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篆书和草书字体对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篆书和草书字体对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笔势在篆书与草书中各自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之处?
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未,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 狂草”。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绵。“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
清篆和秦篆的结构有什么差别?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代的官方书体,笔画圆转匀称,粗细相等,偏旁的位置确定,字形简化。
秦篆的代表作品是秦代刻石,《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邪刻石》等结体匀称,字形统一,上下取纵势,笔法圆劲宛通,中锋用笔,藏头护尾,笔画委婉而刚劲,富于端庄美和肃穆气。
而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邓石如的出现,打破了篆书追求匀称光洁的风气,参以汉代篆额婉约灵动的书风,更以隶法入篆,终于让篆书出现重大突破。
邓的篆书字形长而略方,笔画流畅舒展,婉转中有纵逸之气。在他的影响下,一大批书家更是将隶书、楷书甚至草书的笔法融入篆书,让清代篆书出现提按、粗细、枯湿、浓淡等变化,增强了篆书的装饰性,极大地丰富了篆书的表现形式。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我们还是按照历史的进程来叙述吧。
秦篆,也称斯篆,因李斯而得名。李斯,也因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有真实姓名、而没有争议的书法家。
李斯的小篆,也称为玉箸篆、玉筋篆,因其笔画粗细一致,像玉筷子。李斯的真迹,现在能看到的,只有泰山刻石残存的几个字,也因历史的沧桑,不能看出其本来的面目。
这是宋拓本,还是比较清楚的
比较有名,并且清晰地,是宋人徐玄摹本的峄山刻石,但其笔画更接近于唐人李阳冰的篆书。
我曾多次谈及秦篆,更多的意味,不是书法,而是美术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在头条和问答中的相关文章),原因有二:
1、秦篆,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原因而创造的,是为了统一文字提供的一种标准字体。出于好认、规范的目的,而编制的,就如当代国家公布的标准字体是一个道理。
2、在一个文字以实用为目的的时代,出现一种特别不适合书写的字体,不是很能说明问题吗?秦篆,是五种字体中,唯一一种笔画没有提按的字体。大篆尚且笔画不均匀呢,单单出了秦篆这种写法,不奇怪吗?
被称为新世纪伟***现、改写秦代历史的重要书法作品的里耶秦简,应该给我的说法提供足够的证据。喜欢的朋友,可以自己详细了解一下里耶秦简。
为什么秦朝之后至清朝邓石如之前二千年,写篆书称得上大家的,只有李阳冰?除了秦朝短命之外,就是因为秦篆不适合书写。
“篆隶草楷行”和“篆隶楷行草”这两种排序,哪种更符合历史演变?
你好,这个问题应该算一个学术问题了!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甲骨文开始就算是有文字记载了,这时一个民族文明的记录载体,之后又出现了金文,后面才是你问题中所提出的五种书体。到底是“篆隶草楷行”和“篆隶楷行草”呢?我认为是前者,主要理由如下:
其实问题中主要的区别就是 是从隶书演化为草书还是隶书演化为楷书的这个点。那么追根溯源就要谈一谈隶书的这个重要的书体,看一下他的整体化过程,当然这要结合考古学的发现和出土文物来进行推断:
隶书从秦代就有了,史称古隶(秦隶),但我们知道秦代以篆书为官方文字,后来又到了八分隶书,隶书的正体化是在汉代(正体化就是指一种书体出现之后,发展成***和社会各阶级通行规范书体的一种过程),隶书的正体化也是多个阶段才实现的,从形体的规范到国家的强行推广,这个时间段应该是西汉初至西汉中晚期。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如我家乡出土的安徽阜阳汉简:
章草这个字体不知道你是否熟悉,其实它的形成就是由于人们在写篆、隶书的时候,觉得写的有些慢,加快了行笔速度,慢慢过渡的一个书体,当然章草中的捺笔保留有明显的隶书痕迹,是早期的草书。
总的来说,章草应该算是“今草”的前身,但是我们所看到的章草是没有字与字之间的连笔的,这是与今草比较大的区别。
我们从中可以知道,篆书、隶书和章草在那个时代是同时存在的,在时间段上并没有明显的界定,至于谁最先发明了章草亦是无人可知。
最后还要说明一点:初期的“楷书”,其实是留极少的隶笔的,所以楷书并不是从章草中演化的,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汉字形体源流演变过程中,排序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同时期出现于东汉后期)。“隶书,兴于战国晚期,成熟于西汉中期;它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创了今文字的新时期,使汉字形体发生了质的变化”。草书,萌芽于汉,成熟于晋;草书又称今草,由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源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秦章而得名。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出现于东汉后期;它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如钟繇、王義之,欧颜柳体等碑帖字。行书,出现于东汉末年,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字体,最易显示出书写人的性情。
书法是由于先民发明了用毛笔书写才产生的,学习书法,不必一定遵循汉字形体的演变流程,但是先学真书,再学行草是一种较好的方式。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字发展史确实经历了篆隶草楷行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为什么?我想从中国文字的本质属性谈这个问题。我认为,中国文字从开始产生以来就具有以下几种属性:一是实用性,二是抽象性,三是艺术性。实用性决定中国文字由简到繁,又由繁到简,总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的过程。大家都知道,字是记事,交流和传递信息的[_a***_]。中国文字的外在表象一开始来自物体的形象,所以产生甲骨文。随着社会的需要,文字也不断发展和创造。不断发展创造的结果使文字越来越抽象和繁琐,到秦之前已达到了***。但毕竟文字主导方面是实用。随着历史的发展,繁琐的文字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文字也逐渐由繁到简,经历了篆隶和篆隶的草化,即草篆,隶变草,隶变楷,楷草变行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所以中国文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是篆隶草楷行而不是篆隶楷行草。
中国文字的抽象性也决定了它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经过"书""书艺""书道"提升为"书法",使一些书体逐渐淡化了实用性而强化了艺术性,如篆,章草,狂草等,这些多见诸于书法和装饰品,在平常的应用中则很少见。这个转变过程也正是顺应历史发展和适应时代需要的过程。
以上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篆书和草书字体对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篆书和草书字体对比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