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扳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扳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初学行书,如何练习笔法?
在学行书之前应把正楷练好,正楷好比人走路,行书相当于小跑,人要先学好走后才能跑,所以楷书练好了在练竹书就水到渠成了,只须在书写楷书上加一些正常的速度或节奏,对某一部分字的章法笔顺进行一些调整,这就须平时多读帖多记帖多临帖了!
从楷书的练习转入行书,应在运笔使转上下功夫。由于练习楷书时,字的结构框架即字的结体已基本掌握了,那么,在行书的练习中,就要灵活运用笔法。行书讲究行,行的特点就是有连带、使转,或意连等。我们在运笔的过程中,要使诸多方面照应,做到一气贯通。
因此,由楷书到行书的练习,也就是由框架结体到运笔使转连带的过程。
初学行书,如何练习笔法呢?
笔法通常包括执笔与用笔。书法练习,首先必须要有正确的姿势与执笔方法。
一、书写姿势
一般情况下,写各种书体,姿势没有什么区别。平时练习中等大小的行书,姿势与写楷书一样,既要端正,又要感到自然舒适,这样,才能毫无障碍地使右臂送力至腕,至指,达到挥毫得心应手的目的。若练习较大的行书,可以***用“悬腕”的姿势,悬腕有坐姿和站姿。
坐姿
站姿
二、执笔法
练习行书,要使笔锋垂直于纸,笔能提得起,按得下,让锋尖始终在线条的中心运行,即中锋用笔。这样书写的线条圆浑,厚实,富有立体感。行书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
中锋行笔,执笔姿势无定法,有“拔镫法”即“五指执笔法”、“三指法”、“二指法”,甚至如执钢笔一样,也可书写,既有个人习惯,又有师承关系,我就喜欢用“三指法”。
练习行书,用腕很重要。用腕有三种:1. 枕腕,即右手枕于桌面上,宜写较小的字。2.提腕,即肘部着桌面,腕部提空,宜写中等大小的字。有时也可以腕部与桌面若即若离,细微处靠着写,线条长处提腕写。3. 悬腕,即腕、肘部离开桌面,这样能灵活运笔。写较大的行草书,必须用悬腕法,才能不受拘牵。行书练习,对腕的要求比较高。腕力控制得好,线条圆而有劲,腕灵活,则圆转自如。
书法"屈指可数"怎样写好?
谢谢邀请!
屈指可数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扳着手指就可以数清楚,形容数量稀少。
那么,书法屈指可数这四个字怎么写好呢,我认为还是用行书写最好,最有韵味。
为了回答题主的问题,我专门对“屈指可数”这四个字的写法进行了缜密的思考,最后决定用行书来写。以下是我查阅相关资料后找到的行书“屈指可数”,并精心编制了美图,现展示给题主和《今日头条》的各位网友。
上图为行书“屈”字的不同风格的写法,有柳公权写的,有文征明写的,还有李邕、苏轼、米芾、董其昌和王铎 、林则徐写的,都很有神彩!
上图为行书“指”字的多种写法。有书圣王羲之写的,有赵孟頫写的,有黄庭坚写的,还有郑板桥等书家写的。以上都是源于法帖。可学之!可欣赏之!
练了两年九成宫,水平如何?往下应该如何练?
题主临习《九成宫》两年,已临写到这个程度,实属难得!为此,要为你点个大赞!
接下来怎么办?我的观点是:继续深入临帖。而且要专工《九成宫》,不要换帖。
对临,正常情况下须三至五年,才能临写到五六分像。在对临过程中,要边临边读边悟。只临不读,不行;只临不悟,也不行;只读只悟,更不行。题主要视自己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每天临写,当把字临到五六分像时,再进行背临和意临。经过了对临,背临和意临,字就有七分像了。达到七分像时,就可以出帖写作品了。“七分像”开始创作书法作品时,可以加上“三分”自己的东西。真正达到“七分像”,至少需要八至十年。
临写八至十年以后,你可能就成为书法家啦!但是,还是要坚持临《九成宫》,因为临帖是一个书家一辈子的事。卢中南老师和“二田”都是当今临写《九成宫》的高手,但他们从未停止过临帖,一天也没停止过!
