比楷书便利,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认,因此行书至今仍是普遍受欢迎最常用的字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魏电脑字体行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魏电脑字体行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