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字体设计创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楷书字体设计创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果人人都练颜体楷书,***都能写出极似颜体的字,那还有哪些意义呢?你怎么看?
***都练颜楷,***都能写出近似的颜楷还有什么意义?
***都能写!写到什么程度呢?书法人写颜楷写了一千多年了,谁能写到颜鲁公的地步呢?就是写得近似的有几人?
是的!网上有很多写不错的,历史上好像也有几个颜楷出色的。那些都是自觉得不错而已!达到颜鲁公水准还没有,近似的历史也没有几人!
所以,你不必为颜楷烂大街而烦恼,因为不可能烂大街!因为他高不可攀!你如果真的攀上了,那么恭喜你!你已经离书法大家一步之遥了!也就是说,你已经高出书法家的层面了!
中国书法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就是因为他的丰富性,要是***练习颜体,虽然每一个人的性格不一样,但是写出来的字肯定都是大同小异的,差别不是很大,那书法也就没有意义了,只是一种文字了,就像英语一样,写不出太多的风格的变化的。
现在其实就有一批人这样练习,它们都选择了一种欧体风格的楷书,写出来的字千篇一律,毫无变化,一个初学者经过我一定的指导,几个月时间就可以和老师写的一样了,还有人把这种书体称为“会流传后世”的一种书体,实在可笑。
想在书法上取得一项成就,必须要学会兼容并蓄、转益多师,掌握了一种书体的写法以后,要去尝试着练习下一种书体,不断的尝试各种风格的写法,最后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风格,一直坚持下去。
在坚持自己喜欢的风格的同时,还可以旁涉其它的书体风格,开阔自己的视野,化百家而成一家,加上自己的性格和修养,才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书法风格。
其实,风格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是表现风格的人的水平有所不同罢了。
***都练颜体,也不必担心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状况。初习书法,力求“象”,从布局、结字到点划都按部就班,一丝不苟。但到了逐渐熟练阶段,会因人的性情、审美的不同,在遵循颜楷法度的基础上,会写出不同感觉的颜体。“字如其人”嘛。这是我昨天随手写的习作,望指正。
这个问题确实有讨论的意义,就像现在遭到很多人议论的“田楷”一样,学者甚众,写出来的作品面目甚似,不看落款很难分辨到底是谁写的。题主的问题只不过是把“田楷”换成了“颜楷”,如果大家都写成一样的字练书法还有什么意义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
看起来很多人学“田楷”写的都差不多,那有没有通过“田楷”入门之后,然后博临约取,走出不同书法风格道路的呢?我想一定是有的。
我们送孩子去学校学习,同样的学校,同样的班级,同样的老师教,为什么学习成绩各不相同呢?这个问题跟题主的问题是一样,只不过换了个领域而已。
从古到今,学习颜楷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例如柳公权通过学习颜楷,最终形成了“柳楷”;苏轼通过学习颜楷,最后形成了“苏体”;董其昌也是学习“颜楷”起步,后来形成了“董体”。这真正诠释了老话“师傅领进门,修心靠个人”。
颜真卿是非常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被后世誉为“颜筋”,后世者学习颜楷者的人很多。通过学习颜楷,让我们走入书法殿堂的大门,这是一种方法而不是学习书法的最终目的,这个要搞明白。
古往今来,学习书法人士最终追求的目标,都是希望自己的书法能在书法史上留下一笔。那么关键就是你要有自己的风格,而不能只是前人的***品。但是书法风格的形成,不是无根之水,必须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之上的创新,而不是拿无知当个性的恣意挥洒。
写字是自己的事,只为取悦自己。那么同样是学“颜楷”或者“田楷”入门,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未来走的路也会不同。
例如有的人不喜欢老是临摹一家,喜欢多种不同风格的书体尝试;有的人的性格就是喜欢这一种书体,写了几十年了也不愿意改变。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有钱难买乐意”,人家就是喜欢“颜楷”或者“田楷”或者别的什么楷等。这些人觉得我把这种书体写得好、写得像心里就开心,就会感到愉悦,别人爱怎么说关我啥事,我自己愉悦了就好。
还有些朋友是这样的,你老让我写一种书体我都闷死了,我就喜欢多临摹几家的书体,我喜欢创新,未来想自成一派。OK,这样也没丝毫问题,只要内心感到愉悦,开心就好嘛。
当然,如果我们想在书法这片天地里,未来能有所成就,那么我们就要去遵循一些成功的轨迹。当然不是说你这样做了就一定能成为大书法家,而是这样作了成功的概率会比较高,不然我们就没必要学习了。
如果***都学颜体楷书,万千书者一面还有那些意义? 这一问题取决于书者的爱好与情趣,但如果是学美术就有所不同了。书法,取法乎上,弃法自立。学习古代的碑帖,或者说某一个传统名人的碑帖,这是毫无顾及的,也是大有助益的。最起码应该说,精神可赞,循法有依,远远强于"江湖"或者说乱涂鸦的书学者。颜体字,至今没有发现颜体书法的原模原样的继承者,如果大家都能学好颜体字,这是不幸中的万幸。群众乐意接受,特别是优秀的传统书法,群众更加喜欢和崇拜。这也许是"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最好的表现之一。同时,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角逐,当然应该支持。不过,如果在颜体书法的基础上,参入有个人独到的个性精髓,或者说突破了某些书学中的难题,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这正是书学者梦昧所求的,也是大众所希望看到和崇尚的。
书法史上,楷书名家很多,哪一位书家楷书最适宜摹?
