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行书的起源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草书行书的起源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行书、楷书和隶书,这四种字体中哪一种是其余三种的起源?
这四种书体,那一书体为源,这是中国书法最基本的常识。无疑是隶书。按一般说法,书法发展阶段是篆(大、小篆)隶、楷.行、草这五个基本阶段。隶书是篆书的进_步的简化规范,进一步的实用化。隶书是其它三种书体源头。
谢邀!
现在告诉题主答案:
隶书是草书的爹;
草书是楷书的爹;
楷书是行书的爹。
就这么简单!
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过程,请往下看:
根据题主的提问,可以肯定地说:
汉代是文字发展的分水岭,汉代以前所出现的:甲骨文、金文、钟鼎文、小篆等都属于古文字。汉代以后被称为今文字,汉代的官方文字为隶书,在篆书的基础上化圆为方,盘曲化直,由单一的线条逐步演深丰富的笔画,真正意义上的汉字逐步形成。
但文字的出现和演变的主要目的为实用,当人们的书写速度跟不上思维速度时,逐步提升隶书的书写速度,当隶书草化后形成的早起的草书(章草)。在汉代早期的汉简中可以清晰的看由隶书到草书的脉络。
而到了东晋时期所出现魏碑爨宝子仍留有很多隶意。
东晋《爨宝子》
汉《张迁碑》
书体的演变其实很简单。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中国文字很混乱,各诸侯国、各地有自己的文字,可统称大篆。
后秦始皇命李斯统一文字,书同文,车同轨,遂产生小篆。
小篆的书写并不方便,在快捷书写过程中,文字由圆变方,于是隶书产生,史称隶变,这在文字史和书法史上是划时代的***,它改变了文字产生的六义,让中国字由象形符号变成了方块字。
后来,隶书在又一次快捷书写过程中,产生了草书,初期草书称为章草。
至于行书与楷书,一般认为,草书书写速度放慢产生行书,进一步放慢产生楷书。但由于行书与楷书几乎出现于同一时间,是行出于楷,还是楷出于行,是有不同见解的。
回到题目,可以肯定的是,隶书是其他三种书体之源。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现在通行的说法,行书,楷书和草书,都从隶书变化而来,而隶书是由小篆变化而来,小篆又由大篆演变而来。
大篆一般认为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造。班固说:“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大篆以石鼓文为代表。
小篆是个啥呢?《说文解字序》中说:“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秦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传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省改,谓之小篆”。所以,小篆乃是取自史籀大篆,简化之后形成的新书体。 前人有“非究於篆,安能得隶”的说法,因为隶书正是从篆书而来。
篆书和隶书,看起来相差太多啦,这怎么能攀得上亲戚呢,别急:“篆之捷隶也”。篆书写快了,就出现了隶书。可以说,后代书体的基本笔法,都是在小篆时代就已经造就了基础,后代的大家,也往往从篆书中获得最为精妙的笔意。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隶书据说是秦人程邈所创,后人把隶书分成"秦隶"与"汉隶"。"秦隶"多用方笔,被称做"古隶"。"汉隶"又称"八分"体,。一九七五年在湖北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就是秦隶的代表。这就看出来隶书和篆书的传承了吧。
三大行书起源?
第一行书是王羲之,兰亭集序 东晋
“天下第二行书”公认为唐朝的颜真卿所写的《祭侄季明文稿》,《祭侄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
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黄州寒食帖》 北宋
三大行书是指《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
起源有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草书是哪个朝代的?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
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魏晋,行书形成200年,今草书形成,因有王的存在,这时期真的是中国书法的巅峰吗?
在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上, 魏晋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出现了钟繇、陆机、卫瓘、卫铄、王羲之、王献之等大批的著名书法家。其中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书法一脉相承,书技精湛,开创出光辉璀璨的书法巅峰时代。
作为中国书法史的巅峰,魏晋书法所彰显出的风度和气象是后世始终都无法超越的,它温文尔雅、贵和持中、风流蕴藉、潇洒飘逸,为历代书家所瞩目。
魏晋书法承汉之余绪,又极富创造活力,是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魏晋书法规隋唐之法,开两宋之意,启元明之态,促清民(国)之朴,深刻地影响了历代书法并影响着当代书法的发展。
从曹魏开始,对文学艺术的关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惟才是举”等选人制度的实施,使“才能”有可能越过道德而成为人们的首要追求,其中就包含文学艺术,如原来被视作小道的文学,被曹丕誉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书法在东晋时期成为世家大族争能斗胜的方式之一,上层贵族大量进入这个领域。魏晋书法在这一背景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首先,是楷、行、草等字体在广泛的应用中得到迅速完善;其次,出现了多位在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大书家,在风格的开创和典范的树立上有无可取代的意义,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书法史的发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书法作为艺术的许多基本观念被揭示出来,不仅形成理论,而且被贯彻到实践中,从而使书法的艺术性质得到了强化。
这时的书法发展,大约可以这样来描述:三国为过渡时期;两晋(尤其是东晋)为鼎盛时期。出现了王氏家族等一大批优秀的书法家。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造就了这些贵族人物的独特情怀。身居庙堂时,他们也会像传统知识分子一样,心忧天下。但其他许多儒家***道德观念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失去了权威,因而当回到个人的生活中来时,他们崇尚玄谈,寄兴高远,饮酒服药,悠游山水之间,纵情享受人生,他们的精神,体现为不拘不执、潇然放旷、纵意自适,虽然其中也许隐藏着深深的绝望和痛苦。这种精神风貌,在他们的书法里得到了真实的显现,后来人把这种艺术风貌的精华,概括地称为“韵”,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美的一大典型,长期得到崇敬。
今草书的形成是在章草发展而来,今草前驱张芝最负盛名,影响甚大,被后世尊为“草圣”。
书到魏晋主要以“二王”书法体系为代表,学习“二王”书法进入高峰期。自唐至今,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步入了书法艺术的殿堂,成为书法学习的时尚。
當今,才是中国书法的巅峰时期。
古人也非常羡慕今人,到处是“书法家协会”的牌子,遍地的“书法家”,今天打“比赛”,明天“搞展览”,所以,书法兴盛巅峰在当代。
把魏晋书法说成巅峰不妥,在书法的历史长河里,就书法而言,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秦以前的大小篆,东汉的隶书,东晋二王行草,唐代颜真卿,均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书法高度,不能区分谁高谁低,只能说各具特色!
当今的书法创作及书法队伍,是历史上花样最多的、协会最多的、封官最多的、水平最烂的顶峰时期。为何要这样说?道理很简单,往前的不说了,你就仅看看清末民国初期的书法,再比比当下的所谓国展的获奖作品,谁高谁低一目了然。
更可笑者,这还不够又弄出了书法硕士、博士,还有了专门掌管写毛笔字的***官员。真是热闹之下无奇不有。
谢谢邀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行书的起源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行书的起源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