(上图为卢中南写的“欧楷”)
(上图为卢中南写的“欧楷”)
我学习九成宫将近二年,无老师指导,自己揣摩,对于该作品吧仅代表个人观点谈一下学习感悟:1、临帖如果把握不到位,应用尺量,量角器:笔画的长度,宽度、角度很细小的变化也是无法写出韵味;2、多练习增加记忆:成千便的练习记下创作时才知入笔角度、运笔、顿笔和倒锋;3、我才开始通临帖知道每个组合字的笔划位置关系,还不清楚字在整幅作品中的位置关系。4、认真的学习态度:俗语讲的好,师父引进门,修行再个人。亿万次数十年的修练是否达到最高境界就看你的造化了。只有这么多的学习观点,不对请批评指正,这是我的临作
欧字本就难写,而九成宫更是难中之难。试想,九成宫是皇帝老儿让写的,一笔一画,法度该是多么严谨,一个不慎,轻者砍头,重者诛连九族。
所以说九成宫纤微向背,毫发死生,故学欧不当,十之八九滑入板滞之路。
你的字大体上不错,但仍须进一步了解欧字特点。欧楷以方笔见长,以骨力见胜,横画善用仰势,竖画善用背势,结字险劲,平中寓奇。
欧楷貌方而意圆,即以方整之笔为形貌,以圆浑之笔为性情,使其笔意处处能兜得转。
欧楷力健而笔圆,即以方笔棱角为精神,而其画之中截则中锋提运,极其圆融。
学欧妙在骨肉相称,笔势圆活,以背势、仰势为主,四面停匀,八方平正之中寓险绝之势,而斜画紧结处必有一笔将字之重心扳正,切忌横势朝一个方向。
练习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两年时间,写成这样也是很好了,字形结构大部分把握的非常的好,笔力也不错,写出来的字很有力量感,尤其是第一个和第二个字,写的很棒!
这幅作品整体感觉就是欧体的感觉,气息很正,那些学田体的,写10年也写不出这样味道纯正的欧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习书法一定要练习原帖的原因。
但是写细节上还有一点小问题:
1、作者的捺画写的都不够到位,这一幅临帖作品中一共出现了6个捺画,作者都没有写好,尤其在捺画的收笔上没有处理好。
一般一个字的捺画是这个字的主笔,捺画写不好,这样整个字看起来就没有了力量感和精神。
欧体的捺画写出来要干净、利索、有捺脚才对,不能写的模模糊糊,拖泥带水。
2、钩画也没有写好,其中包括欧体典型的竖弯钩,这种钩来自于隶书,要写的平滑饱满流畅才对,尤其是毛笔往上转的那一段,一定要用中锋转上去,这是一个难点。
另外欧体的竖钩也写的太大了,欧体的竖钩要饱满,而且还不能露锋。
3、撇画写的也不是很到位,撇的前半部分写的很好,可是到了收笔的时候没有处理好,太飘了,出了很多的虚尖。
这种虚尖就非常影响撇画的美感,撇画本来属于非常飘逸的笔画,如果直接甩出去,出了虚尖,那么这个笔画就很容易飘,不沉稳。
结构把握的不错,笔法有问题。最好能读读书法理论书提高一下对古人用笔的理解。简言之,古人字小,今人字大,由此产生对用笔的误解很深,古笔法的失传也造成今人对运笔的误解。古人运笔是来回捻动而今人不知。。。。。。
毛笔字,一副书法作品每个字笔画粗细变化有规律么?
每个字的笔画都有其万千变化,不仅仅是粗细笔画的变化。在书法中瘦硬属于比较细,而肥厚属于粗笔画。
一般中锋属于圆润瘦硬,相比较中锋的偏锋则有粗笔画。这都是相比较而言。
创作作品,一般行书草书,笔画变化大,相应来说没有一定的常规法,属于可变笔画,随机应变,比如王羲之的集字[_a***_]序,其行草行书笔画的千变万化,粗细更是如此,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位置便有不同的笔画形貌。
对于正书来说,粗细笔画有一定的规律。比如颜柳楷书,都是横细竖粗。那么具有颜柳楷书基础,学习行书一般都有其粗细笔画的特征,即横则细轻,竖则粗重。
章法上讲究粗细笔画兼有,使得整幅作品有疏有密,形成有疏密有致。黑白布局符合欣赏舒适的感觉。
相反笔画粗细没有区分,没有书墨变化,显得单调,无姿态,则无韵之致。
由此笔画的粗细,应该说是学书法的最常识化的技法。
注重笔画的粗细,应该在丰腴上下功夫,并非单一的粗细笔画,必有苍劲有力,或俏丽遒劲妍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扳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扳的行书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