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黄字行书字体写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黄字行书字体写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第一句里的“黄”字,有一个点很特别,这是笔误还是巧妙安排?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第一句里的‘黄’字,有一个点绿特别,这是笔误还是巧妙安排?
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翻来覆去的看,也没有看出有哪一个很特别的‘点’。十亿里马君,我眼拙,能不能告诉我哪一个‘点’很特别?
里面的左右对应点,也是同样的写法。这种写法,其实就是从王羲之那里继承下来的。在王羲之《兰亭序》中,这样的写法比比皆是。
在书法中,可以根据艺术需要调整笔画位置,变化笔画长短,甚至改变字的结构、增减字的笔画。
欧阳询《千字文》中的“黄”并无不妥,它是在寻求一种平衡。
上半部写得开张,下半部过于收缩,则显得头重脚轻。
又或上半部过于倾斜,则要考虑后面用一笔扳正。
“黄”字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王羲之丶王献之、赵孟頫等,都用类似方法处理过“黄”字。
上面讲过,在书法中,只要需要,可以改变汉字结构。比如“峰”“松”“柳”等字,可以将左右结构写成上下结构,这种方式,在古人书法中比比皆是。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谢邀。欧阳询笔法属二王系列,有继承也有发展。对古法与书家个别字的书写方法不必深究,也许因为书写习惯而成,也许居于个性化的文字理解。古碑帖有很多碑别字,约定俗成是一种文化习性。可依照不同的场合展现书家的个性文字。但不是所谓的创新,要有法可依。一己之见,谬误请见谅。
欧阳询书唐代的著名书法家,被称为楷书四大家之一,最著名的就是他的楷书,尤其以他的楷书《九成宫醴泉铭》最受广大书法爱好者喜欢,现在欧体楷书也是书法的热门书体。
但其实欧阳询的行书写的也非常好,还有行书的真迹传世,比如他的行书《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卜商帖》等等。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局部
现在南方不少的书法家学习欧阳询的行书,他们认为欧阳询直接接触过大量的王羲之的真迹,而现在王羲之的真迹全部失传了,只有唐代人的摹本了,而欧阳询作为王羲之的粉丝,又见过大量的王羲之的真迹,他的行书真迹是值得参考的。或许还真能够从欧阳询的行书里找到一些王羲之的痕迹。
关于题主的这个问题:
我仔细看了欧阳询的行书《千字文》,并没有发现第一个“黄”字的点有什么特别的,这个“黄”字一共有两个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并不是笔误,作者也没有刻意的安排。
欧阳询《千字文》里面的黄字
同样,其它地方也出现了很多一样的点,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觉得可能是题主理解问题的方向不一样。
王羲之《圣教序》里面的黄字
但是,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就是这个黄字和王羲之《圣教序》里的黄字还是很像的,尤其是最后两点,你觉得呢?
是笔误之后的巧妙安排。
写成后,既没找到笔误,笔误己成巧妙。也没找到巧妙,巧妙己化为浑然一体。
大家就是这样,既不会出现失误,也不会刻意奉迎的媚俗。只是一个一个字的写,一笔一笔的写,以胜利走向胜利,踏实而老实。
红底黄字公告怎么弄?
买一张红色纸,用黄广告色书写公告两个字单独一行字写大一点。公告内容另起一行写下去就行。字的大小要计算好平均每行多少个字,提前将折叠出行距,要注意上留天下留地左右留边框,这样写出的公告才美观。书写一般***用楷体字,也可用其它美术体。
为什么现代草书辩认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释文,而古帖中很多释文字还用“□”字代替?
感谢邀请!
这个问题涉及到草书分类。古代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章草由隶书演化而来,笔画多带隶意。今草有说是楷书演化而来,有说是章草演化而来。实际上我国自文字创造之处就有真、行、草之分。篆书有真、行、草。隶书也有真、行、草。是顺应书写简便、速度快的要求产生。
今草的概念,是古代的今草。传到现在也近两千年了。
当代草书的划分有点乱有四分法,三分法,两分法。两分法简单而笼统:章草和草书。四分法是:章草、小草、大草、狂草。小草就是行草。大草就是汉末以来的今草,也称独草。以单字为主,偶有相连。狂草是以夸张、张扬个性也目标的,很多走偏的书家是以你不认识为目的的。三分法是剔除行草。大草叫草书。这样就成了:章草、草书、狂草。
好吧,是不是有点乱。当你说草书的时候就得先澄清一下,你指的是什么。
现代人写的草书有行草,这个好辨认,不用释文。大草因为单字为主也问题不大。狂草就难任了。没关系,只要笔法、墨法、章法还好,能感觉到美就行。写狂草的人其实不少。只是流行起来比较困难,不认识的字你愿意挂起来吗?
自古至今草书都有释文人不认识的字,有的可能除了书家自己,无人认识的。
手机打字挺辛苦,希望大家给个赞,转发一下!!!
我想就此谈谈草书的辨认。
我认为现代人对草书的辨认度,不仅没有提高反而还降低了。我们都知道所谓的草书就是汉字的一种写法,所以当我们面对一幅草书作品的时候,首先是看这幅草书里面的字认不认识。很遗憾,在当今众多的草书展览中,普通大众面对一幅草书作品能认识的字很有限。所以凡是草书展览,都会附有文字说明,目的是让大家认识作品都写的什么字。这就证明大众对草书写的字很难辨识。
就汉字而言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汉字包括甲骨文、大篆、籀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等文字,但从狭义上讲就是“楷书”字体,其他的字体因为其适用性功能的消退,普通人现在不一定都熟悉了。现在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是以楷书作为标准写法的实用汉字,是交流信息的图像工具。草书虽然也是汉字,但他的功能发生变化不再是实用工具,而是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一种媒介。不否认草书是汉字,但这个汉字同现在通行作为实用工具的汉字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相互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不是越来越近。这是当代的草书识别起来也越来越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还有就是新中国搞了一套简化字,把以前的繁体改成了现在的简体,虽然其工具性,适用性,便利性得到加强,但是对于草书这个最传统最古老的艺术所用字体而言,距离反而更远了。传统的或是作为艺术的草书字体,完全变成了有别于当今实用汉字的另外一套符号系统。要想认识学会这一套符号系统,需要很长时间下很大功夫。当然对于书法家特别是搞草书的人来说,确有必要认真学习下功夫把它背下来,不然作品写出就不会是纯正的草书,甚至会贻笑大方。但是对大众来讲,既没有可能花那么多的时间去学习,也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欣赏一幅草书作品的关键,不是你能否认识其中的字。不需要你去思考,只需要你去感觉。因为欣赏书法同认识写的什么字是两码事。欣赏书法不是看字的内容,而是看一幅作品给人的审美感觉,我们不能因为不认识草书所写内容就敬而远之。你要把草书看作一种纯粹由笔墨构成的运动画面,就算看不懂什么写的什么字,依然可以在笔画的运动中感受到草书的特别魅力。草书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因为视觉的效果,是视觉效果激发了心灵的感应,这不是文字联想能给我们的。所以不管认不认识草书都可以欣赏笔画字形给我们带来审美感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黄字行书字体写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黄字行书字体写法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