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草书字体练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草书字体练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草书怎样连写?
手摩心❤印,如江河击荡,又似小桥流水涓涓不息,不失楷之抑扬顿错于动静中……笔下不造作,多关心国家事,当有点爱国思想,有时间看些有用的书……书法,篆,隶也要练习点呀……,不足的地方,望大家海函,致谢头条,谢邀请,再网见……
一、行书
1、行书:指符合“务从简易、相间流行”、“离方遁圆”这个行书定义的字体,它是楷书的解放,又是草书的收敛。总之,书写起来快捷简便、收放有度、潇洒通畅、灵动易识,为行书的正统。
2、行楷:沉着收敛、字字独立,更接近楷书的样貌,而用笔却仍轻松灵动,活泼自由,结字不似楷书那样处处严谨端庄、整齐划一,不时大小错落、欹正相生。
3、行草:是行书更为纵逸的一脉,它的效果更加快捷简便,书写中多连绵映带,更多地运用草书笔法。有些行书作品中不时出现草法,兼融顺便,转换自然,使作品更加起伏跌宕,生动有致。
4、行书章法的基本要求:行气贯通、起伏跌宕、挥洒错落、虚实收放、笔断意连、疏密散朗、因势赋形、自然谐畅。
二、草书
1、启功先生说:“草,本是草创、草率、草稿之义,含有初步、非正式、不成熟的意思。在字体方面,又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不论时代,凡写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但狭义的,或说是当作一种专门的字体名称,则是汉代才有的。”
2、章草、今草、狂草是草书发展中自然形成的三个阶段、三种体势、三种态度。
3、草法产生的几种途径:源自篆隶、省却局部、连接点画、改变位置。
4、草书创作应作到;
如果仅仅从书写来讲,怎么舒服怎么来,达到辨识就行。但要从书法角度来讲,行草书魏晋时期逐渐成型,后来唐、宋、元、明、清,虽各有特点,但终不能逃出二王一脉,因此,可以任意从你喜欢的行草碑帖入手,最好是墨迹,心摹手追,入的其门,慢慢的便会领略行草书之奥秘。
我以为笔尾和笔头关联,遥相呼应,让人看到没有起笔和顿笔的痕迹,但又感觉到后一笔是由前一笔过来的。其中的抑杨顿挫要把握好,还要有节凑。
班门弄斧,只是说说自己的感悟而已。
首先,我所理解的问题应是行草书创作。根据个人所掌握的笔法、字法的水平程度,再去安排所书作品的章法。行草书最为重要的是气脉贯通,在整篇中既要有萦带,还得有意连。不能一笔下来连串七八字以上,这样就像串蚂蚱似的,没有神韵。行草书的创作,是在精临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反复实践来提高的,当然,过程中还需要灵光闪现的即兴发挥。
行草书中,行与行之间该怎样相互呼应呢?
谢谢邀请!
首先,行草书字与字之间有呼应,行与行之间的更有呼应!如果没有呼应,没有变化关系,就称不上是书法!
个人在这里浅显地聊一聊行与行之间的关系!
以怀素自叙帖为例……
以下图一二三为例的第一二行字,大小对比关系,粗细对比关系,字与字的疏密对比,浓墨淡墨对比,连与断的对比关系,收缩与扩张的对比关系……
有了对比关系,才能在全篇布局里产生呼应关系,相似元素是在对比中产生的,也是因为对比才找到同类型,呼应关系自然产生!
如上如述,如此多的同类型产生了多少的呼应……
以上图为例,我们在怀素自叙帖中发现,接下来三行为粗浓线条组成块面,跟着三行细线条组成块面,大的对比呼应关系又形成了!
前几天在视频里看到著名书法家钟明善先生讲书法的课程,感觉讲得非常好,受益匪浅……但是讲到的其中一点不敢苟同。他谈到自叙帖中“奥”字,如图四,第一笔非常之粗,不合适,很突兀,临帖时应该变细,还为之找到了一个人临帖习字中写得很细的图片来佐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草书字体练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草书字体练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