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米芾行书找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米芾行书找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蟹爪勾”是米芾独创的笔法吗?
蟹爪钩的原创者是王羲之,再《兰亭序》见于“游”字,而真正把蟹爪钩发挥的淋漓尽致的则唯有米芾米癫。
米芾在三十八岁创作的《苕溪诗卷》中就大量引用了“蟹爪钩”这种具有独特个性的点画造型或技法,而且把它发挥的淋漓尽致,也充分表现了米芾对书法技法的运用自如的水平和驾驭能力。
米芾“蟹爪钩”的经典 用笔方法是逆锋入笔写竖画,竖画末尾稍作停顿, 缓缓回锋向左平推,然后稍疾向上勾出。如《苕溪诗卷》中的“***”。米芾在他的作品对蟹爪钩的运用,不是生搬硬套的运用,而是因势生形的巧妙利用,整体形态基本一致,但在具体的字中有多种变化甚至还有反用的,借用到其它点画中的,如“赓”字左部的撇画。
典型的“蟹爪钩”造型
化用蟹爪钩的变化形式。
反用蟹爪钩的两种形式。
从中不能看出米芾是非常善于学习和借鉴的,米芾的化古为我的能力非凡庸能比。不过这种点画造型虽然能够使得我们的作品耳目一新,别具一格,但不可滥用。用的巧妙可以为作品增色,运用不当可能过犹不及,使得书法作品入俗气之门。所以 ,现代书法亦或现代书法家几乎不***取这一技法。亦或许是因为这一特色造型太过于独树一帜了吧。再者就是可能“蟹爪钩”并不是一个意义上书法点画之内的造型,有画蛇添足之嫌,虽然如此,但在米芾的书法中的确被运用或者说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首先,从汉字起源看,在早期文字中,并没有勾这种笔画。在大篆中仅仅有向左弯曲的圆弧状笔画,这也许是最早的类似于勾的。在汉字隶化时为求字形的方正平稳开始有了勾,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勾与所谓的蝎抓勾极为接近了,东晋王羲之十七帖的得字已与后来米黼广泛使用的没有什么两样,兰亭序中殊字也很典型。其实蝎抓勾最初只不过是为了求得笔画之间的呼应,气息的连贯自然带出的一种效果,隶书中已有雏形,王羲之书法中偶尔出现比较典型的蝎抓勾,但在我看来,王羲之书法中出现的蝎抓勾,是无意识而为之,到宋米黼,将这种笔画广泛使用,是他发现了在王羲之书法中偶现的这种笔法独特的美,与自己的风樯阵马的书风结合起来,正能彰显个性,也就是说,有意识的追求这种笔法,广泛使用这种笔法的,也许米黼应算第一人。
“蟹爪钩”不是米芾的独创笔法,这种笔法源于汉隶,又经过王羲之、王献之的发扬光大,最后米芾成了“蟹爪钩”集大成者。
汉隶的竖钩,出钩以前通过横向运动,蓄势铺毫,竖笔的末尾,往往向左平推,状如螃蟹横行的爪子,这种笔法就是最早的“蟹爪钩”,如下图《汉 · 华山庙碑》“事”字:
这种笔法在汉隶当***别常见,又如下图《汉 · 乙瑛碑》“于”字:
如《晋 · 王羲之 · 集王字圣教序》中的“寺”字,如下图:
《晋 · 王献之 · 鄱阳归乡帖》中的“东”字,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写法,非常精彩,如下图:
米芾学习书法的方法绝对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突破秘诀是“集古字”,说他是“中国书法的一个缩影”也不为过。
《兰亭序》中的“殊”
他学古人的重要方法是“拿来主义”。
一、取其形,形成自己的符号。最典型的是“蟹爪钩”,最早出现在《兰亭序》,智永《千字文》也有,但老米用到了极致,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导致后人以为是他的首创。
智永《千字文》中的“学”
二、增损改造。米芾有首打油诗:去颜肉,增褚骨。发天秀,助神物。敢窃议,赠骨突。骨突即“爆粟子”。
他学颜改造其肉多的特点,学褚改造其笔画偏细、骨多肉少的特点。
米芾《参政帖》中的“学”
三、遗貌取神。体现在他中年后学二王的作品中,这是一种难度极大,也最高级的学习方法,必须有正确的笔法作支撑。
蟹爪钩这一用笔方法,在王羲之的手札当中能见到几个,直到智永《真草千字文》的楷书部分,这种笔法才大量出现,颜真卿的行书中也有这样的笔法。
米芾学书自称为集古字,学习过颜真卿也学习过二王。而米芾对二王理解在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蟹爪钩这种笔法在米芾的手下,发展成为常态。
以至于与我们现在一提起蟹爪钩就会想起米芾,其实早在二王、智永和颜真卿的笔下早就出现了。
米芾与黄庭坚谁的书法更好?
