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中间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中间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这是什么字体,看到很多台湾的字都是这种,标点符号在中间位置的感觉?
这是新细明体,台湾的作业系统预设都是这个字体,而大陆的作业系统预设则是宋体 如果是楼上说的标楷体每行的行距会再稍大一些,而且标楷体字体看起来会比较小一点更粗一些
行书提按技巧?
步骤/方式一
行书的每一笔都有落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 如横画,左为落笔,中为行笔,右为收笔;竖画,上为落笔,中为行笔,下为收笔等。技巧:落笔要有轻有重,行笔要有快有慢,收笔要有回有露。
步骤/方式二
提笔、 按笔
步骤2
行书的用笔很讲究提按,这起到点画粗细变化和节奏的轻重作用。提笔要轻,笔迹要细;按笔要重,笔迹要粗。如:毛字的短撇和领字的斜撇,右上粗,左下细,都是先按后提。提笔与按笔,在用笔上总是结合着使用的。
行书的学习步骤是什么?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的回答如下:
我认为学习行书在具体步骤上并没有一定之规,非要先学哪个,后学哪个。但虽然这个没有硬性标准,你却可以从他人的学习经验中有所借鉴。
事实上,《兰亭序》也确实比较适合初学者,从用笔上看,《兰亭序》仍以中锋为主,这对大部分从唐楷入手行书的初学者来说毫无陌生的感觉,上手比较容易。
在结字上看,《兰亭序》介于行与楷之间,笔画连带很少,几乎都是字字独立的,这对写惯了楷书的爱好者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
可以说《兰亭序》对想学习它的初学者很友好,它以较低的门槛对初学行书的书法爱好者敞开了大门。
还有人认为,学行书以《圣教序》入手比较好,因为《圣教序》是集字碑刻,其特点就是严谨,而且确定是王羲之所写,所以更适合初学王字的人。
但相反意见是,正因为《圣教序》是王羲之的集字碑刻,不是一挥而成,不是连贯书写,所以《圣教序》缺少行书中最重要的“行气”和连贯之势,不适合初学者。
其实这个就见仁见智了。我认为,不论《兰亭序》还是《圣教序》,都是公认的行书经典范本,选择哪个都有道理,完全可依个人喜好加以选择。
可供初学行书的书法爱好者选择的行书法帖有很多,我之所以推荐上述两种,纯粹是经验之谈,原因就是那是很多初学行书者常见的选择。
其实这个问题很大,我单从学书本身谈一谈:
- 如果你喜欢“二王”,那么您从《集字圣教序》开始学习行书,是再好不过了。不建议起手就学《兰亭序》。因为《兰亭序》是在非正常情况下所得,且还是临本,最重要的是它的圆笔较多,初学者很难去驾驭。而《圣教序》与“欧楷”接近,这个你学习的时候还是先了解一下“欧楷”,这是你学《圣教序》的点画质量和结体都有帮助。如果你学的是颜体一派的,你直接学颜真卿的行书就行了,这都是在有基础的情况下学习。
- 如果说楷书学欧阳询,行书学颜真卿;或者楷书学的“颜体”,而行书学《圣教序》,这样行么?这样行,但是不建议,这样学起来有难度,费时费力。
- 至于说行笔啊其他外在的事情,我就不赘述了,说白了,你写多了,那些都是潜移默化的。
以上就是我学习行书的一些经验,希望对书友有所帮助。
壹庸途径,荣幸作答,如有不当,诸位指点。
首先说说行书,广义上的行书,指的是行楷,行书,行草。而侠义上的行书,单支介于行楷和行草之间楷不楷,草不草的不等,当然变化范围还是相对比较宽泛的。那么,怎么学习行书了,下边我们一起来学习交流,我们以硬笔为例。
1.择贴问技强化控笔:先行我们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字帖,最好是从行楷启蒙,如果基础比较好,行书学习也没有不可以。这个环节主要以临摹为主,但是需要明白学习的是技术,绝不能照猫画虎,适得其反。在练习技术的过程中,也就是强化控笔能力的过程,没有控笔能力,一切都是理论,因为你没有办法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表达。
2.取众***开拓眼界:行书的范畴是非常宽泛的,并且行书的精彩也是俯拾即是,不能只盯着一本贴不放,这样只能写别人的字。我们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就要多学诸家之字,要吸收每一家字帖中自己认为精彩的东西,博取众家之长,学会技术的切换,搭配,变化。整个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自己能力提升的过程和自己审美提高的过程,逐渐放弃自己不喜欢或者说不适合自己的东西。
3.拓技融理推陈出新
在一系列学习中,基础功底不断提升,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技巧支撑你书法的发展,在掌握了字法,一定笔法的过程中就要需要更多的技术,同时需要注重篇幅布局的学习,不能只为了写单字而写单字,更需要做好篇幅布局,形成一个整体。期间,需要融汇丰富的技术,用提按,大小,方圆,欹侧,疏密等表达自己的意愿,这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附图为壹庸拙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中间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中间点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