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推字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推字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郑板桥的书法被形容为“乱石铺街”,那么他的楷书水准如何?
世人皆知郑板桥画竹是一绝,对其精湛的书法水准却一直存在争议。这大概是郑板桥的书法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缘故,不可能符合每一个书法爱好者尤其是书法欣赏水平欠佳的初学者的审美习惯。
很多人对郑板桥书法作品的印象就是那幅影响广泛的“难得糊涂”,殊不知郑板桥其实留下了大量水准颇高的书法作品。郑板桥的书法作品最常见的布局特点就是字型大小反差很大,错落有致,因而被书友们形容为“乱石铺街”,颇为形象。
有意思的是,郑板桥是康熙年间的秀才,雍正十年的举人,乾隆元年的进士。大概是个性使然,郑板桥一直官阶不高,任知县十年,7年在潍县,不过政绩还算不错。形成了“七载春风在潍县”的从政生涯,为后世树立了传颂不衰的担当、为民、清廉、务实的典范。当然,比之其诗、书、画“三绝”的艺术成就,个性彰显的郑板桥在官场难以混出更大的名堂也是必然的。郑板桥的书法特点极为突出,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世人亦称"板桥体"。对于郑板桥书法艺术水准的评价褒贬不一,尤其是到了当代书坛,一些人将其书法直接划入“丑书”行列,甚至与傅山等书画大家一起被视为“丑书鼻祖”;另外,以启功先生为代表的一部分书家,对郑板桥的书法评价很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谓推崇备至。启功先生对郑板桥的楷书有一段通俗的评价:平心而论,板桥的中年精楷,笔力坚卓,章法联贯,在毫不吃力之中,自然地、轻松地收到清新而严肃的效果。拿来和当时张照以下诸名家相比,不但毫无逊色,还让观者看到处处是出自碑帖的,但谁也指不出哪笔是出于哪种碑帖。
自从见到郑板桥的这几张小楷作品后,我便认定这是到目前为止对郑板桥书法最精准的评价,可能有些书友不太能理解,如果真能反复把玩郑板桥的书法,并细细揣摩,一定会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翻开书法史看看,以隶书化行书的书家并不多见,郑板桥是一个难得的成功的典范,其实他的很多作品很难界定为某一种字体,很多“行书”也可以被归为楷书之列。这便是郑板桥的书法与众不同之处,他的书法对篆隶北碑的融合,以及对宋元明书家笔意章法的理解,都归结到自身笔下,融会贯通,蔚为大家。就我个人而言,对于郑板桥书法的确有些偏爱,所以我一直觉得郑板桥的书法水准应在同为清朝书法大家的成亲王和刘墉之上。
当然,书法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到不一样的美,你可以不认同,但是应该保持理性的交流,这样对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一定大有裨益。以上也只是惊龙轩一家之言,希望能与各位书友一起交流探讨,谢谢!能青史留名的书家,无论其字外人看来如何“丑怪”,都不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清中期的郑燮、金农也是如此。
雍、乾年间,在钟王、颜柳、苏米、赵董等帖学笼罩下的书坛,真正另辟天地,力图闯出新路的当推“扬州八怪”,其中书法又以郑燮、金农二人为代表。虽然他们的书法还善欠成熟,但变革的意向十分鲜明,康有为就曾论此:“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
郑燮的书法与绘画一样,亦具“狂怪”意趣。曾自称:“既无涪翁(黄庭坚)之劲拨,又鄙松雪之滑熟,徒矜奇迹,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以行草,究之师心自用,无足观也。”时人把他的书体形容为“乱石铺街”,号称“六分半书”。
郑板桥的楷书得宜于《瘗鹤铭》,以碑刻为宗,追求高古;行书学黄庭坚,并遍及诸家体。但此人天资过人,于真、草、隶、篆各体皆用功至深。又能糅竹、兰等画法入于笔法,挥洒自然而不失法度,其书肥瘦夸张,大小欹斜,呈偃仰狂怪之态。
郑燮的楷书作品不多见,然于当时“馆阁体”风行,帖学兴盛的时代,要是一个书家没有扎实的楷书功底,是不可想像的。郑板桥形成的这种极具个人面目的书体,大都仅限于行书、题画及各种应景遣怀的体裁,正式场合的书体,也是规规矩矩的正楷,而且水平不低。
从他的这幅楷书作品中,我们可看到深得“黄庭”“乐毅”神髓,又具欧体韵致,帖学功力致深。
所以他的“变体”,也是建立在深湛的传统书法基础上的,这点无可置疑。
[临池管窥]欢迎关注 谢谢阅览!
