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御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御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好的书画作品,应该怎样盖章?
章不宜多。多了就喧宾夺主。毕竟书法主体是字。一般盖三个章合适,一个引首章,放在主体内容的第一个和笫二个字之间。一个是名章,放在结尾处的书写时间姓名之后,一个是闲章,也叫号章,放在名章后。如名章后面没有空地,只盖名章也可以。
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下书画作品的用印章的方法和常识 一:印章的使用 书画方面的印章不在乎于两种,一种是名章,一种是闲章。名章就是就是刻有姓名而使用的印章,而闲章就是作者喜欢的雅号或者是其境界表达的一种。这种印章可以用在书法作品的 起首处,叫做引首印或引首章。同时对于书法作品处理时可以根据书法作品的需要,可以盖在需要的位置使用。所以这类闲章相对于名章使用起来是随意很多的。
二、印章大小的使用 印章的使用大小和书法作品的尺寸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不同尺寸的作品落款字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名章是不能大于落款字迹大小的。而迎首章也要参考这一点,不能过大或者过于小,而且使用迎首章时最好使用阳文印,这样和作品搭配起来有浑然一体的感觉。
三、印章的位置 印章是我们完成一件书法书法作品的最后一道工序,好的作品加上印章的使用,使用的好会有一种锦上添花的效果。而印章的使用位置合适于否主要取决于落款的高低。所以我们在落款之前一定要安排好,给印章留出合适的位置。当然有时也有例外,当我们落款位置不理想时,落款位置高,我们同时使用名章和字号印,也就是闲章;当落款位置低时,我们就可以直接盖一方名章就可以了。 需要提醒的是我们在落款时最好把印章盖在落款作品中线位置,不要盖偏,这样会影响书法作品整体的感觉。 而落款与印章的位置也是有很大讲究的,迎首章一般使用在作品第一个字和第二个字之间。 而名章在盖章时要留出一方印的留白。也就是落款和名章之间要留出一方印的留白。
传统绘画是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款题结合通过书法以各种形式入画面,配合嵌蓋印章,使其在章法布局,与画面互相权衡配合,增强画面形式美,成为″经营位置"不可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款题中的用印是一重要环节,印章在古代是以"信物"的身份出现,如现代契约上簽字的作用,宋元以后逐渐用于绘画,与款题配合,成为画面一组成部分,印文内容可与画面物象款题内容互相表里,印文篆刻艺术与款题书法互相配合,互相映发,印泥鲜红色彩与画面纸白墨黑形成强烈对比,使画面色调响亮和谐,蓋章部位与画面物象互相权衡,促使章法统一,而蓋章仍具信物作用,以示负责。
印章用于绘画,分名印.闲章两类,"名印"印文刻作者姓名.表字.别号等,"闲章"有籍贯.诗文.警句.典故.记事.肖形等,用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爱好,从艺心得,治学态度等,闲章分引首(题首)和押角(压脚),引首蓋题跋文字之首,即第一行前方第二字处,多为長方形.橢园形.葫芦形.不规则形的小印,印文1一5字,一般二.三字,多为状物.明志的隽语,如万紫千红,画中有我,花奴等,押角主要蓋画面边角上,一般画下方左.右角,兼有防止装裱时裁损画面的作用,多正方形.長方形等比名印为大的大印,内容多为画家表态.明志.记趣.志感等警句,如学到老.浪迹云山.道法自然等,还有结合画面内容的专章,如画竹用"平安",画魚用"跃如",画花用"含笑",画鸟用"解歌"等,使印画情景交融。刻印有白文(阴文).朱文(阳文)之分,二者配套使用,刻法上,有姓名合印,有姓名分印,一般姓名与表字一朱一白,有利色彩配合,"名印"盖于作者署名之下,蓋印不能靠题字太近,上下二印也要保留一定距离,但须在一垂直线上,"押角"除蓋画面边角外,还可在画面左右中部灵活使用,以满足构图均衡需要,印文字体以大.小篆为主,间用隶书,草书不入印,楷书只作生活用印,不能用于书画,印文篆刻刀法不同,有苍劲古老,有清婉秀丽,盖用时须视画风选用,笔墨毫放的大写意,以蓋苍老印章为宜,笔墨细腻的工笔画,以秀雅的印章为宜。本文内容参考了孔端甫教授书籍,为便于直观了解,选拍了孔教授绘的二幅图,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谢谢邀请,印章作为我们传统书画作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已经有几千年的使用历史了,而且是中国独有。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浓缩艺术,印章的盖印代表着一幅作品的完成。在古代文人们通常会将自己的雅号,自己的名,斋号(有时会有许多个)等盖于画面之上,不仅仅是身份的表明象征。也是整幅画面的一部分。所以在一幅画面中好的印章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会让人感觉很舒服,画面也会因此得到提升,并且能展示出使用者的文化修养。
