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科举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科举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科举制1300年来应试书体是什么?
中国科举制1300年来应试书体是馆阁体。馆阁体是指流行于馆阁及科举考场的书写风格,属于官方使用的书体,特指楷书而言,是一种方正、光沼、乌黑、大小一律的明代官场书体。这种官场书体在明代年间称为台阁体,一直到清代年间改称为馆阁体。
为什么古代状元的试卷字写的那么好,就像印刷体?
那叫“馆阁体”,也叫“台阁体”是明清科举的御用字体,
明代开科选士时,皆用楷书答试卷,务求工整。字写得不好,即使满腹经纶,也会名落孙山。这对当时书法艺术风貌产生过较大影响。因此,读书人写字,惟求端正拘恭,横平竖直,整整齐齐,写得像木版印刷体一样,这就形成了明代的台阁书体,称“台阁体”。
换句话说,朝廷规定了,字写不好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让以貌取人合法化,就是这么现实。
其实即使没有朝廷这项规定,你也必须写好,为了能录取,不然十年寒窗毁在字上,划不来,这个康圣人有话说。
你读书的时候,你们老师肯定跟你说过,写作文不管你内容写的好不好,但字一定要漂亮,不然写的再好,也不可能得高分,
古代科举也是一样,你能不能录取,全凭评卷老师的个人主观性,
你们老师不可能跟你说,你考数学、物理、化学要字写得漂亮吧?
因为物理化学数学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管评卷老师的心情和个人喜好。
但语文、科举这些,没有评判标准,就是评卷老师的个人主观了。
古代科举考试用的毛笔?
中国古代,读书人正式写字都是用毛笔,当时没有发明铅笔、水笔、钢笔。
至于北宋殿试,不单单是宋朝,而是各朝所有正式考试里面,来自各地的考生都必须尽量使用正规楷书或容易辨识的行书来进行书写,便于阅卷官员阅读和批改(否则看到龙飞凤舞的狂草,都不知道你在写啥东西)。
甚至从明代开始,更是专门规定,必须用楷书答试卷,必须工整。字写得不好,即使满腹经纶,也会名落孙山。
这对当时书法风格产生了较大影响。
因此,明代开始,读书人写字惟求端正拘恭,横平竖直,整整齐齐,写得像木版印刷体一样,这就形成了明代的台阁书体,称为“台阁体”。
明代唯一现存的状元殿试考卷,书法和内容都是顶尖的吗?
明代状元赵秉忠的试卷我只见过***版。赵秉忠的考卷能被当朝皇帝钦点为第一甲第一名,说明他的台阁体书法和内容都是顶尖的。如果赵秉忠的书法和内容不是顶尖的,能会被皇帝钦点为状元吗?
馆阁体书法,明代称之为台阁体,清代称之为馆阁体。台阁体和馆阁体字,是明、清时期学子们参加科举考试时用的标准的楷书书体。近年来,有不少网友说台阁体和馆阁体不是书法而是写字,这话说的似乎有点道理,因为,在明清时期书法二字还没问世呢,那时候就叫写字,而且也没有书法作品一说,当时人们把文人们用毛笔写成的作品称之为“一幅字”,而不是称之为“一幅书法作品”。比如:求幅字;讨幅字;“索幅字”,都是那个时期的专业用语。
明代试卷,不但要求必用台阁体,而且对试卷的章法布局和用墨也是有规定的。请各位看位朋友看上图。状元赵秉忠的考卷,中规中矩,清雅扑面,就像一幅优美的图画,让人观后回味无穷……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众所周知,古代要想出人投地,就“便捷”的方式是“考状元”。而从隋朝开始,科举考试也顺应而生,直到清朝末年,科举制盛行了1300多年,期间共产生700多名状元。然而,因为朝代更迭和战乱的影响,历朝历代的状元卷保存下来的很少。
据悉,现藏于青州市博物馆内的明代赵秉忠状元卷就是稀世宝物,它填补了我国明代科举考试档案的空白,是海内外孤本。
赵秉忠出身于官二代,父亲赵僖官至礼部右侍郎,但他没有当纨绔子弟,却勤学苦读,功夫不负有心人,明万历二十六,25岁的赵秉忠时高中状元。