可以肯定的说,郑板桥的楷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书善工隶,画善工竹,鲜见他的楷书。
仔细观赏和品读郑板桥的楷书,总体感觉是:用笔老辣,书写自然,法度谨严。其不尽人意的是,章法布局稍零乱,字的重心不在一条线。但是,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扬州八怪嘛!有时候是不太按常理出牌的。
据说,郑板桥曾经临习过钟繇的楷书《宣示表》,也临习过王羲之的楷书《孝女曹娥碑》,欧阳询《九成宫》,颜真卿的《勤礼碑》,柳公权的《玄秘塔》,他也都临习过。还有,就是“宋四家”的字,他也常习之。汉碑临的就更多了。这些都为他的楷书最终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能青史留名的书家,无论其字外人看来如何“丑怪”,都不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清中期的郑燮、金农也是如此。
雍、乾年间,在钟王、颜柳、苏米、赵董等帖学笼罩下的书坛,真正另辟天地,力图闯出新路的当推“扬州八怪”,其中书法又以郑燮、金农二人为代表。虽然他们的书法还善欠成熟,但变革的意向十分鲜明,康有为就曾论此:“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
郑燮的书法与绘画一样,亦具“狂怪”意趣。曾自称:“既无涪翁(黄庭坚)之劲拨,又鄙松雪之滑熟,徒矜奇迹,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以行草,究之师心自用,无足观也。”时人把他的书体形容为“乱石铺街”,号称“六分半书”。
郑板桥的楷书得宜于《瘗鹤铭》,以碑刻为宗,追求高古;行书学黄庭坚,并遍及诸家体。但此人天资过人,于真、草、隶、篆各体皆用功至深。又能糅竹、兰等画法入于笔法,挥洒自然而不失法度,其书肥瘦夸张,大小欹斜,呈偃仰狂怪之态。
郑燮的楷书作品不多见,然于当时“馆阁体”风行,帖学兴盛的时代,要是一个书家没有扎实的楷书功底,是不可想像的。郑板桥形成的这种极具个人面目的书体,大都仅限于行书、题画及各种应景遣怀的体裁,正式场合的书体,也是规规矩矩的正楷,而且水平不低。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乾隆元年的进士,曾经在山东潍坊做过县令,政绩显著,后来定居扬州,以卖字画为生,因为其书法和绘画比较个性,被列入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书法,他的书法将行书、草书、篆书等书体参入隶书,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人称“板桥体”,又因为隶书在古代被称为“八分书”,所以他自称自己的书法为“六分半书”。
这种书法乍一看起来是非常奇怪的,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都有,参杂在一起,加上一些作品的字距和行距都比较小,看起来连成一片,就像道路上铺的鹅卵石,也被人戏称为“卵石铺街体”。
但是郑板桥的书法一开始就这样吗,他的楷书水平如何?
郑板桥的书法开始肯定不是这样的,前面说过他曾经是乾隆元年的进士,要考上进士首先要参加科举考试,参加科举考试必须要会书写当时官方统一要求的“馆阁体”。
而馆阁体是非常注重规整和标准的,它的主要标准就是“乌、方,光”,所有的考生写的基本都一样,乌黑、方正、光滑,写的个性是得不了高分的。
这个我们能从郑板桥的小楷《戒子铭》里看出,当时他的楷书写的还是很公正的。如下图:
40岁以后,也就是郑板桥中了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这种标准的楷书了,开始慢慢的做一些改变。恐怕这种束缚个性的馆阁体,郑板桥早想弃之如敝屣了吧。
郑板桥的这种好几种书体相参的形式并不适合我们普通的书法学习者,他是所以能把各种书体相参在一起,是在他对这几种书体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一般人做不到,强行相参适得其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推字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推字楷书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