楷书名家众多,哪家适合(临)摹?我理解问的是哪家适合初学者入门。
晋楷多小楷,不适宜初学。魏碑水平参差不齐,一碑一貌,且多为无名氏所作,无传承脉络,难以入门,入了门也难以进一步深入。
唐楷是经典,欧颜柳赵是主流。各花入各眼,各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碑帖临习。
我推荐颜体《多宝塔》,诸位有不同意见者可以交流,但请不要没有论据的无端攻击。
多宝塔符合大众的审美品味,接近馆阁体,这个我认同。馆阁体实际上是在融合欧颜柳赵四大家楷书基础上规范化、模式化书体形成的。写馆阁体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可以说能写好馆阁体就拥有了深入学习的坚实基础。学了多宝塔,就有一定的控笔能力,有一定的临帖造型的能力。以我一年多来的学习经历为例,最开始一段时间学习柳体《玄秘塔》,很快转入《多宝塔》的学习。半年多后,行书就能慢慢入手写了,接着入手小篆、隶书,都能很快上手。再回过头来写柳体会感觉容易很多,也能写欧体、褚体、智永体。
馆阁体的问题就在于规范化模式化之后少了艺术个性,千人一面,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但是艺术个性的形成应该是自然的,否则就会偏离正道,走向丑书之类邪路。
多宝塔与馆阁体又有不同,它的笔法的丰富性、笔画形态的多样性、结体姿态的多变性以及强烈的抑扬顿挫的节奏韵律、刚柔相济、灵动而气势雄强,体现出了它的极高的艺术性。当然有人说多宝塔是颜真卿早年作品艺术水平不高,我这里就反驳一下:颜真卿是在44岁写的《多宝塔》,44岁在现代或许可以算年轻,在古代那绝对不能算年轻了,平均寿命都达不到四十。应该说是年富力强的盛年时期的作品。而且颜真卿在更年轻时便有书名,33岁就写了《王琳墓志》、41岁写了《郭虚己墓志铭》。在大约三十四、五岁时,向前辈张旭请教笔法,并有所悟。也就是说此时已经具备写出高水平艺术作品的客观条件。此后又过一年,45岁时,写了《东方朔画赞》,这个风格变化就很大了,后面书风变化更大。所以我认为颜真卿一生都在追求变化,艺术的魅力也就在于此。以《多宝塔》为界,之前的作品都是二王一系的,追求妍美秀丽,之后就更多的加入了篆籀笔意,追求雄浑大气、追求朴拙苍劲,在二王体系之外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所以前后期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应该主要属于风格不同的作品间的比较,没有可比性。对于初学者来说,其实这个都不是问题。等你练了多宝塔,入了门后再考虑也不晚。如果你一开始学柳学欧,因为欧柳与颜一样法度严谨,很容易就写僵写死。为什么法度严谨欧柳容易写僵写死而学多宝塔相对好些呢?我分析里边的原因,柳体结体是学欧的,欧体以险绝著称,不好写,结构位置差一点点都不行,而且柳体至刚,你写不了那么刚那就只能是僵死,不如颜体刚柔相济。颜真卿初期主要以褚遂良为师,因为褚被称为有唐书法的广大教化主嘛,这也正常。褚的风格很突出的一点就是灵动飘逸。同时《多宝塔》还吸收了唐人写经体的养份,写经体就是当时的馆阁体,但多是经生抄经写小楷,写字速度快,所以也是灵动风格的。而颜体后期的作品初学也有其弊端,主要习气很重,个性化太足,学了《勤礼碑》再写《多宝塔》大部分人都没有办法摆脱《勤礼碑》的影子。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谢谢阅读,欢迎指正交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字体设计创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字体设计创意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