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字体的优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楷书字体的优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楷体字有什么特征吗?
楷书是一种“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的字体,由隶书演变而来,又叫作“正楷、真书、正书”。特点是字体端正,规矩整齐,所以楷书又有楷模之意。 主流的楷书颜体和柳体,对后世书法的发展影响很大。颜体字以丰筋见长,显得宏放;柳体字以骨力取胜,显得劲健。所以被人们赞誉为“颜筋柳骨”,适应了后世人们不同的审美心里要求,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接近楷意的行书称为行楷。行楷字保留了正楷字严谨、方正和规矩的特点,比正楷字活泼、富有变化,书写也较为便捷,是一种既有广泛实用价值,又有较强的艺术性,具有相当观赏价值的字体。
练字从楷书练起有意义吗?有什么好建议?
谢谢邀请。练字,我个人认为,必须从楷书练起!才有扎实功底。你看唐帖,哪个的楷书写得不好?中国书法,分为楷,行,草,隶等!但凡天下事,没有一件一步登天的。写字依然如此。必须一笔一画,认认真真的写,把楷书写好,才能习其它门类,字的结构,方正,偏旁部首等书写合理后,再习行书,王羲之《兰亭序》,赵子昂等大家行书。行书写得行云流水一般后,再向草书发展。如有必要,多临魏碑。必成大家!己上是我不成熟的看法。不知对否?请指正之!
练字从楷书练起有意义吗?
楷书,最早出现在的时候,和隶书属于同一种类。唐代以前,叫隶书,真书,正书,都可以。宋代以后,隶书和真书有了明确的界限。真正称为楷书的时间并不长,大约六七十年的时间。
古人对于楷书的概念和我们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说的楷书,指的是足以为楷模学习的字,叫楷书。如李斯的小篆,张芝的草书,蔡邕的隶书,钟繇的正书,王羲之的行书,等等。当然,其它优秀的书法家作品,也是楷书。我们今天的楷书,指的是书体,并不是指某人书作。
练习书法要从楷书开始,是因为楷书是规范的官方文字。所有的正式文书,从古到今,都以楷书为文本。大家从小识字开始,就要从楷书开始。楷书是人们最熟悉的字体,从楷书开始练字,一是省去了识字的这个过程。而其它书体,则有识读上的困难,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楷书是根本。行书,草书的写法都以楷书演绎而成。有人说草书出现的时间比楷书早,没错,但那是章草,一种从隶书演变出来的书体。和今草的体势、用笔完全不一样。
再一个原因,楷书与行书,草书的书写速度上相对较慢,点画结构的规律性较强。有利于初学者学习掌握。有人说学习书法,只要喜欢,从任何书体都可以。消磨时间,只要高兴,怎么写都可以。但想把字写好,不把基础的楷书练好,其它的书体就不要想写好。
从科学规律来看,要看年龄段,谨遵儿童成长发育规律。
一、如果是4、5、6岁的孩子(幼儿园和学前),软笔,建议学篆书、隶书,目的是让孩子体会传统软笔书法的执笔,中锋行笔和把象形字当画来做游戏。
这个阶段不建议写硬笔,如尝试写硬笔,建议写横平竖直的字,不要顿笔。
二、如果是7、8、9岁以上及成人,要学横带倾斜度的字,从硬笔开始,要去掉楷书顿笔,横倾竖直,可以专注的练习汉字结构,打好基础后,再写有顿笔的硬笔楷书。 通关后,就可以学软笔楷书(唐楷和魏碑)。 硬笔、软笔楷书打好基础后逐渐学习行书、草书……
三、如果想继续深入学书法,再回过头学习隶书、篆书……
学习书法从楷书练起,对以后的练字能形成一定的好处,可是不一定非要从楷书开始。因为各有不同意见,要我说练习书法,我的老师让我从碑文开始练习的,然后隶书和正楷的一个学习过程。因为无论是何笔体要是练好了,才行。练习书法是提高文化素养,静心修身的好办法。
从字体而言,字分篆、隶、楷、行、草,而篆隶的笔画随着字体的演进,都融合进了楷书,因此楷书的笔画样式很丰富,这些不同的样式又包含着多种用笔的笔法基本功。像练武术一样,弓步、马步、踢腿、劈叉,这些都是后来连贯套路的基本功。从楷书练起,就是从基本功练起。
行书是介乎楷草之间的字体,它在界线划分上本身就较为模糊,它是一种过渡字体,如果从行书练起,似乎进可入草,退可入楷,但恰恰是因它进可攻、退可守的多变性,这给初学者以不可琢磨。因为它游移不定,导致很难把握笔画的本原面目,时间长了,再返回楷书笔画,往往会因为平时练行书浮滑的习惯,导致楷书笔法动作不到位、用笔交待不清、缺乏厚重感、缺少基本功的肤浅。
草书得楷书境界的绚烂之极。如果不从楷书基本功练起,上来就练草书,很容易变成花拳绣腿。况且草书也不像想像得那么容易,随便划拉,也需要记忆草书符号、遵守草字规则。也须一个一个符号的练,用功绝不比楷书轻松。
建议从颜真卿早年的《多宝塔》练,他这时主要学习继承,是纯基本功的字体,笔画粗重,易入手,又实用。又没有颜真卿成名后创作新体的随意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字体的优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字体的优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