据悉,赵秉忠参加殿试时,皇上钦定的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赵秉忠在状元卷中的2460个字虽然不是最长的,但却凝聚了赵秉忠对治国方略的深入思考,他围绕“实政”和“实心”这两个中心点,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议,阐述了治国方略等。
因此可以说赵秉忠的2460个字是字字千金,引人入胜。再加上他又擅长法,字写得龙飞凤舞,极为工整美观,获得了考官们的一致认可。据说,金殿问策之时,万历皇帝接见了他,赵秉忠对答如流,口才极佳,万历皇帝于是亲自在他的考试试卷上写了6个大字:“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并将他的状元卷赏赐给他。
赵秉忠如获至宝,他把状元券悬挂家中,格外珍惜。之后,他在仕途上平步青去,竟然官至礼部尚书。
身居高位不胜寒,赵秉忠因为为人刚正,为官清廉,得罪了朝中不少权贵,遭人攻击,后被罢官回青州老家。赵秉忠死后,其状元券被子孙很好保藏了下来。
光阴如水,时间很快转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青州市文物所主动找到了赵秉忠的后代赵焕斌。
原来,赵家人都以祖辈上出了个状元为荣,殿试卷更被看作传家之宝,从来秘不示人。一辈辈的赵家后人把状元卷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历经了几个朝代的更迭战乱,都是舍命保护下来的。
状元卷传到赵焕斌手下更是如此,据悉,1942年和1960年,因为家乡闹饥荒,赵焕斌两次闯关东,每次都将状元卷缝在破皮袄里带着。在东北的几年,赵焕斌每夜都枕着用破皮袄包着的状元卷当枕头,视状元卷如护身符。
科举是我国古代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据资料记载,中国有着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这一千多年一共产生了700多位文武状元,绝大部分的状元的试卷随着时间和历史原因都烟消云散了,我们现在唯一能够看到的状元试卷就是明朝状元赵秉忠的状元卷子。
这份殿试考卷是由赵秉忠的第13世孙于上个世纪80年代捐献给国家的,是有明朝三百多年以来唯一的状元卷,现在是国家一级文物,有着很重要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历史的巧合让我们普通人也能够看到几百年以前只有帝王才能看到的状元卷,有机会真的应该去博物馆看一看。
明代赵秉忠状元卷全卷(可以保存横屏观看)
这份状元试卷全长268厘米,有两米多,装裱件高47.6厘米,内里高14.1厘米,整体装裱,保存完好,可以说是一篇鸿篇巨制。
卷首用红笔书写着“第一甲第一名”字样,为当时皇帝朱翊钧亲笔题写,下面还盖着“弥封关防”的大印,全篇内容用不到1厘米见方的小楷书写,一共有2460字,阐述了赵秉忠对于国家隶制的看法,以及一些关于如何让国泰民安的方法。
赵秉忠状元卷局部
这幅作品的内容是不是顶尖的不敢说,我也并没有仔细的研读过,但是既然能够被选上“第一甲第一名”,我觉得至少在当时可以说是顶尖的。
赵秉忠状元卷局部
对于书法我还是比较了解的,我觉得他的这幅小楷作品绝对可以说是顶尖的,他的小楷书法并不是简单的当时流行的“台阁体”,有着他自己独特的取法方向。
从他的楷书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学习当时的流行书风,而是选择了学习魏晋小楷,有钟繇和王羲之小楷的味道,字体略扁,还有隶书的意味,字体结构标准、格调古雅,称得上是顶尖的小楷作品。
你觉得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科举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科举楷书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