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端午安康小篆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端午安康小篆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丁公陶文将我国文字诞生的时间向前推进800年,如何释读?
丁公陶文,指一件刻有11个字符的陶片,出自丁公遗址(山东邹平)。年代☞ 距今4100~42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晚期。甲骨文在3600年前。
于是,"我国文字诞生时间往前推进800年。"
这说法有没问题,要看丁公陶文算不算文字。文字定义和标准是什么?大家很容易参照甲骨文。
***如甲骨文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早文字呢?又如何以它为标准?甲骨文定义☞ "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关键词☞ "成熟",讲的是发展问题,未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文字,是不是文字?
文字的前身和发展,大概是☞ 刻画→"鬼画符"→较为独立的字符→文字。这个过程非常漫长,既然文字分"成熟",自然有对应的"未成熟"。甲骨文之前,是不是有个过度阶段文字?
①文字定义和概念丨
文字结构上当有独立性,很多文字相比较有一定规律性,比如某些笔画和部首会重复出现,又如一串文字排列看上去有序。
这意味着,这些字符是有意、有目的地创造和使用,字符具有辨识度、稳定性、发展性和传承性。因此即兴、随意地刻画,那绝对不能算文字。
造型好别致
②文字的应用性丨
关于丁公陶文我刚开始的解读就与众不同!
丁公陶文是一篇4000多年前一个方王祭祀时对来年丰收的祈求!正文9个字加一个时间和落款共11个字。
本人认真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四千多年前的仓颉文,书写格式和今天的扇面书法相同。
正文--从右往左 竖读分别为:
【谷子 丰收 10月】
【家畜 系满 圈场】
【雏鸟 孵满阁院 五月】
...月3
..........................王祀
(即:正月初三,王祭祀)
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丁公山陶文是不是文字。文字首先要具备两个要求。第一,必须具备记录固定语言的功能。打个比方,有很多少数民族用一些图形来记录事情。比如用一颗心形来表示爱情。但有的时候这颗心也表示关心、关爱的意思,还有时候用一个很珍贵东西的图形来表示爱情。这样的情况就属于不能固定的记录语言。第二是必须约定俗成。意思就是说,这个图形或者是文字必须大家都知道,有固定的音形义。如果我写的你不认识,你写的我不认识。这样就没办法通行使用。这样也没办法成为文字。
接着我们说丁公山陶文的问题。对照以上文字所具备的两个特点来说。第一,没有办法证明它是否记录的是固定的语言。因为没有可参考的文字文献。第二,既然没办法确定它是否固定记录语言,也无法得知它的音、形、义,那么也没办法说它具备约定俗成的特点。其实这种陶器上的所谓的文字,很早就有出现,而且数量很大。比如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很多的陶器玉器上都有这种刻画。如果丁公山上的这个属于文字,那其他陶器上的都属于文字了。那推进文字的产生时间不只是几百年了。而且仰韶文化里面的很多刻画,其实和后代的甲骨文字形是相同的。即便是这样,在学界学者多数学者不认为这属于文字。丁公山陶文,一直以来很多学者对他的意见都不同。虽然很多学者都把它与文字相联系。但有很多学者都认为它并不是文字。比如吉林大学的林沄先生,曾经在超星视频上有一段讲座。讲座里边就说到了关于这个丁公山陶文的问题。她说她在哄孙子玩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他孙子随意画了一幅画,但这个画像现在我们大人写的书法一样,比较整齐规矩,横有行竖有列。林先生说,丁公山上的陶文很可能也是这样形成的。大概就是小孩子随意涂画的,并不一定是成熟的文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端午安康小篆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端午安康小篆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