先以齐白石老人的画作为例,这是比较简单的构图,盖于题字之下,一般在画面偏下或者偏左的地方,简洁明了,趣味盎然。适合小品,小写意等小幅画作。
这幅工笔画,印章都盖在画面上方的空白之处,而且疏密合理,不会挤在一处显得拥挤,也不会太过分散而显得稀疏。丰富了整个画面的构图,十分雅致。我们在处理较多的印时,一定注意构图,不能抢了画面,要在留白之处,不能干扰画面。
再如这幅作品,题字画面皆有印章。这种印章较多的是经过多人之手,文人喜爱,加之于自己的章印,这也是一种珍贵的历史资料,见证着一幅画的历史变迁。绢本设色,长轴画面空旷之处甚多,盖章也不能随随便便不能像咱乾隆大爷一样,盖了一堆“牛皮癣”,也要注意构图,疏密结合,使得整幅画面非常有意境感,充斥着古代文人画师的品味修养。
下面看一下咱乾隆大爷的反面教材
看来乾隆爷真的是很喜欢盖章,有多少盖多少,再好的作品这样搞,价值也没了。
谢谢邀请:印章在书画作品中的位置很重要。一般分为,引首章(随形章,闲章)腰章;名章。
一,引首章,应该印盖在作品右上方。是随石料的选型成章,不是大方章。
包括以下内容:
1,年号章,甲子,乙丑,一九几几年等。
2,月号章,谷雨,盛夏等。
3,斋号章,比如,墨人居,积字阁等。
4,雅趣章,内容广泛。如,乐而康,天地心,墨趣,神功,墨乐,勤奋,清趣,心画,师法,书德,百寿,福寿,墨香,观远等等。
二,腰章,长条幅,盖引首章后空间太大时可以盖腰章。内容以作者的籍贯,属性为主。腰章比引首章,名章要小一些,一般为小圆,小长方形,小方形。
三,名章,名章可分为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同一书画作品最好不要同时盖两种章。如果要盖时,一朱一白两章之间,隔一个章的空间为宜。两章大小一致不宜大小悬殊。
最简单的盖章,就是一篇书画作品。按章法,在规定的位置签好字意后,盖上名号章即可。
十二岁的儿子写的,他练字一年多,这个学期学写行书两个月,大家觉得怎么样?
这是孩子写的字,真是不得了,了不得。看来这孩子有天赋,你要好好培养,前途不可***。
就这幅字来说,十二岁能写出来这样的字就已经很不错了。不说相对于同龄人来说,就是比那些所谓的书法家都要好很多了。可又说回来,一年多能把毛笔字写到这个程度真是不容易,大概要废寝忘食,没日没夜的练吧。除非这孩子天赋极高,无师自通。
我是一个书法爱好者,毛笔字没练过,现在在自学硬笔。可能是爱好的原因,看到了有关书法的问题就比较关注。虽然自己没资格点评各位老师的书法,可我总是愿意说一些自己练字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也是想请各位老师对自己写的字指正一二,我就不胜感激了。
我对于练习书法的经验就是“坚持”。当然我的字算不上书法,只是写字而已。继续说经验,我从小就喜欢写字,这个爱好一直持续到现在。身上总是带着笔,随时练习。由于没有老师指导,走了很多弯路。这么多年下来,养成了很多不可改正的毛病,笔画和结构都已经形成了固有状态,现在看来要想改正真的很难了。虽然难,也要改,不改掉这些坏毛病写字就不会有进步。这个我是知道的。
最近我开始临帖,在手机上下载字帖,按照字帖慢慢学习。目前临帖时间大概有半年左右了,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和以前写的字对比就看的出来,这是我很欣喜也很满足的成绩了。虽然进步不大,总算是有进步了。文中图片是本人最近日常练习,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不胜感激。谢谢!!!
12岁,练字1年,2个月行书,这几个数字都让人目瞪口呆,因为从作品来看的确不像是12岁孩子的作品。但这世上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这么多,就这么神奇,前几年的书法神童李昭华七岁就能把《兰亭集序》写到几可乱真的程度;澳门一位叫做关星陆的十一岁孩子楷书可以向田英章兄弟叫板(参见下图)。
李昭华临摹的《兰亭集序》局部
关星陆的楷书作品
题主的儿子虽然还达不到上边这两位神童的水平,但也足以让题主夫妻睡觉都能乐醒来几回。我要有这样的儿子,根本都睡不着觉了。真心祝贺您,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儿子。
好话说完了,我也提个建议,算是对孩子的鼓励吧。
题主贴上来的应是临写王羲之《圣教序》节选,从临写的情况看,这孩子书法作品的风格,已经很成熟,甚至有些老辣,已经有开始出帖的迹象,颇有明清时代的书画家徐渭行书作品的味道(参见下图),这是一个很好的书法方向,但毕竟孩子还小,许多字结体的问题还很严重,比如:“御”、“腾”、“举”、“添”、“所作”等字,其中“添”字出入较大,应为错字。另外作品中间漏掉一段,不知孩子是不是已经练习时间过长,有些不耐烦了。我经常也会这样,嘿嘿。
徐渭“青藤道士”横幅作品
好了,就写到这里,总体来讲,小荷才楼尖尖角,不要急沉下心思,笔耕不辍,***以时日,这孩子的书法水平将会让世人震惊也未可知!祝愿孩子继续努力,终成大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御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御的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