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源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源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入门练些什么字?
选择行书字帖主要和练习的目的和个人的喜好有关,如果只是单纯的想要写一手好字,那么选择常见的行书字帖照着练即可,如果想要追求更深的造诣,练习的时间也很多的话,一般可以从古帖如赵孟俯的洛神赋,智勇的真草千字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等入手,最好不要从王羲之的兰亭序开始,因为他是临摹本非真迹,使转不走寻常路,比较难[耶]
我练得行书不多,回答得也不见得精准。
首先巜兰亭叙》我觉得不适合初学者练习,我有楷书基础还那么困难,况无基础的书法小白呢?
如果有静态书法的基础,如会点篆隶成楷书基础的建议练唐伯虎巜落花诗》,他更接近楷书,只有微弱的连带。
赵的楷书一:比较难,二:赵体没有骨气,身为宋朝皇室后人却为元朝卖命。说实在的这和汉奸无两样!俗话说字比其人,所以身为一个中国人,如果有点骨气都不必学赵!
行书入门可先练练楷书和行草书过渡的书体一一行楷。比楷书灵动,没有行草使转连笔多。动势也没行草强,基本是楷书构架。如智永行楷《圣教序》。
(智永行楷圣教序)
此帖温雅清劲,流美自然。有行书笔意,字独立而规矩,用笔变化较多。
如二横并列的一横轻、另一横重。撇画轻捺画厚重。主笔长横有的中段细瘦,末端稍顿笔。起笔笔锋入纸切笔动作细微,轻灵婉转。有的长横露锋直下笔,由轻至重,笔画由细渐粗顿笔作收,凌厉劲健。何绍基说他的用笔特点是笔笔空中落,空中住。
(智永行楷圣教序)
结构上较端庄而流丽,平稳匀称,舒展大方。雅俗共赏。苏轼赞曰:"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谈。″
把此帖临好后,就可以临王羲之的《圣教序》,相对来说,经过临智永行楷《圣教序》后,再临王羲之的《圣教序》要容易入手些。
(上图行楷书法作品为智永所书,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理由有
一 这几种书体是初学书法必须练习的书体,因为在写这几种书体时笔速要慢,是练习的控笔能力。在教学中,遇到很多没有练扎实基本功的学员,上手就直接写行书,如果没有控笔能力写行书,写出来的线条发飘,而且很多笔画写不出来应有的效果。
二 上述三种书体对字形要求严谨,稍有差样整个字就会写败。如果字形不过关,上手行书会遇到很多问题。
回到正题行书入门可以先练习《灵飞经》,它的字形是楷书字形,用笔有行书的笔意,和王羲之赵孟頫的用笔方法相似,建议楷书转行书练习此帖。如果直接学习王羲之的字帖建议先学习兰亭序或者赵孟頫的行书字帖,万万不可先学习《圣教序》,我非常赞同米芾老师的观点,有墨迹就不学碑。碑刻师水平再高也和原迹不一样,而且碑文大多看不清楚,给临摹者带来了很多困扰,只能盲人摸象的来想象。请看看图片对比。有清楚的墨迹不学,偏要学看不清楚的石刻碑文是什么道理呢?如果你要抬杠说冯承素的《兰亭序》版本也不是真迹,我请你不要低估了古人的双勾临摹能力。你也可以看看我主页小视频临兰亭序单子的效果。我不是炫耀,主要是证明在纸上写字比在石头上刻字容易的太多了。
当你掌握了王羲之的用笔方法,再去临《圣教序》会容易的很多。也可能你会说《兰亭序》难写,那你刚学圣教序就会容易吗?不要给自己心理暗示,要对自己有信心。圣教序可以学字形,毕竟字数多。但不是刚开始就学。用笔没学会,练习再久会养成错误的用笔习惯!
现代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为什么只是书法经典之流而不是源?
“书画同源”不但早已道出了其中的原理,而且作为中国“原始文化”的沉淀,个中道理犹如黄河之水……
35年前,我在日本东京生活时听了宗次郎演奏的《故乡的原风景》音乐,尽然莫明其妙的流出了眼泪……
经过寻找《故乡的原风景》音乐背景才知道,这是日本NHK电视台与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电视风光片《大黄河》。背景音乐全部有宗次郎先生独立创作完成,他也因此而榨干了自己的创作‘’灵感‘’……
通过《大黄河》电视片,我又知道了美妙的“陶笛”之音,原来是来之于母国(中国)的远古乐器……
《大黄河》片子的开场历历在目,镜头对冰雪溶化进行了大特写,寂静的冰川只有一点一滴的水珠声在空气中回荡着,一会儿小水珠会聚成为了小溪,各路小溪的会集又形成了奔流之势,浩浩荡荡的形成了奔流后,开始了向前发起了猛烈的冲击……最终形成了黄河!
‘’黄河源‘’从地理面积上来讲很小,可以说微不足道……但就是“她”开始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沿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祥地之一,所以中国人一般称其为“母亲河”……
现代书法家,是当代被官方权威机构认定的。有些習字还不到半个世纪,就被定为书法家。是否是高产书法家的时代?当代的这些书法家,能否步入历史书法经典之流,也许,难免令人发问与质疑。除非截断历史,从新`成为源头,那么,被认定为现代书法,它的标准如何,可以让它从小学开始普级吗?
这个情况是现代的主流,但当下的书法界有没有未来的书法经典之源这件事,我们还不敢下定论。
李斯的小篆成为经典之源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促成了书同文。张芝的草书成为经典之源,是在于人整个书法史上他是第一个正在书写这种字体,并且推向成熟的人。诸多魏碑为何能够成为源头,也在于其在一个书体演变的时代,以独一无二的风格存在,二王书风能够成为经典之源,则在于其作为一种技巧和风格,既是创立者、规范的创立者,还将其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现在创业讲风口,其实一个书法家要青史留名也要讲风口,讲那个浪头。比如在馆阁体不行的时候,祝允明、文征明站了出来,在那个路口独树一帜,建立了创新的高度,很重要的是它们被保存下来,并且为后世所看到,所推崇,所学习,所丰富这就成了源头。
但文化往往具有滞后性,很多超越时代的东西,也往往不会立刻被人看见,或者说庸俗之眼往往很难发现天才的创造。这个滞后性,有可能是几十年之后,有可能是几百年之后,也有可能是上千年之后。就像是魏碑早在汉代就兴起,但真正被大家所重视和广泛学习,其实是清代才出现的事情。
而今天最有希望能够成为经典之源的书家,可能不会那些只是[_a***_]临的漂亮的人当中,而会在那些能够融通百家自成一体的人当中,在那些拥有更多的独立的人格与艺术思考的人当中,在那些敢于打破传统与时代精神融合,敢于和未来和多元的艺术表达碰撞的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源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源的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