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圆滑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圆滑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写行书时需要捻管吗?为何?
我写小一些(至少字径在12cm以内)的行书从没有捻过管,字径大一些的字才会用到转腕、转肘或捻管来书写。捻管不捻管与字径的大小有关。
捻管(也叫转管)的主要作用就是调锋,也就是在书写时根据实际需要将毛笔笔管顺时或逆时针转动。
①字径小的字无需捻管。小字一般用笔锋书写,笔锋弹性好,提笔后恢复的好,所以通过提按就可以调锋了。
②字径大的字提按很难完成调锋,但也不一定要捻管来调锋。大字一般要用到笔肚了,有的甚至会按到笔根书写,致使毛笔很难恢复到良好的书写状态,笔锋或散或偏,这时的调锋通过提按很难完成。当提按无法进行调锋时,我一般会用转腕、转肘或转管来调整笔锋,哪个方便用哪个。
一切方法的使用归于“便捷”二字,能用最小的动作达到目的就无需大动作。较之提按调锋,捻管调锋是笨拙的,能提按就无需捻管。
捻管是中国书法技巧中的一种,是根据需要将毛笔笔管按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转动。在书法练习中很多情况下都会用到捻管,比如说竖弯钩,心字底卧钩,宝盖头等,用捻管以后书法作品会显得更加流畅自然。从这个角度来说,捻管是写好中国书法的重要环节,不可或缺。
是否捻管关键还看书者执笔,有些书者执笔习惯注定了无法捻管,但不代表就写不好行书,有些书者执笔方法也注定了其必须捻管,否则其很多笔画几乎不可能写到位,但反对把捻管当成小技而故弄玄虚,捻管仅仅在部分自然书写时的一种补充!并非什么玄妙之技
用中性笔书写行书时,如何写笔画“折”,写出顿笔的感觉?
谢邀,我也是初学,我们一起加油。
对于你说的写出顿笔的感觉,我认为行书中少有刻意的顿笔。所有大口框的字,比如“门,画,国,同,区”,转折处没有那么硬朗,都是比较圆转的,当然,也不会那么的圆滑。
硬笔顿折的动作要领:从起笔运行至拐点时,降速,使笔向外稍稍斜出,划出单钩法式的三角,使笔运行转向,同时加按力继续书写,使拐点处形成叠加、增厚、出格的状态痕迹,顿折的笔画由此完成。
硬笔的折,楷书多见顿折,碑体几乎凡折必顿,而行书草书则可以顿折、弧折、钝(角)折、锐(角)折并且。硬笔行书中,如果凡折必顿,就难免显得单调呆板。如上图所示,在这篇习作中,就有顿、弧、锐、钝等多种折笔相互穿插。
硬笔书法中的顿笔,本身就是使线条力量有侧重地分布,增大点画的张力,以及稳固结构结体的需要,使点画线条避免平铺直叙,“文似看山不喜平”嘛。硬笔书法中的折笔,直接关乎笔法字法的曲直、方圆、轻重、正奇之理之妙,顿笔可以有,但不宜过多过频,顿笔毕章是线条“出格”的部分,起修饰作用,太多则必然阻滞气脉,显得重复啰嗦。
抱庸浅谈。
力度间架结构笔顺等等,一回事。只是一个笔道粗一个细。您说的【折】,是【点横竖撇捺勾折】里的一个基本笔划。主要是拐弯的时候手腕稍稍向下用些力。参见几个图片:【吹】的右上角,【家】的宝盖,【首】的自字右上角。等等。用中性笔书写行书时,如何写笔画“折”,写出顿笔的感觉?
其实,无论是啥笔,毛笔还是硬笔,写法都一样。
力度间架结构笔顺等等,一回事。只是一个笔道粗一个细。您说的【折】,是【点横竖撇捺勾折】里的一个基本笔划。主要是拐弯的时候手腕稍稍向下用些力。参见几个图片:【吹】的右上角,【家】的宝盖,【首】的自字右上角。等等。硬笔顿折的动作要领:从起笔运行至拐点时,降速,使笔向外稍稍斜出,划出单钩法式的三角,使笔运行转向,同时加按力继续书写,使拐点处形成叠加、增厚、出格的状态痕迹,顿折的笔画由此完成。
硬笔的折,楷书多见顿折,碑体几乎凡折必顿,而行书草书则可以顿折、弧折、钝(角)折、锐(角)折并且。硬笔行书中,如果凡折必顿,就难免显得单调呆板。如上图所示,在这篇习作中,就有顿、弧、锐、钝等多种折笔相互穿插。
硬笔书法中的顿笔,本身就是使线条力量有侧重地分布,增大点画的张力,以及稳固结构结体的需要,使点画线条避免平铺直叙,“文似看山不喜平”嘛。硬笔书法中的折笔,直接关乎笔法字法的曲直、方圆、轻重、正奇之理之妙,顿笔可以有,但不宜过多过频,顿笔毕章是线条“出格”的部分,起修饰作用,太多则必然阻滞气脉,显得重复啰嗦。
抱庸浅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圆滑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圆滑的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