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式微楷书硬笔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式微楷书硬笔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隶书为什么会从“佐书”成为“楷书”?
隶书为什么会从‘佐书’成为了‘楷书’?
这是专业文字研究者考证的问题。学习书法的人大致了解一下即可以了,既费时,又无实证。对书法本身没有实际意义。下面我就粗略的给大家简单谈一谈这个问题。
秦代是书法大变革的一个时期。史籍记载,自秦坏古,文有八体。一是大篆,二是小篆,三是刻符,四是虫书,五是摹印,六是署书,七是殳书,八是隶书。
这就是说,隶书出现的时候,并没有‘佐书’这个名称。佐书是西汉王莽时,使司空甄丰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复有六书。一是古文,即孔子壁中所藏书。二是奇字,即与古文相异的字。三是篆书,即小篆。四是佐书,即隶书。五是缪篆,即摹印。六是鸟书,用以书幡信。有兴趣爱好的朋友,可以进一步去探究,我们今天只说佐书。
佐书由此可见,是王莽时期隶书的名称。怎么隶书又会变为楷书?我们现在对隶书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错误。隶书大家都知道为秦代程邈所创。程邈的隶书是什么样?看下图
意不意外?惊不惊奇?和楷书是不一样?不要说古人弄错了。这是《淳化阁帖》中程邈的隶书。唐代的时候隶书、真书是一个类别的书体。只是风格不同而已。波磔小无钩角的是隶书,波磔大有钩角的是真书。同属一类。为什么会这样?只有去问文字研究者。我的解答就到这里。
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而产生的新字体,传说由秦朝狱吏程邈所创,因程是狱中低级的徒隶,所以称为隶书。“其法便捷,可以佐助篆所不逮。”隶书写起来比篆书方便快捷,所以又称为佐书。发展到汉代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以实用为导向,方便是第一要义。所以汉字的衍变必然遵循由繁到简的规律。隶书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虽比篆书简单了,但随着书写方便的追求,波磔的笔法还嫌麻烦,在广泛的使用中自然会趋简汰繁,慢慢出现了所谓的楷书。楷书始作俑者传说是汉上谷人王次仲,他作楷少波势,字以方广,字方八分。可见最初的楷书体是缺少波磔的隶书,只是字形在结构上有所变化,随着结构精减和笔法更成熟,隶书的成分越来越少,到了汉魏,钟繇进一步推动去隶化,使楷书更加完形,被称为“楷圣”。及至东晋,楷书进一步成熟,到唐朝楷法完备并达致巅峰。所以由隶到楷的演化过程,犹如人类的进化史,那一条长长的尾巴,随着人类的直立行走慢慢变短直至消失。
感谢邀请,我觉得这个问题有待商榷,隶书由佐书变成楷书,这个说法不是很准确,隶书分为古隶和今隶。今隶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隶书了,古隶又分成两个方向,有的是直接转化成了行书,有些直接转化成了章草。
这个发展主要是书法实用功能要求的,隶者篆之捷也,隶书的出现也是实用功能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隶书写起来也不能满足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或者战争状态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出现一种更为便捷的书写方式。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战乱比较频繁,战机非常重要,若是用篆书来书写,可能会贻误战机,所以便捷的写法应运而生。
楷书的出现是在草书之后,主要是为了便于认识草书,虽然书写便捷,但是却难以辨认。后面才出现的新书,因为楷书虽然容易辨认,但是书写起来却放慢了速度。所以行书的生命力很强,原因无他还是书写实用功能的要求所致。
其实每一种书体的发展和演变中间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我们只能从考古发现和一些书法史论著当中,找到一些端倪,了解一些内容,这些东西不见得就是对的,但至少是有道理的,可以作为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书法的发展脉络是这样的,如图一
隶书和楷书最接近,无非是多了波磔的方法,从一些汉简可以看出,楷书的起初把隶书简单到波磔燕尾都省略了,只是没有那么标准的起笔收笔。但是已经是楷书了。只不用笔很简单,一划即可,起收没有太多动作,是行楷化,带有草隶的流转向背的意味。
比如三国早期的《走马楼木牍》,已经把隶书的波磔燕尾省略很多,特别接近行楷,这便是楷书的前奏。如图二,三,四
到了三国钟繇时期,楷书已经基本定型,但是隶书结尾的波磔意还有残余,欲出不出,还一个收笔的小波的意势。如图五,六,
等到了王羲之时期,比如他的楷书作品《青李来禽帖》能够看出来,隶书的味道已经所剩无几。比如盛字戈钩,横的波磔,还有汉简草隶残余。如 图七
再到后来这个S用笔就变得更加淡化,但仍然有波而无燕尾,比如智永千字文楷书。图八
唐代以后,S变得更加集中于两端,笔画挺直,楷书彻底成熟。
所以说隶书到楷书的过程比较复杂,是S两端及中间的省略与便捷,毕竟直比曲更快。
谢谢大家讨论这个问题。也谢谢邀请答题。“佐书”为什么会成为“楷书”?这是一个比较有含量的问题。
一方面,楷书来源于隶书,当然隶书就会成为楷书。
但是,隶书也不是直接成为楷书的,而是有一段不平常的发展过程。
实际上,隶书曾经就是有过一段“楷书”历史地位的。
这才是“佐书”为什么成为“楷书”的真正含义。
那么隶书为什么叫“佐书”?这个很少有人提过。
我们简单考证一下什么是“佐”。《左传-襄公三十年》里有“有赵孟以为大夫,有伯瑕以为佐”的记载,说明“佐”是一个副官。但是,还不清楚具体干什么。
《礼记-五藻》里“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则很明确说明“左史”(通佐史)就是记录宫廷贵族言行的一个职务。
中国什么时候有专职记录的人?根据甲骨文“史”字的表意,已经清楚表达了执笔记录的含义。
所以,自从有系统的文章甲骨文以来,记录言行这种工作就叫“史”,所以,战国时代的《国语-楚语》就有“史不失书,矇不失训”的记载。
现在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写毛字书法?
感谢您的邀请,现在孩子之所以不喜欢写毛笔书法,其根本原因在于环境因素影响,当孩子周围的人都在玩手机时,让孩子去练书法,他们肯定坐不住,更不要说有兴趣写下去了。
家长无形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每天坚持去写1个小时的毛笔字,那么孩子会主动要求给他一支毛笔,说他也想试试。有许多看来很平凡的人却写的一手好字,问其原因总说家里人有会写毛笔的,每当看到家里人写就凑过去拿笔画当时也没觉得怎么样,一来二去却喜欢书法了;
学校不强调练书法,曾经有不少学生一年级写铅笔字特规范到后来随着年级的升高,写字的规范性下降,问其原因写的差了老师又不批评,于是奋笔疾书写完作业就去玩了,可这种原因家长也无能为力去改变孩子,在孩子心中老师是教字的都觉得没关系,家长怎么还说自己。这样一来,硬笔都不认真写,毛笔字根本在家里就推广不开,孩子没有意识到中国字的真正意义,不了解为什么要练书法。
所以应当在学校将书法知识真正普及,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再者多鼓励孩子练习,鼓励是孩子学习最大的动力。只有家校真正重视起来达到共同教育,才会让中国书法在下一代心中扎根发芽得以传承发扬!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式微楷书硬笔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式微楷书硬笔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