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嵩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嵩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王笔法的特点什么?如何掌握和学习二王笔法了?
二王指的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他们的书法成就在中国书法中是举足轻重的地位,后世模仿的人不计其数。
要说到二王书法的特点,描述的词语都很多,什么飘逸,俊丽,潇洒等等,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书法理论家和书法评论文章对二王的字进行评价和描述,而且给得全是正面的评价,所以如王羲之兰亭序等被后世评价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王虽然是父子,但字如其人,也颇有不同,最大的差异表述是王羲之内敛,王羲之外拓。但用笔或说笔法上还是一脉相承。如空中落笔,果敢行笔,收笔牵带等随处可见。
对学习二王书法者来说,不同人对二王书法的感悟不一样,我觉得流畅不失端庄的意境大多人推嵩。所以现代硬笔书法很推崇行楷,兼顾辨认性和流畅性,很是实用。
如何学习二王的笔法?这也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和一篇文章可以说清楚。这里大致可以从入笔,行笔,收笔三个方面说说特点吧。起笔把笔锋略斜,这样容易做到露锋;行笔果敢,保持流畅;收笔注意收笔后的走向,保持气韵畅通。
字无百日功,临摹你喜欢的二王的作品,坚持专业的版本,慢慢从中感受和体会二王书写的技巧和韵味。这样才能把二王的笔法学到家。
浅见,请指正。
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见之,也就是说中锋运笔在楷书中用的多,而在行草书中的运动状态就很丰富了。
首先说魏晋时期的毛笔,如图所示,据南北朝时的《笔经》记载,毛笔的笔心是用麻纸缠制的,用徐邦达先生的话说《兰亭序》是用“硬笔”写的。
所以这种缠心笔由于笔心整体秩序不会散,也很难铺毫,故而写出来的字比较有力度,而且容易实现中锋运笔。
魏晋传世的摹本都是行草书,所以这里便不以中锋为主。而是中锋侧锋交替,或者以侧锋为主,甚至都是侧锋。
因为魏晋的执笔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钢笔式执笔,一种是五指执笔法。
通常钢笔式执笔法写出来的字多是侧锋的,也就是一笔书(米芾曾说善书者只有一笔,我有四面),这类作品比如王珣《伯远帖》,王献之《地黄汤帖》。
还有一类即侧锋转中锋,也就是八面用锋,用笔多以侧锋起笔通过立锋转为中锋用笔,随着笔锋的S运动、环绕,所以笔锋会自然的拧劲,但是我理解康有为所谓裹绞用笔不需要刻意为之,古人也没有任何书法理论记载过这个问题,所以说绞属于运笔自然结果。这类作品比如《丧乱帖》。
总之笔法是什么?是S和O形的运动,是有完整性的,连贯性的,复杂性的。
说有完整性是因为笔锋不散加上外力的收束每完成一笔笔锋会还原成尖锋,通过提按进而无往不收。
谢邀请!
如果把王氏父子的书法生涯比作两条不同长度的线段,则献之的书法成就几乎可以被忽略,因为王献之书风的转变是在和其父基本功相差甚远时进行的,也可以说有很大的急功近利的因素,小王曾经拿自己的字问那谁说是否为其父所书,又将羲之题字拭去以己代之,如果属实,足以证明其急于出其父之右,也就促使其在未完全继承其父之精髓时走了捷径,这也是我只所以认为若大小王并列,则小壬不足论的原因。
那就谈谈大王特点,与学习其它名家之风格类似,起始学其样貌,似谦谦君子,不激不励。笔锋之游走自然放松,好像是字本来就该这样去写,再看大令之流水草书,则有遇石冲开,急于向前之意,中秋帖犹为明显。
学二王者唯米芾真正出帖,且自己的风格明显,多有人认为米学小王,个人认为米字实从大王出,仅借小王一任性而矣。
仅个人思路,见笑!再晒点秸杆禁烧标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嵩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嵩的行书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