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章法布局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章法布局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章法学习应该学习哪个帖比较好?
我们学习章法,一般是指二方面:一、单行内部之间字与字的关系;二、行与行之间关系。《寒食帖》在这方面做得好,做明显,并且易于学习。
首先,我们先看第一点单行内部之间,字与字的变化丰富,含有多种对比元素,有字的大小 变化,如:第1行字由小到大,第2、10、12、13行字由大到小,第6、9、11三行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也有疏密变化,如第2、5、11、13行,有粗线变化,最明显的有第6、11、12、13行,更有字的开合变化;
接着我们再看行与行之间,更是有着多种美学对比元素,前轻后重,前稳后放,前面平缓,中间部分承转,后半部分情感奔放的表达,具体如下:
前一首诗内容,七行为一个部分,这一部分可分为两个段落。前三行为一段落,字形较小,笔势瘦劲。第四行至第七行,笔势加厚,字形增大,形成一个段落,看出来的基调比较平缓,属于轻、稳。
后一首诗内容,九行为一个部分,也可分为两个段落。从第八行“春江欲入户”开始笔势骤然厚重,字势骤然扁阔,像是情绪的力量充沛起来,以至到第十二行“破灶烧”,到达情绪的顶点,势不可遏,再慢慢收势,以至到第十四行“衔纸”最末一长竖。
再从“君”收起,又重起,继续蓄势,在第十六行“哭涂穷”,情感再次突发,收至最末“起”字,收势题款“右黄州寒食二首”,可看作是平和的尾声。这部分基调明显强于第一部分,笔触对比强烈,情绪激昂,属于重、属于放。
书法学习围绕着书法三要素进行,即线条、结构、章法。说到章法练习应该看你前期的行书学习哪种类型的,比如说你前期的基础是学习王羲之的行书,那么你练习章法的时候就首选《兰亭序》,因为《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其章法神韵是独步天下的。但我们都知道《兰亭序》真迹早已经不
存在了,所以有碑和贴两种,建议用贴版本(即八柱第三本),这个版本比石刻本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到笔法章法排列和布局。下图是《兰亭序》的石刻本,有对比就很明显了。
如果你前期行书基础是颜真卿的,那就章法学习就应以《祭侄文稿》为范本,《祭侄文稿》公认为天下第二行书,这是书法和情感以及人品高度结合的艺术巅峰之作
这个选择,无疑是“取法乎上”。再就是颜真卿的《争座位》贴,都可以交替练习,多思考、多比较,还要留意颜行书中篆籀笔法的特点。
除此之外,还要多读历代名碑贴多思考。望有所收获。
行书有书圣王右军哈哈,兰亭序行书天下第一帖!至古到今,所有书者笔也无不终身受益终生厉练之。另外王羲之的行书简约了许多笔划,以至于我们现在用的简化字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他对字的写法和改亮。换言之,行书乃至草书最好的字就是简化字,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学会兰亭序走遍天下都服你!哈哈
历史证明,实践也早已了学习行书首推王羲之《兰亭集序》和《圣教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这些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精品,学帖当学名帖。当然了学习这些名帖需要具备一定的书法基础和文学修养。《易经》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其下,无所得矣。” 通俗点就是说做事情要有个高的标准,才能得到好的结果,如果期望值本来就定得低,那么,最后的结果只会更低,学习书法更是如此。
书法作品的章法依据作家的书写习惯,作品的内容,字数的多少等,各不相同。就行书来讲,古今的书法大家们,给我们作出了很多的示范,从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到现代的启功先生,数以千计的书法大家们,他们的作品章法都值得我们去学习。要成为一个书法家,就要广泛的学习这些书法家的作品,深刻理解,品味各个书法家的风格,章法上的意趣,在广览博取的基础上,寻找出自己喜欢的,和自己的风格相适合的东西,进行精研精临,从而形成自己的书作风格。如果只是局泥于一个书家,是不会有大的成就的。个人之浅见,以抛砖引玉耳。
书法什么叫章法,怎么来表现?
章法形式有多种,现代书法章法更形式多样。
章法,也有把字的结构方法称为章法的。通常情况下,章法指的是作品的构成形式。如下图所示,基本上是较为经典的几种章法形式。主要有条幅,中堂,横幅扇面,册页、斗方镜心等几种形式,其他的都是由上几种基本形制变化而来。
这里的就是叫经典的竖式条幅形式,不过行书或字数因内容的不同而不同。
书写作品之前,一般要预先做好谋划,不仅要检查文字内容的所有单字的掌握程度,还要计算好作品的形质和字数,包括落款都要***好,特别是楷书作品。行书作品同样有要有一个大慨的谋划。熟练的书法家在创作行草书作品时也有不预先***的,不过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做到文字书尽,而纸满。作为初学者可能做不到,需要我们预先做好***也就是按照一定的形制去谋篇布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章法布局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章法布局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