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泳草书毛笔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泳草书毛笔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水”、“永”等字书写时,左侧横撇为什么不能连在竖钩上?
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避免与其他字相似而混淆,所以在汉字规范书写的时候,约定“水”、“永”等字书写时,左侧横撇不能连在竖钩上。
往下看就明白了——
其实在汉字楷书规范以前,有将“水”字左侧横撇连在竖钩上的写法,同样写得很平衡,很好看。所以有人说是为了平衡的理由不成立。
究竟是为什么呢?是为了避免与“木”字近似混淆!我们来看——
唐 · 颜真卿 · 多宝塔碑:木字
为什么“水”和“永”等类似的字中左侧的横撇不能与竖钩连属呢?
对这个问题,归去还真的有考虑过,于是搜集了一些“水”和“永”字的楷书和行书的字形资料。
从历代书法家写的这两个字的范字看,实际上并不是如题主所说的那样,左部的横撇与中间竖钩不粘连。而是有的粘连有的不粘连。如此以来原因就复杂了。
一与字的点画造型结构布置有关。我们知道,书法的点画造型与结构是非常讲究对比关系的处理,因为这样的字形最生动活泼,要适度字形生动活泼,就不能使用单一的点画线条,就需要适度的改变点画的位置,甚至借助穿插关系来处理结构空间这就意味着,从技法上来说,唯有如此才美观生动,充满意趣。
我们看行书“水”的写法,甚至和题主说的相反,是左连右离,同样非常生动可爱。
二与书法家审美理想有关,当然还包括取法法源,以及书写习惯有关。因为书写的本身认为这样处理最美观,最舒服。也可以说是遵循了一些书法技法理论有关,由此形成一种固定的审美标准。如计白当黑奇趣乃生的理论,书法要力戒布若算子等理论,还有相同的点画要***取不同的造型等审美标准,都会使书法家形成一种审美理想和对单字的处理模式。不过,也可能是从古代经典书法作品中学来的。以及在创作过程的临地志逸,随机生发,然后感觉好,就逐步形成。
三与其所处的原来环境有关。
这一种情况同样也是变幻莫测。我们知道,书法中有字字相生的理论,就是一行字的字与字之间的点画空间是有机的联系,是相互转化生成的。为了行气贯通的需要,和字与字之间的和谐融洽,,迎让避就,包括一个字的四围,上下左右的和谐融洽,都有可能随势而生出这种情况,只不过我们这里所看到是已经离开原来所处环境的字形。很多时候欣赏一个字,往往不能独立的看待,需要将其放到他原本所处的环境中。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看这些范字,虽然点画位置处理方式不同,并没有影响其艺术性和美观,反而字字精彩,经典,都足以供我们取法。
以竖钩为中心的这类字除了水、永、还有丞、函、凼等字。它们的左部为什么不接竖钩呢?
在书法结构里,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虚实变化。左部不接竖钩为虚,右部笔画接竖钩为实。我们欣赏一下以下这几位书家写的永字:
一,王羲之书永字。
二,智永书永字。
三,柳公权书永字。
四,欧阳询书永字。
.
五,颜真卿书永字。
六,褚遂良书永字。
七,赵孟頫书永字。
水字的写法,多***用左离右接。这除了书法美学的缘故之外,应该还与水这个字的本意有关。
水,是川的本字,是由川演化变形而来。和川一样,水原本指的是河流。汉江也叫汉水,黄河也叫黄水,淮河也叫淮水。当然,它们也被称为汉川黄川淮川。
下附图中,就是成都锦江公园里的石雕“川”字,也可以说是水字。
一般认为,川和水字的左右两边,指的是河岸,中间指的是流水。不过,也可以认为中间的一竖部分是河流中间的沙洲。沙洲淤积大了高了,就容易与河岸连接。当然,这种连接只能是一侧。若是两侧都接岸,那就是堰塞湖了,那可是灾难性后果。
书法讲究疏密有致,这个和我们开窗的道理是一样的。左开右合,这样的笔画排布,让水字看起来舒展灵动,就像看到了水的流淌。
一己之见,欢迎行家斧正!
您好!我是热爱书法、也喜欢其它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悠阁主人。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您的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说明您对所学过的字会进行一些思考,而不只是被动的地记忆。
其实过去的孩子们也是从“小学”学起的,只是这个“小学”和我们现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小学”是不一样的,“小学”二字最早并不专指学校。
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儿童练字用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借);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国学***、著名学者章太炎就曾经在日本讲过“小学课程”,还特意给在日本留学的朱宗莱、龚宝铨、钱玄同、朱希祖、周树人、周作人、钱均夫及许寿裳八位开过小学“特设一班”。这八位后来可都成为了响当当的人物。
由上可见,“小学”即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必须有“传统”二字,因为它不是指现代的语言文字学。现在孩子们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在学校里也学字形、字音、字义,也学使用,只是大部分字只是死记硬背,并不了解字的演变过程。如果现在的语文老师能多讲一些过去“小学”的内容,学生们对中国的文化会有更深一些的理解。
下面我们进入正题,来看看“水”和“永”的演变过程。
先来看看“水”。“水”是象形字,小篆之前的字形变化不大,中间的长曲线像水流,两的短线 像水滴。到汉朝,像水流的曲笔逐渐向直笔过渡,像水滴的点画两相连属,终成水字,象形消失。“水”字从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这个演变过程来看,左右两侧和中间的线条都是分离的,所以现在写楷书“水”字,左边的横撇不能连在竖钩上。
下图是“水”在《字源》中的解释
再来看看“永”字。“永”字是会意字,甲骨文从人从水从彳(chì)。从人从水,像人在水中游的样子,彳本是行的左旁,有前进之意。“永”的本意是人在水中向前游,后分化“泳”字表“永”之本意,而“永”由本意引申为“水流长”。“永”字和“水”字一样从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这个演变过程来看,左右两侧和中间的线条都是分离的,所以现在写楷书“永”字,左边的横撇也不能连在竖钩上。
下图是“永”《字源》中的解释:
下面再从书法的角度来说说这两个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泳草书毛笔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泳草书毛笔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