各有千秋,沒法比
黄庭坚的书法,大抵行书结字修长,中宫紧抱,聚而不散,用笔夸张,如长枪大戟,一波三折,摇曳而行,韵味绵长;草书更在形式上突破,挪腾跳跃、奇崛放纵,大有超张迈素之势。山谷书风独特而强烈,书法造诣高超故今天被认为是[宋四家]中最自我、最叛逆的一家。
米芾书法的多变堪称宋人第一,古人所谓八面开锋,即指米字而言。米芾的书法空灵妙逸、跌宕起伏! 单以行书而言,造诣超神绝倫。
米芾书法如何欣赏?
如何欣赏米芾书法。
我的看法如下:
1、米芾学书。
初期学书都是集字临帖,下过很深的功夫,自称“集古字”,寻访了不少晋人的法帖,后传王献之《中秋帖》是出自米芾临本,从这点能看出米芾作书是很认真的;
2、米芾性格。
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从米芾性格上不难看出,他的性情怪异、举止癫狂,人称“米颠”,是一个不愿意落入俗套的人,他的书法和他率真痛快的个***有关系的;
3、米芾书风。
在“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米芾的书法以“沉着痛快”的独特风格,尽显他的率真本性将宋人尚意推到了高处,吴琚是学米芾笔墨神韵公认最好的一个,性格上的差异,书风上体现不同的性情。
以下面是我临习行书见附图(不是米芾的法帖,仅供参考):
米芾是是宋四大家苏黄米蔡之一,人称米襄阳,米颠,米南宫。他的书法继魏晋,唐代之后的又一高峰。他是著名的画家,文字校验专家,收藏家,他的临帖功夫天下第一,先贤的碑帖可达到以***乱真的程度,书法技艺***百家之长,自成一体,形成了宋代尚意的书法风尚,其代表作有苕溪帖 ,蜀素帖。
一,酣畅淋漓, 他是刷字,打破了书法造作的描字,行笔自然,收放自如。
二,八面出锋,每个字,既有内敛,又锋芒外露,生动活泼,巧合米字格把平面分成的八块,藏锋漏锋,不拘一格
三,造字奇侧,米字一般有一定的倾斜,新奇打破常规,一改平淡,每个字鲜活生趣。
四.留白充分,书画同源,每个字的留白充分且对称,用笔的轻重缓急,用墨的浓淡枯润,都自然天成,妙不可言。
五。章法奇奥,单个字的章法与整篇布局浑然一体,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米芾的书法艺术自宋以来,没有人逾越,因为他的个人素质太全面,艺术水平太高超。本人学米字一事无成,但绝不后悔。
看到这个题目,我想起2003年秋去湖北襄樊拜访米公祠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祠内有纪念性建筑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并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巾45碣,其他碑刻145碣。
纪念馆馆长听朋友介绍,得知我研习米芾书法多年,请我题字,我说是怀着朝圣一般的心情来,不敢班门弄斧,一再推辞;无奈盛情难却,写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几个字,我的意思是来到米公祠,就是一滴水见到沧海。的确,看到米芾的书法真迹或原碑,真是惊喜异常。我还购买了几幅碑拓,有一套大字的唐诗《米芾书王维诗》,共六张,带回来以后,装裱镶框,每日临习,颇有收获。
关于米芾书法,历代评价极高,“宋四家”中他的成就在四人中最高,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绝非浪得虚名。首先,他博***众长,融会贯通,自成一格。早期,他曾练习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五位唐代名家法帖。后听从苏轼建议,专师晋人,书房名“宝晋斋”,遍临“二王”法帖,几可乱真;特别是与王献之书法的血脉贯通,更有性格的相似,但他的笔画厚阔,结体欹斜,呈现出舒张圆劲之势,又有高人之处。
感谢问题邀请。米芾书法,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米芾的作品既继承二王衣钵,又大大突破了二王完美得近乎封闭的审美框架,突破形式上以工稳秀美为追求的创作思想,将书法中有意思的美更一步放大。
在他笔下,意趣、情绪为首要表现对象,不会规规矩矩坐在字格里,表现形式上,体势骏迈,奇崛跌宕,险峻如嶙峋怪异之山峰,论笔势之险,几乎前无来者。
若论体势骏迈,北宋四家中首推米芾。米芾书法,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在变化中达到统一,又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而如此妙境,尤在米芾手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米芾书法是中国书法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同苏、黄、蔡、颜及历代书家一样具有各自的特色。
许多书学者单独提出对米书的关注,正是因为其书法的特点明显,引人注目。如何理解和欣赏米书呢?
一是了解米芾书学轨迹。米芾初师欧、柳,后转师二王,有相当厚实的功底。三十多岁后东坡先生劝其书学晋人,开始集古字,学晋人。由于转益多师,逐步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从中可以看到,米书特点突出,但不是无中生有,虽大刀阔斧,但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用笔、章法独出机巧。
二是米书特点。用笔特点沉着痛快是其一。章法随遇而变是其二。结体天真自然是其三。历代对米书更是评论多多,褒贬皆有,但米书之美是大多书家所推崇,亦是公认。
三是学米书要内看其字的渊源,外观其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之气势、风格。不可只观表象,不见二王、晋人,只学表皮。
我们欣赏米芾之书,就是要把握理性,不要人云亦云,要欣赏其内在的东西,要得其意趣。
一家之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米芾行书找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米芾行书找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